- 相关推荐
师说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读后感1
本学期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初中历史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一书,感觉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说课的概念,说课的意义,说课的方法和结构。
我们在师范读书时,比较注重教材教法的学习,注重上课环节的把握,写教案等,但对说课活动基本上是没参加的,不用说主动参加,连被动参加都没有,因此对说课认知很少。在《初中历史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一书,先通过“写在前面”这个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某一观点、问题和具体课题,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简单说,说课其实就是说自己教什么,是怎样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也阐述了说课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说明了如何写好一份精彩的说课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撰写,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撰写,围绕以下几方面撰写,一说课标。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知道教学设计。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二是说教材。说清本节教材在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加以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是说学法。四说教法。说教法,应该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五是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做到: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度衔接及时间安排;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的对策。
二、通过阅读大量的经典说课案例,掌握了说课的基本要求,拓宽了视野,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和创意,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书中大量的说课稿为实践性说课,与我们平时上课内容息息相关,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也知道了多种教学方法即多种教法和多种学法。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思路。
使我知道了如何进行具体说课:以我们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第二中学潘真荣老师《思路明珠》说课稿为例。一是说教材,分别分析本课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二是说教法和学法分别说教法和学法。
三是说教学流程,主要从歌曲导入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互动释疑 突出重点,拓展延伸 留有余味。四是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此,阅读《初中历史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收获是很大的,并努力把学到的内容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师说读后感2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师说》教育智慧品读。《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本书是于拾编著。
韩愈《师说》的原意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入世俗,在《师说》中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而本书除了阐明此观点外,还从其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第一,《师说》谈“师”与“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为师。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胜任教育教学其它方面的素质。古时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说明教师的地位,天、地其实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见教师地位的重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况是今天。所以,作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首先应该看得起自己的职业;其次,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呢?就得从“修道”做起,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懂的多,问的也多,我们担任的是新世纪的教育重担,可不比过去的教书先生了,要想能够在教育领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专,同时才能把自己的“道”传好。
第二,《师说》谈“道”与“业”。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授业”是“传道”的途径,这应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用当今的教育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可能有些狭隘,但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们这些从教者在教学中更重视的是“授业”,而忽视了“传道”,或者是把“传道”和“授业”彼此孤立起来施教,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或是“本末倒置”。
第三,《师说》谈“师“与”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充分说明了现形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正说明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告戒自己的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课上多给学生发问、质疑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聆听,在解惑的同时,要常怀学习之心。
第四,《师说》谈“教“与”学“。
韩愈在《师说》中也谈到了“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生角色问题,强调了讲授的作用。在新理念倡导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成了教师讲授的对立面,其实则不然,新课程不否认教师的讲授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内容,掌握好讲授的“度”。
韩愈距现在已有1200多年,古之圣人何止韩愈一人,他们能够对“师者”,对“师道”有如此高的见识,对现在的从教者来说仍有无限的启迪,而且有很多理念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实是让人佩服。在佩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十分的惭愧,一千多年前,这些圣人们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到如今仍没有参透,还在苦苦地思索着,践行着……
师说读后感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泽东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师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韩愈师说全文05-11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04-12
《师说》全文赏析01-14
《师说》译文及注释11-25
名师说课稿05-31
师说说课稿12-31
《师说》读后感08-30
老师说06-04
师说创作背景简介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