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
12月14日参加区“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了解了新标准出台的背景,区别实验稿与新课标在性质、理论、内容、实施建议这四个方面内容上的区别,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基于儿童发展的编写理念,对教师的指导更准确明了。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2、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品德与生活》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3、《品德与生活》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交流和领悟。综上所述,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理解。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门学科不够被重视。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锐意创新,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2
从“李白故里江油”来到千年古城阆中参与“国培安排初中语文”的培训,辛苦、兴奋而又期盼。“未知的都是朦胧的”,当在开班仪式上我们的指导老师班主任为我们先容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熟识到自己有幸加进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变更我语文教化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刘永康教授是我以前在川师读书时的老师,时隔6年,再一次听刘老的专题讲座《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我熟识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老师首先必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实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缺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观摩到刘老的示范课。来自成都盐道街中学的`卿平海老师,不止与我们共享了他的“欢乐的十八种技巧”,“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更为我们上了一堂幽默的、新颖 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纸随心飞”,当学生的精彩文章在课堂上呈现时,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头疼”的作文教学可以这样上!
睿智的韩军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中学(清大附中)语文老师的风采:在质疑中辩词义,在思索中排语序,在欢乐中练展叙,在分析中写题记!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熟识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化的理念:真实、自由、特性;学习了韩军老师新语文教化的方法:举三反一、“咬文嚼”,美读吟诵,化意为,真实自由,重文写白。极具亲和力的美女老师王君(人大附中),为我们上了《我的叔叔于勒》,并做了《究竟想告知我们什么》的专题讲座。让我熟识到:我们成天都抱着教参,瞄着中考往教学,毫无新意。实在,语文教学可以是王君老师这样:细腻又深刻,美妙又真实,新颖 又严谨的青春语文。
重庆南开中学的特级老师,优雅的颜运静老师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初中语文课程模式探究》,使我心中原本迷雾般的新语文课程模式豁然开朗,同时更加熟识到:只要落实好了新语文课程模式,学生无论是语文素养,还是语文成果,都会不断进步。
成果和创新性语文教学并不相悖!我志向中的语文课是细腻又深刻,美妙又真实,新颖 又严谨的,是布满人文主义教化和审美教化的,是启迪学生聪慧,引领学生志向的。是啊,新的时代须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须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究。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主动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化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肯定会焕发诞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化肯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西华师范高校的几位老师:杨勇老师,孟川老师,邓春琴师等等。你们真的辛苦了,想余下的几天学习会更加的精彩!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3
在研读20xx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xx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1-2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为第二学段,6-7为第三学段,8-9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二、情景素材建议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20xx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xx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xx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4
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一、对语文学科的新认识
1。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2。新课程强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包括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在不同学段要求不同,体现了新课标循序渐进的育人方式,适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3。新课标强调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业水平考试,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全面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二、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自己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做到:
1。新课程要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反观自己的教学,对课本中需要学生记背的文言文、古诗文和课文的教学,在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改变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要求去组织自己的课堂,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2。用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的阅读,引领学生成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我会延续往年的惯例,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每学期阅读两本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写读书笔记、书写读后感,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布置体验性主题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内化知识。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有时候,一味地讲道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感悟知识、感悟生活,真正地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在感悟中成长。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我将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为新时代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5
今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高中生物的新课改培训,经过半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教学方法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二、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放眼于未来,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并推进教学的进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不断得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要不停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会总结与反省,形成自己的风格!
首先,要钻研教材,去体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和学生产生共鸣,融入教师的情感之中,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对生命特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其次,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应有所改革,新教材图文并茂,图片精美,翻开它,令人耳目一新,可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境。所以在教学中,许多环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体现出教师是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一种现实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办法,新教材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性。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法指导就是关键,教师要不断增进角色意识,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探究活动是学生实践性学习行为。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主题意识的途径。在新教材实践性活动多,思维训练多,这一点显而易见,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环保意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了自己探讨答案的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第四、在生物学新课改中转变师生角色,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此要进行师生各自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教材的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由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现代教师集学习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创造者、反思者于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使这一集合体得以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三、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与学生同步成长
在教学中不断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物水平,来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生物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才能适应新课程改改革的发展,才能搞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6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7
有幸聆听了奔牛实小的潘老师解读20xx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感觉受益匪浅。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1)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领悟: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3)确立: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4)反思: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衷心期盼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自己能再次变成一个“新”老师,接受新挑战!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文化,对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通用语言文字,热爱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
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
(1)过程性评价原则
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第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立足重点,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评价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
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作业评价建设:
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总之,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给每一位语文老师一个新的导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会坚持终身学习,依据课改理念,提升专业素养,立足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9
在本次为期四天的线上培训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我对新高考有了全新的认识。培训期间在课程教学改革、高考改革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从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学生教育生涯、学生选科和走班实施策略、新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模式以及单元学习设计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研修。此次培训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新高考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有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质和潜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高考的挑战。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0
一、前言
距离20xx版课标已经有11年,这十一年,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我们的课标必然也需要发生改变。
1、在指导思想上,课标强调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来和面向核心素养下全面发展的。
2、在修订原则上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一原则中,我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正视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而这一次的课标的确细致了很多,足足100多页的内容,很多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在主要变化上,编者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两大方面来谈。
(1)我们的课程方案完善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优化了课程设置,将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革了艺术课程、并把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同时细致了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职责等具体要求。
(2)课程标准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在学段衔接这部分,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目录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
三、课程性质
1、突出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语文文字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
(1)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3)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这里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这里,教育部提出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五、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文化自信是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核心素养的首位,深表认同。因为文化自信里包含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也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才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才能为祖国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语言运用这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经验,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在统编教材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这是在语言运用能力之上更加高级的能力。
4、审美创造显然是核心素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去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更别说涵养高雅情趣,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者应有的理想。
(二)总目标。
在核心素养之上,总目标又进行了一些虬,比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力补充。
(三)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排在了首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这一点,并想尽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和“主动”识字、写字。
2、学会汉语拼音这部分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3、在写字的初始阶段,课标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按基本笔顺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独立识字,方法有两个——借助拼音和字典。
[阅读与鉴赏]
这一部分使我们教学的重点,往往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理解、鉴赏,编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还是“喜欢”和“乐趣”,接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再接着就是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标点感受语气、借助插图阅读。第三点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乐于交流。第四点明确指出要尝试阅读正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正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第五点是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这个一般在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板块集中体现。背诵的优秀诗文50篇(段),这里附录表里1-6的诗歌共计75篇,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课文或者相应的段落需要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还是照顾了很多识字量小的同学,基本上能读正本书的孩子,这个量绝对不在话下。
[表达与交流]
相比于20xx年版本的课标,20xx年课标只是将“写话”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具体要求上没有变化。
[梳理与探究]
这项目标与20xx年版本中“综合性学习”的板块相比,增加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梳理和总结的目标,其实对应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识字与写字]
与之前版本的变化点: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增加的这两个点可以看出课标对书写毛笔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不再是机械识字,而是要求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的美。
[阅读与鉴赏]
增加内容有:
1、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这一要求原本是在第三学段,现在提前至第二学段)
2、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
3、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感受:第二学段是阅读的一个黄金时期,已经认识很多字的孩子,如果他们能够喜欢阅读,那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除了朗读、默读、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以外,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学会批注、阅读整本书成为这一阶段新增的要求。为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奠定基础。
[表达与交流]
和20xx年版本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是在表述上1-3点侧重于口头表述,4-5点侧重于书面表达。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有: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里,编者强调分类整理字词,并结合时代发展,运用多种媒介去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提倡学生的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识字与写字]
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删减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与鉴赏]
增加了
1、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感受: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很细致,从朗读有感情、默读有速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到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再到了解文章顺序、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是不同文体作品的具体要求。这为第四学段的阅读打下基础。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1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标,我深入了解跨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跨的不仅是学科,还有学校和社会,跨区域学习,语文学习的物理空间不只是语文课堂,而是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实践学习。
重视学科整体育人优势,精心组织主题,策划多样活动,拓展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生活场景,提供跨学习学习的`场所与时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可见,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跨学科学习”必然要根植于生活。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2
新课标着力于使课标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3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首先,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其次,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之,我觉得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成功意识的培养。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4
核心素养、新高考、教材修订、研学旅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扑面而来,这对中学地理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新课改的地理教师素养提升的途径主题讲座”在xx中学开展,有幸聆听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主编xx教授的《地理教研论文选题视角与写作方法》和省地理教研员xx老师的《新时代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两场高屋建瓴的讲座,获益颇丰。
一、阅读,让地理教学充满诗意。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热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再也不局限于书本,还有许多新媒体、新技术让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得以扩展。无论阅读的载体如何,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地理教师的阅读学习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综合类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民主主义与教育》、《父母的觉醒》、《给教育燃灯》、《罗恩教师的奇迹》、《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这些是陈老师推荐的综合类书籍,教师在阅读这些书籍,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想激变。第二种是学科专业类阅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地理与生活》、《人文地理随笔》、《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等,这些书籍,为我们地理教师在学科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提供帮助,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我爱阅读,读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及《海底两万里》等书籍,跟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领略地理世界的.奇妙;读《窗边的小豆豆》,恍若身临其境在巴学园内,跟着小豆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校长先生的教育魅力,领会教育对人品格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浸透,甚至在《日本》这节课教学时,将其中“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运用到教学中,和学生一起破解日本饮食的奥妙;读唐诗宋词,不仅能丰富自身文学修养,很多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马前桃花马后雪”,也让地理课堂充满诗意。
二、教学,让地理教师脚踏大地。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该如何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呢?
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是一种坚定的教学信念,更是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具体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教师的课堂上,要想学生之所学,教学生之所缺,以学生的年龄结构特征、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等作为教学出发点。与其告诉学生答案,不如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
脑中有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地理学科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是课程标准却是唯一的。深入研读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将新课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熟记于心,在教学中才能外化于行。
眼中有教材。课堂教学要有载体,教材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效利用。从教材中挖掘素材,服务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名教师的主要工作。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用自身的实际教学行动在新一轮课改中奋勇前行。
三、写作,让地理教学走向远方。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诚然,我也知道写反思的重要性,可是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两位专家的讲座,给我指明了方向。
写什么?经验总结、软件运用、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原创试题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笔下写作的内容。朱永新曾用幽默的方式鼓励教师写作,成立“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济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的确,积少成多,量变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怎么写?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如何将日常的教学记录质变成教研论文,雷主编从选题、视角、提纲、内容、统稿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地理的思维分析世界,最后用地理的语言来表达世界,做一个有情怀、有思想的地理教师,让思想走向更远的远方。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工作不止眼前的教学,还有诗与远方。新时代,新征程,新课改。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与孩子们去追寻地理的诗与远方。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5
立德树人正是《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20xx年版)》中提到的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既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理念,也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新方向。现就新课标与旧课标中的变化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应学段不同。
旧课标内容只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内容,新课标内容包括了一年级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也就是说,科学《新课标》打通了小初科学课程,强调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进阶观念。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到底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
二、更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课程性质强调除了科学知识,还应重视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立德树人。课程理念更聚焦核心素养、学习进阶。
三、更新课程目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导向。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增了“科学思维”。
科学里面包含很多的'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等等。为了和科学领域结合的比较紧密一点,科学思维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点: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创新。创新是一个高阶思维,“创新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无论如何都是非常核心的。
四、更新课程内容。
由四个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更新为四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四个跨学科概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思维,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旧课标18个主要概念的整合、补充、提升。
13个科学核心概念将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合在一起,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整合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设计教学,首先从学科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同时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对不同的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整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应不断学习以应对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中不同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的宗旨和信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动力,发挥科学学科特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2-14
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1-17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16
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02-21
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06-09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2-02
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7-02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3-11
新课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