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1
《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随笔》分为《谈真理》、《谈死亡》《谈报复》《谈厄运》等。
读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有许多心得。像《谈死亡》让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惧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谈报复》让我明白了不可存有报复的心里,但当法律缺失和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使对方悔罪,还是有情可原。但为私愤进行的报复是我们明确反对的。
《谈厄运》让我明白,厄运并不是十分不好,厄运也造就坚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厄运也最能发现美德。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厄运,阳光总在风雨后的。
在《谈大胆》中我明白了大胆的真正用处在于拙于计议,长于实干等等。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论友谊》,培根说:“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这是友谊的第一个效果。第二个成效是助长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朋友。
读好书,犹如交良师益友,从中获得启迪,引领人思索,让我们明智。徜徉在书海中让我身心愉悦。
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2
什么才是聪明,什么才叫聪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按字义理解,应该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吧。但现在人在解释聪明的时候,如果以一个人“耳聪目明”就可以算作聪明的话,可能就有点片面了。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而培根好象并没有去特别的论述这样的聪明,他只在论说小聪明。他列举了一些小聪明的例子,比如说,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虚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藐视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这一类人归入小聪明的行列。小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糊涂。因为,善于保密的人,其实际原因是自己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虚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无所知;装腔作势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的小聪明的现象,到了现代的中国,仍然生生不息,随处可见。
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玩小聪明的人。对一个事物,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在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大量存在着。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瞒下,这种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经常的与据别人之劳为已功,说别人之非而显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虽过数年却历历在目。玩小聪明者,投机钻营,八面玲珑,其言其行,让愚笨者眼花缭乱,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叹不如,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见过一些小聪明的人,在一个环境下,可以说人人知其能力深浅,人人知其徒有虚名,但恰恰领导不知而欣赏有加。这也算是上世积下的阴福。至于以毁人声誉而打开自己通道的小聪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获得青眯的小聪明,实在是数不胜数。
玩小聪明而玩过头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许多小聪明的动作言行,其实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来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较真的人,处在较真的环境下,小聪明者往往没有生存的市场。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聪明玩下去,也许会被摔得头破血流,甚至赔上区区性命。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只是一听到因为小聪明丢掉人生的一切,就会唏虚不已。
喜欢玩小聪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经常反省自己,别玩小聪明,那会害人害已!
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3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
翻开培根的《随笔》,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短小。五十八篇随笔中,很多都不超过千字,少量长文最多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和培根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借波洛涅斯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是花饰。”培根自己也在《谈快捷》一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时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例如:德行优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谈死亡》初生的幼崽总是其貌不扬,革新也莫不如此,因为它他都是时间的幼儿。《谈革新》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谈厄运》
像这样的至理名言俯拾即时,而且大多不在开头,就在结尾。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很多散文随笔作家那样所具有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如同他在《谈园林》、《谈建方》里描绘的园林和建筑一样,给他提供一幅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图画。五十八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我们不妨以他最长的一篇随笔《谈国家的真正强大》为例,看看它的篇章结构:一、政治家;1、很多是无能之辈。2、有的只能维持现奖。3、少数能使小邦变成大园。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1、不存于城郭、武库等方面。2、不在于军队的人数。3、而在于人的才能和“气质”。三、怎样才能变得强大:1、避免苛捐杂税;2、鼓励平民和“自由仆役”;3、允许异族入籍归化,以斯巴达为戒,学习罗马人的做法;4、让外国人去从事室内技艺;5、全民崇尚武功;6、严密注视可以兴兵的正当理由;7、掌握制海权;8、奖励战士;四、通过战争,国君显得更加伟大,国家可以更加富强。无论从前面摘引的语句,还是从这篇文章的提纲看,我们初步会有这么一种印象:培根的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
培根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不谈自己。所以读培根的随笔你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
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4
财富,被培根称之为“德行的包袱”。在当今社会,财富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人们对于财富的看法却不同。有的财富是人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有的财富是人们内心丑陋的根源。
“德行的包袱”,大概就是好品德的累赘,好行为的验证品吧。所谓包袱,我认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体现在财富之源的充分涌流可以推动个人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坏的一面,是人们心中对财富的过分向往而起的歪念。或许很久以前,人们的社会是平等和睦的。
生财之道,方法甚广,可为了“万钟”,多少人为了得到而“不辩礼义”。所以邪门歪道和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人们不择手段,使道德底线崩塌,又合乎什么“礼义”呢,这恐怕就是包袱了吧。“财富如果从魔鬼手中得来(如蒙骗欺压等不正当手段)就来的很快”,正所谓此,但得到财富的同时,心也被魔鬼控制了。
那么,人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情绪——贪欲。个人认为贪欲是这个世界上非常可怕的东西。人们有时因为它而丧失了理智,可它又是人之常情。谁都无法做到像庄子那样清高自守,真正的淡漠名利,把其看作身外之物,但人们一旦无法控制自己渴望财富的心,后果也不堪设想。
财富可以是带着光环的怪物,它可以让你光芒四射,也可以让你顷刻灭亡。故对于财富,总是要客观看待,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对于财富更是如此,不要盲目,学会满足,学会分享,试着淡泊,一个人享受的财富是有限的,但当反哺社会时,它会变得无限大。去尝试在物质世界找到财富的正确的存在意义。
但愿人们可以觉悟,把财富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找到对待财富的正确方式。
但愿人们在不安的财富世界里安静的淡泊。
关于培根随笔读书心得范文5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随笔》,篇幅虽不长,但短小精炼的文字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谈死亡
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实一位言者说得对:“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无血色、亲朋哭泣等却让死亡变的恐怖。
但像凯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们对死亡却看得很淡,死亡临近还能面不改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死在追求伟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们死而无憾。所以我们也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热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死而无憾。
谈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灭的,只能用习惯来将其改变和抑制。培根在这篇随笔中交给了我们一些改变天性、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我们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有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时也可以立即而彻底地改变坏习惯,或者走到与坏的天性相反的极端。同时养成习惯不能一鼓作气,要有所间断。可想要彻底铲除一个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在不经意间人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为了彻底铲除恶习,我们可以消除恶习的引诱,或经常和它亲近,从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抑制和改变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12-06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7-28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精选5篇)11-12
培根随笔集读书心得04-20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体会12-22
培根随笔假期读书心得10篇01-15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最新范文5篇400字09-08
读《培根随笔》有感04-08
读培根随笔有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