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1
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
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
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不足,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言而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2
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予的书籍《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书很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从毕业到现在从教四年,自认为在教学中算勤奋,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拜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以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现在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主要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在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依据它属于的范畴,有针对性地选择,要适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接轨。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其发挥例子应有的功能。确定目标后要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抓住了这一点,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必须删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实质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环节。
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把握好年龄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习作教学要明确指导的重点,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教学;习作教学中,评价、修改与指导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方法规律。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像“语文课”。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3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强调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基于这样的思考,阅读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收获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用专题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结合小学各年级的具体课例,汇集而成了12个研究课例。全书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个研究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行走在“教课文”的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拿到一篇课文,针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师们的常态教学。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说‘再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读后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读了这本书,我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课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处理好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2)要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学设计上就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4
提起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相信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会表示赞同,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能总结的最多也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课文,至于老师们究竟要教什么,除了课后的生字词之外,老师们真的是无从把握。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
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
(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
(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吴忠豪教授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应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美国的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也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但实际上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有关。在当下的课堂上,老师们的教学还是在跟着感觉走,跟着教参走。如果连我们的教学参考书都无法准确地说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还能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个人的教学经验中来确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呢?实际上,不只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培骨干班的骨干老师们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虽然每个案例我们都能看到老师们的改进、进步,但要知道的是,这可是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才有的改变,如果没有了专家的指导,这些骨干教师们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进步呢?答案可想而知。
在书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案例,执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教师在按照常规思路写好教学设计即将实施时,发现即将授课的班级已经上过这一课了。权衡再三,执教老师许晓玲决定仍上这一课,但是推翻原有教学设计,上了一节单纯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具体到这节课,许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连续关系句群的内在规则,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认识到例句中的两句话句序不能调换。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这样的一群句子我们把它叫做连续句群。”之后,老师出示一些课文以外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连续句群,又让学生进行排列句子顺序的练习,最后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句群。
这一教学案例在国培班学员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赞成,有反对,有疑惑。反对者认为“把语文课上得像数学课一样,太机械了,不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指导专家唐懋龙则坚信“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究竟孰是孰非?难以下定论。但值得质疑的是:跟二年级学生教授“连续句群”这个概念是否合适。关于句群的概念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教师自身概念不清,会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呢?此外,像这样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如果把握不好训练的度的话,很有可能会把学生拖入“题海”之中,让语文学习变得寡然无味。这节课基本上脱离了课文教学,甚至可以说课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虽然从课堂实录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这样一个特例不足以说明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存在的必要性,客观地说,这种课型还有待检验。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明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何其难!试想,连我们全国的骨干教师们都无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做到呢?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5
这本书自放假前刚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每读一9章都会有一次教学理念的触碰,每读一节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每读一个教学课例都会有一次亲临课堂的感觉。
我们教学一定要紧紧围绕重难点进行,教学重点确定以后,就是研究如何去教,语文课是使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而课文通过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走两个回合,第一回合是通过课文语言来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回合是认识课文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学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中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障碍。
例如书中举的一个课例,执教教师讲的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一版设计是以“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能用简单的话概括段意”、“认识总分段落”、“能围绕一句话写段”等教学内容展开,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讲解可谓面面俱到。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词、句以及灵活运用的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大致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语感,其特点是技能内在的规则和程序比较简单,能通过图式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是表达方式和篇章学习中的分段、布局、选材、详略等读写策略,大致相当于文感,其特点是内在程序和规则比较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样式的例文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图式。中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分层不明显,但是上升到高段以后,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一定会均衡发展。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增长关键期,这篇课文中的.12个四字词语是这篇课文的个性化特色,如果让学生按照总分的段落结构去练笔,对于刚上升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高了一些,但将目标改为掌握运用其中的部分词语来描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节课中得到发展,如果还能再细分哪些是写美食的,哪些是写旅游的,哪些是写灯光的,学生就会对运用的语言环境进一步明晰。
第二个课例是苏教版三年级的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从这个课例中,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学生语用水平有了更深的思考。三年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低潮期”,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关注。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就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搭建不同的支架,层层递进。支架一:归类学习词语,这种方式有利于迁移学习,也能让孩子在表达式迅速分类提取信息。如课例中将表示沙漠的一类词放在一起出示,让孩子们对于沙漠的印象记忆与这些词语相连接,变成词语的“集装箱”。支架二:重组文本语言,奠定表达基础。如在学生说小骆驼的脚掌时,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评价得出“要说出沙漠的环境、小骆驼的本领,并与小红马比较”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语言充足的表达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进行驼峰和睫毛的表达了。支架三:创设对话情境,拓展创造表达的时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骆驼又碰上小红马,这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通过再现画面情境和人物,让学生在交际中转换文本信息,并将自己内化的语言和原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语言的发展。
两个课例都告诉我们解决如何根据文本确定表达与运用的目标,进而引导学生突破表达的门槛。语言表达的训练要凸显学生的表达实践,从扶到放,分层练习,分层落实。理解与表达并重,真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落实。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6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储备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很匮乏。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等等。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7
说起语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它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要讲求实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提出来的“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的研讨主题,我听后内心是澎湃的,非常赞同,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呢?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在教学第九小节时,认识描写细节好处。出示两段文字对比朗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感觉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了。
读这段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父母之间的这种申请具体细腻的表达出来的?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最后再进行总结,是细节描写的定义及加深学生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简单的要求学生画出哪些是细节描写,而是将细节描写的认识与表达效果的体会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言语兼得的关系。
(二)、接下来请学生找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爱如茉莉?
请圈出课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说明其表达效果。
经过前两步的指导,学生对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特别有阅读方法及教学目标,不应该只停留在认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认识到会运用,必须有一个实践操作的步骤。
(三)、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阅读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这堂课,由于教学目标和重点非常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阅读方法的教学设计的,因此师生的总结就很自然的围绕着课文中学到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展开。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去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读中感悟,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知道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真正感受到“爱如茉莉”。
当我们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方法学习式的教学模式,也会感到知识的储备和掌握情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了能够真正落实好“关注语用,言意兼得”,我会潜心研究这套理论体系,扎实推进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并带动我校更多的语文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7篇)】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后反思07-01
苏教版课文《灰椋鸟》的教后反思04-15
初二人教版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归纳11-12
初中课文《故乡》教后反思三篇06-23
小学课文《虎门销烟》教后反思06-16
边城课文读书心得02-22
六上课文《轮椅上的霍金》教后反思06-16
穆斯林的葬礼课文读书心得01-18
海的女儿课文读书心得01-18
语文课文《目送》的赏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