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1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过程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豁然发现名师们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2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这就是潘小明老师鲜明而灵动的教学艺术。课堂是他平实的人生,孩子是他灵动的生命。
阅读此书时,有幸走进“吴正宪名师大讲堂”,近距离聆听这位上海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圆的认识》,心中充满了兴奋。这次活动使我对潘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的把握。对于孩子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计得到,有预见性,作好启发引导的准备。在《圆的认识》这节课,潘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数学中的“圆”与生活中对圆的认识的差距来研究什么是圆,通过学生画圆时出现的偏差来感知圆心、半径,通过提问一个用绳子和一个用圆规,工具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画成圆?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圆的含义。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老师善于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如,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肯定用学生对折的方法确定圆心、半径后。利用学生对折两次的正方形纸,用剪刀一剪,打开。抛出问题“这是圆吗?讲出道理来”。学生很容易地说出“这不是圆,因为有棱角,是多边形。”追问“那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圆——“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棱角,均匀饱满的”潘老师继续追问“那圆上不可能有线段,与以前的图形不同,那它为什么没有棱角?为什么饱满均匀?”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为半径都相等。此时,潘老师举着正方形纸说“如果,我再折,再折……剪会怎么样?”“无限向圆逼近”没有老师的刻意引导,一切是那么自然,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浸润其中了。妙哉!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认识圆的过程,不正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生活概念运动到科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概念的过程吗?不管是导入部分,还是新授、练习,都不是只图表面的热闹,教师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抓住了本质,也就凸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色。
课后主持人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一个学生这样形容潘老师的课——“听潘老师的课,就好像有一个纱帘,纱帘背后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潘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拽出来,而是请轻轻掀开一点,引导我们思考探索知识。”是啊,在这节课,正是因为潘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空间,透过显性的知识,挖掘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本质,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能“轻轻掀开一点纱帘”,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思考、借鉴。感谢《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走进潘小明老师,感谢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的路有多长,行走着的探索就会多长。我会为和孩子们的生命一起在课堂上闪出灵动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4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徐斌老师葆有一颗童心: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德国弗来堡师范大学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写道: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类人。这是徐老师谈到数学教学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为孩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去亲近学生,用自己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去打动学生。徐老师经常是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男教师教小学低年级有较大的难度,为此,徐老师拣来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并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她们的语言短句子多,生动形象,清新亲切,如话家常。一段时间,他规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机听上两小时,并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他还找来省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反复看,仔细学。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对他帮助很大,他的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上他的数学课了。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他总是努力以学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现,设计了种种游戏,以开放的形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领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欲望得以满足,学习信心得以增强,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徐斌老师的教学案例让我茅塞顿开。
读着此书,感受著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追求的是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与学生打成一片,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要不懈的追求,静心的读书,潜心实践,悉心反思,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5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总结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