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的教育心得
学校示范课,我讲的是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一节课准备达到两个目标:在朗读中,欣赏作品的语言美。在品析中,学习作者的遣词用句,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情感。
课后,大家评课,说了诸多优点。比如课堂上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的体验带进去的朗读,读得很入味。比如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对字眼的理解感悟,体现出了课堂的语文味。比如课堂中的拓展阅读,带给了孩子们文本之外的知识。比如展示老舍先生句子的修改过程,让孩子体会遣词用句在写作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明显地超时,还有孩子们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只是少数孩子在状态。
之后,在整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一系列东西的时候,越来与发现问题不少。回到不足的两点,超时除了环节安排问题,应该与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因而环节散乱,偏离主题有一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学生在状态?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不应该是让孩子们深深陶醉其中么?是什么在吸引着孩子的心?难道不应该是文本本身的魅力么?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文本的解读上。
在我整理了自己对这一文本的解读之后,我发现自己注重的是文本表面上的技巧,诸如用字,诸如长句短句,诸如标点,诸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因此课堂上在引领孩子们细读的时候,也就会把重心放在文字表面的揣摩之上。远离了情感的朗读与品析,是没有温度的。作为老师,自己首先就没有做好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重要的是从空白之处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控股之响、韵外之旨。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情感与表达的结合点,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把孩子引入到文本中去。
在品读小泉有趣、各种姿态的环节,用了四个句子的对比,来体现句子的修改过程,想从中使孩子们明白遣词用句之精妙。回顾之后觉得,这个环节至少要用去五分钟的时间,但似乎并未达到想要的效果。反之,若自己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做的到位的话,便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读中悟,读出自己对趵突泉的喜欢,从语言的跳跃节奏变换中读出作者对趵突泉的喜爱。通过朗读指导,想象小泉的姿态,感受水泡上升的速度、节奏,想象调皮的如孩童般的动作,读出长短句的韵律感。这小泉便自然而然被孩子们读活了,同时,作者的情感也会感染孩子们,孩子们便也达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我即是作者,作者就是我。
还有导入部分的设计,通过和孩子们谈话,谈谈自己了解的趵突泉,之后又播放相关趵突泉的视频,然后走入书中,感受老舍笔下的趵突泉,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有些浪费。若对文本解读到位的话,便会在文字上下功夫,播放趵突泉的视频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老舍先生的文字里,处处都是满心的喜爱,每一个词,每一句,富有跳跃感的排比,生动的比喻,并列的长短句错落有致......醉心地朗读,又怎会有孩子们的多数不在状态?
如此看来,文本细读是一个老师必备的素养。在自己拥有文本解读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驾驭教材,才清晰地知道,我们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我们想要带给孩子们些什么。走进去,用心去体会文本,保持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保持这种警觉,在文本中读懂作者,同时也发现自己。
【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的教育心得】相关文章:
流亡的灵魂散文11-09
倾听的散文11-12
灵魂之安而美高二议论文02-20
触动灵魂的心灵小说11-26
守住灵魂的骨气励志文章01-27
深入灵魂的热爱励志文章01-15
触动你灵魂的书籍推荐12-18
英国的灵魂在乡村作文素材12-16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5-10
寻找灵魂的归属成功励志文章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