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5 16:29: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

初中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于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四、说教法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

  五、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接着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应该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这一环节以诵读贯穿始终。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诵读,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第三环节: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然后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诗歌的后四句在情感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来感受这种变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然后抓住重点诗句,让学生去理解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我向学生出示刘禹锡答和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抽出其中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让学生解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豁达乐观胸怀;之后,再向学生出示一份今人对这两句是的解读文字,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实现名句教学的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哲理。)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入诗人的另两首诗,同时简介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人顽强豁达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作品走向生活,从情感走向精神,创建大语文的学习情景。)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再次回归诵读,始终抓住古诗文教学的根本,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学习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试背整首诗。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一科更是如此,只有背诵下来,才可能被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抓住背诵,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根本。为促进知识的转化,这中间插入一个补写诗句的小练习,用优美的语言补写出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紧扣诵读、咬文嚼字,辅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受精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

  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

  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

  由两个问题引出:

  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

  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

  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

  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初中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初中语文说课稿4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

  《松树金龟子》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起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松树金龟子》一文通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使我们了解了金龟子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观察,了解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3)体会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

  (4)探究昆虫界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观察入手,抓住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来科学说明。

  (2)一些生物学术语;本文的写作特色。

  4、教材教材处理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教学设想:

  本文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课文结构,熟悉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第二课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的相关内容以及体会作者对金龟子的情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激发起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练习法。教学第二课时,我首先以习题练习形式,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

  2、讨论法。学生限时速读课文相应内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再进行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总结得出课文主要内容,再由小组推荐学生作答。

  3、提问法。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出问题,别人作答,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法的采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只有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于指导朗读,朗读时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金龟子的图片,读文后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内容的检测,我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插入大量图片、动画素材,使其认识文中所涉及昆虫类更多的伙伴。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习以深刻的印象。

  三、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动物世界中的昆虫类),我采用让学生“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本课。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金龟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看,使学生对其外形有了初步印象。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的教学,深入理解文中关于金龟子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等内容,最后上升到唤起学习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人群中去,还可让他们说说自己学习后的体会。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了解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课时:

  检查导入→熟悉新内容→深入理解新内容并能表情朗读→总结全文结构,体会写作特色→拓展性练习→布置作业。

  课文主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婚恋生活及基发音原理。

  写作特色:

  1、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说明。

  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理解掌握并学习运用本文中几种写作特色,仔细观察某一动物,注意它的形态、动作、习性等,写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颜色

  仪表堂堂色泽

  一、外形特征花纹

  流苏的作用—高敏度感觉器官

  折扇的作用—求偶的标志(雄)

  生活习性:夏至露面,像晚上树

  二、生活史婚恋生活

  唱歌、发音大批量、唱歌的原因

  死亡与繁衍

  三、作者发出呼吁,别去打扰它。

初中语文说课稿5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初中语文说课稿6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

  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

  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初中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初中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初中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初中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初中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初中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初中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老师范读和初中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初中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老师范读。让初中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2、初中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让初中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初中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初中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午好,我是语文__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

  《_______》是省编教材 _______年级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中的第_______篇课文,该单元_______

  《_______》是___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_______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__

  因为 (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__。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教师板书)

  环节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环节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环节5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

  好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环节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环节7

  布置作业 ,预计用时2分钟。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九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本单元共有4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两课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第二步,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第三步,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

  第四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六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步:归纳本诗的主题

  第八步:随堂练笔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的海风,的浪。

  C的碧流,的阳光,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

  (一)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闪烁:

  朦胧:

  覆盖:

  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从地位上、结构上 、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格式:我说课的课题是:初/高中语文第 册,第 单元,第 课《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3.重点与难点及突破途径。本节教学重点是,突破途径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其作用是。

  四、 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导入新课 (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基本的知识点,设计的提问,运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注意引导学生小结,教师适当作补充)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说明设计这样的作业目的与作用)

  第五环节: ( 分钟) 板书设计 (注意说明板书设计的新颖性)

  第六环节: 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试卷评价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习作部分次之,阅读部分失分较多。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读拼音,写词语,我最棒!(8分)

  此题考查了8个生词掌握情况。学生失分不多。学生的失分主要集中在“毅力或屹立、崭新”中的“屹、崭”,原因是由于平时没有加强练习。还有一个“友谊”中的“谊”也有个别学生失分,这主要在于与“宜”形近,学生辨析不准,看来教师今后教学生字新词时对形近字应加强教学。

  2、我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情况。学生失分极少,情况较好。主要是错在“博览群书”的“博”字,把偏旁写错了;“刻舟求剑”的“剑”写成了“箭”。就是“落笔”时错了,没有检查出来。

  3、我能给下面的多音字找个好朋友。(5分)

  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多音字读音及普通话朗读情况。学生失分多一些。原因在于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受到了方言的干扰,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平时练习不够,这也是失分这么多的一个原因。

  4、看上句,接下句。(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歇后语和谚语的积累情况。学生失分集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还有一部分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两”写为“二”原因一是学生的`随意,二是教师未引起了重视,在以后一定加强口语练习并多进行积累。

  5、词语搭配,我最棒!(用横线划出搭配合适的词)(6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情况。学生失分较少,情况亦可。少数的错误我想一定是笔误吧。

  6、我能照样子写词语。(3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应用能力。极少数的同学没能按要求去写,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指导上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更要在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加强,适当向课外拓展。

  7、我会填。(4分)

  此题为教材中的练习与积累的内容,有积累的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准确,书写正确率高。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也有少数学生对复姓掌握的不好,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人人过关。

  8、选词填空,我能行!(总分8分)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近义词和关联词语的辨别与运用。学生的失分较少,因为在这方面的教学较为注重。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读完本文后最深的感受是四个字:景美、情闲。

  景美,那人清丽淡雅的月夜,是通过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丰富的笔法描绘的。

  "情闲",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过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难得的是,苏轼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难得的闲情,这份闲情,固然有悲凉、失意,也有洒脱、旷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大意。

  2.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3.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写景句,学习写法。

  2.难点:理解"闲人",体会"闲情".

  【说教法】

  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启发对话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赏、读有机结合,突破重点。通过知人论世,紧扣文本,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知人论世学经典法(解读文本的方法)。

  【说程序】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认识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质疑。

  3.搜集背景、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遵循课标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阶段:

  (一)导入:利用音、画、语言创设"月夜"之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以读促学。通过多种形式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千法读为本".多重形式的初读训练中,熟悉了文章的内容,为译读做准备。)

  (三)译读:师生共译;译读结合;梳理文意。

  (设计意图:译、读结合,重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为和字词积累,也实现以读促思。)

  (四)赏读

  1.赏月景:第一步:情境赏读;第二步:赏读结合。

  (设计意图:赏、读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2.悟闲情:第一步:知人论事,紧扣文本探闲情;第二步:以读促悟,结合自己对"闲人"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读时不同的轻重、高低、急缓处理,表现不同的情感。实现以读促悟。)

  拓展迁移阶段:

  1.说——假如此刻,东坡大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对他说什么?

  2.背——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

  学生在文章内容提示下,背诵全文。

  3.读——实现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的延升。

  推荐阅读:王水照的《苏轼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说教学效果】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龄、阅历局限,难点"闲人"的理解难免肤浅、片面。但学生带着思考、困惑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带着"一文三读"、知人论世学经典等解读文本的方法,带着被激发的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推荐的课后阅读中进行新一轮的自主探究。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二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仓鹰而凸现的精神。

  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动物世界这一单元,既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让学生通过解读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来解读人类;透过动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会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

  (3)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进行对比阅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品原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并采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自学讨论法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写作训练作为****口,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看:教学之初就让学生观看一段群鹤飞翔的动画;

  二写:要求学生对这一场景进行描写;

  三比:通过与原文描写进行比较,体会进行场面描写要注意从哪些

  方面着手;

  四议:鹤群开始时的惊慌与文章所要表现的鹤群的精神有无矛之处;

  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首先,由“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广告词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然后播放一段鹤群翔空的动画,要求学生仔细欣赏全过程,准备用十分钟时间写作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场面描写(多媒体展示鹤群翔空的动画)(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先观看动画,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自读

  1、根据所看动画,写一段场面描写。

  2、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解释,然后全班同学齐读1-9段。伫立()绮丽()湮没()剽悍()盘旋()轻盈()翱翔()

  3、选读2-4篇习作,学生思考比较

  A:比较二者在语言和句式运用上哪一个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

  B:静静思量作者的文章与同学的习作,按他们各自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勾勒画面,比较其完整,和谐的优劣之处;

  C:经过比较辩析,思考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才能使场面更加形象生动。(说明: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这三个问题从具体内容到整体感知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体会鹤群的形象。)

  (三)讨论

  1、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我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设置如下问题作为讨论要点:

  A、从鹤群搏击苍鹰和救护同类这一情节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因车祸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一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C、鹤鹰之战开始后,鹤群的情形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为什么?(说明: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回答问题A,问题B是由表及里,由鹤转入对人的思考,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进行思考。问题C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辨析,

  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2、得出结论,各项结论均右学生讨论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作正确答案。

  (四)反馈

  文章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

  鹤群翔空:场面描写(生动形象)鹤→人

  1、细致深入观察,形象:优美、高贵

  2、动静结合描述,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

  3、句式多变表达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06-18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9-23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11-02

初中语文《老王》说课稿(精选)02-19

初中语文《老王》说课稿12-23

初中语文说课稿06-21

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海燕》05-16

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02-17

初中语文《海燕》说课稿模板04-20

《散步》初中语文说课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