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②通比较阅读三个歌会场面,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③让学生领略民族风情,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描写。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借助于现有的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起来领略一下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幻灯片出示云南民歌简介和云南大理石宝山歌会的有关知识,先让同学们有个了解。
(二)出示教学目标和生字词(幻灯片出示)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幻灯片出示):
1、“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2、三种歌会形式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村寨传歌(民歌传承)”这三种云南歌会的形式。
(四)精彩赏析,感悟美点
让同学们出声的反复朗读三个场面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并体会其好处。然后再由个别同学在班上示范朗读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论,我有意引导同学们在描写方法、修辞、体现作者情感方面多动动脑筋。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五)合作探究,质疑解惑(重点)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议论读。(幻灯片出示)
1、比较阅读歌会的三个场面,体会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2、第一个歌会场面中,写了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和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有什么用意?
3、第二个歌会场面中,自由歌唱写的.少,而作者在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上,却着墨不少,你怎么理解?
4、你读了第三个歌会场面,有什么感想?
5、你猜想一下,作者写下本文的初衷(即主旨)是什么?
(六)体验感悟,加深理解(幻灯片出示)(难点)
1、这节课,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或你有什么大的收获)?
2、你认为流行歌曲和民歌,哪一个更有生命力,为什么?(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难点)
播放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和一个流行歌曲片断,让同学们说一下它们各自的特色,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把他们活跃的思维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云南的歌会》,不仅能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让他们了解了民俗文化,感悟了生活的美好。
课下作业(幻灯片出示):
1、课下阅读《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第四、教后札记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师生受了一次民俗文化教育,领略了一下祖国传统民歌的无限活力,特别是对热衷于追星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民族文化教育。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在思想上,也使他们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养花》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写了养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总结了自己在养花过程中获得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程度适度的文章,领会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说、目标
1、通过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等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初步学会据词定义、据句定词义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中心句,能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说出并体会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3、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亲切、自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中心句,能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养花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热爱、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我班共31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而对于需要思考动脑筋的阅读题目,学生不愿独立思考,表现出望而生畏,无能为力的态度。
四、说教法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在教学中
1、以教师讲读和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2、读写结合,学完文章后,作业中让学生口语交际练习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变序教学法。抓中心再深入课文内容。
五、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说过程
本课我总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认识作者,导入课题:由作家老舍的相关资料,引出他的散文《养花》。
二、检查预习,直奔中心:本环节用10分钟左右,六年级学生经过六年小学生活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了,这个环节检查了学习的预习效果并让学生自己找到了课文的中心,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题。这一环节完成了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三、围绕中心,研读课文:
本环节基本在15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的3—6小节完成填表。体现了学生合作的力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合作中就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阅读作品,感受人物
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读老舍先生的《猫》《草原》《趵突泉》《林海》
等其他文章,感受到老舍是个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这一环节基本用10分钟时间,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件出示作业
总之,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以阅读老舍的《养花》等老舍的作品感受作家语言的亲切和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此课例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落实目标
1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我说课的篇目是《山米与白鹤》,它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
作为自读篇目,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与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互相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一)知识目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爱,表达爱,让学生能满怀爱心的去处理与他人及自然界的关系。
2、体会爱使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
(2)理解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方法。
四、学生情况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外国读物,贝特西贝尔斯是第一次读到。对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国情、生活饮食习惯了解很少,阅读起来有一些困惑也有一点新鲜感。好在文中的“山米”跟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不难。
五、教学用具:
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与鹤有关的另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考察记忆。
请同学们快速浏课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五分钟后,全班合上书本,教师提问,考察学生临时识记能力。
1、山米是个几岁的男孩?
2、山米为何骂祖父是“骗子”?
3、祖父在哪里发现鹤?A、树林B、水边C、灌木丛旁
4、祖父给山米讲了几个他与动物的故事?请复述其中一个。
5、祖父收养过哪些动物?试举三个。
6、山米偷吃了祖父的哪些食物?被谁发现?
7、刚开始山米给鹤喂什么食物?鹤为什么不吃?
8、鹤后来能够自己吃的是什么?
9、背出课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或是你喜欢的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分组讨论。
1、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文章的情节。
学生口语锻炼:本故事叙述了一场______的冲突,冲突经历了____到___的过程,最终________。
学生4: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祖孙俩的冲突,冲突经历了对立到缓和的过程,最终化解了矛盾,山米爱上了外祖父。
学生5:本故事叙述了一场爱的冲突,冲突经历了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最终山米理解并爱上了外祖父。
2、你是否喜欢山米?什么地方吸引你?课文通过什么描写展示山米复杂的情感历程?请将相关的语句找出,并读一读。(课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十一段、十八段、二十二段、二十三段的相应文字。)
开始:山米与父母来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迁怒外祖父,并不顾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当外祖父喊山米过来看一样东西时,山米认为“这是世上最落伍的诡计”,显示出山米的不信任及儿童的狡黠。
接下来,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强、天真、顽皮、固执、不肯轻易服输、漠视生命,后来心灵受到震撼,变得有耐心、爱心,并渴望外祖父重新认识他,疼爱他/
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使他由无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满爱心,跨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别人,爱小动物,爱生命,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可以从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找到。
老师示例概括出山米一开始对外祖父大感情是“厌恶”,然后由学生也用一个双音节的词概括。
老师板书:厌恶———接近———理解———深爱
3、怎么评价爷爷这个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外祖父:对生命抱有真挚的爱,倔强、正直
4、试背文中有特色的比喻句。
四、再读课文,归纳主题。
师:现在我想请问同学们山米从一开始厌恶他的外祖父到爱上他的外祖父之间有多长时间?
明确:(齐答)一天一夜。
师:哪一句告诉我们的?
生:齐读————他真的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却发现你已经深深爱上那个人了。
师:仅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东西的力量呢?我们有领悟到了怎样的生活道理呢?
参考:1、是爱的力量,我们领悟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2、外祖父对白鹤的爱,感化了山米,使山米懂得了如何去爱。
3、生活中,爱可以化解矛盾,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
师:同学们谈的真好,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她不仅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外祖父对动物的爱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赢得了山米的理解和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
在外祖父眼里,鸟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朋友,鸟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鸟与人是平等的,爱可以使人与动物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挚的情感。
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生命,同它们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是美好的,如果人类任意伤害生命,毁坏自然,人类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五、联想拓展,即兴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为了西特勒法西斯暴力倾向对民族人格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他们根据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等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会有暴力倾向。小孩子不善待小动物,是比学习成绩不理想更严重的“品德问题”。这也是二战后德国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原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山米的故事,现在你们能不能也来说说你们的故事,和山米一起分享呢?以“珍惜生命”或“善待动物”为话题,说说你们的看法或你们生活中的情感小故事。同位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六、作业:
1、阅读贝特西贝尔斯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们听。
2、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的说课分四步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四、教学预测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依据大纲初中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的规定,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诵读能力;把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初二学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现象以及对“莲”这种事物不熟悉的事实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1、“小组提问答疑法”,由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展示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手法是教学难点,我设想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及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制作教具(莲花瓣),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迁移练习法”通过课堂练笔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教授新课(三)、谈收获和疑问(四)、教师总结(五)、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依据初二学生对有关莲知识的积累和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莲花的美令人赞叹,唐代诗人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诗人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应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外形美,其实真正值得赞叹的还是他的内在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莲内在品质、显示作者高尚情操的精美散文《爱莲说》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莲的`品格,以便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在必行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把课堂当作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据此我把整个教授新课的环节用“小组合作展示法”来让学生从5个方面分析课文,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将问题答案写到老师制作的教具上(荷花瓣),然后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讲解教师做评价小结
(二)、教授新课
1、认识“爱莲”人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内容是文体和作者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了解创作背景
2、诵读“爱莲”文
依据大纲对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5步诵读训练,来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a、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b、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
c、学生跟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d、学生齐读课文,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e、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理解文意
诵读课文,配以中国古典乐曲,营造学习的氛围与情境用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感受莲花那高洁正直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体会“爱莲”情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a、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
b、表现了莲哪些品格?
c、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把握“爱莲”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a、作者把莲比作什么?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b、作者还写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5、抒写“爱莲”心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设计了仿写的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整个教授新课环节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以便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尊重他们任何一条不成熟的看法及观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让学生即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也让本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谈收获和疑问
通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谈收获和疑问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学反思和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四)、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设计了以下的总结语:
同学们,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像莲那样纯洁正直的人这些话会让学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
除了课件辅助教学以外我还设计了以下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人“爱莲”文“爱莲”情“爱莲”法“爱莲”心
四、教学预测
我感觉如此设计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了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能力
好!我说课完毕,请多指教,谢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
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
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㈢、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㈥、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㈦、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 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
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
(三)细节探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我有一个梦想》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以天下为己任。本文是一篇政治演讲词,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激情澎湃,文采斐然。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培养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从等待出卖的奴隶,到美国总统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非通过腥风血雨的暴力斗争得来的,而是以一种非暴力的形式获得的`。谈到这些,就不得不提到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结合导学案,请同学介绍演讲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多媒体播放现场录音和图片资料,感受当时激动人心的气氛。
3.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小组自由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明确:本文共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7自然段,交代集会原因;第二部分是8-17自然段,号召黑人斗争;最后是第三部分,梦想平等自由。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作为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词,你认为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加以补充:本文感情充沛,感召力强;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饱含激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文章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但直到第17段才提出“我仍然有一个梦想”,那么,前16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能否删去?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中设疑。明确:演讲辞首先要有针对性,文章首先从黑人所遭受的现实谈起,体现了针对性和必要性,正是由于现实,作者才产生了梦想,同时也暗示人们,只有推翻这样的现实,才会实现梦想;倘若删去,会使后面的梦想缺乏基础,使文章显得突兀,感召力和说服力会大大下降。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地追求。问: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自由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演说辞慷慨激昂的情感。
2.以“我有一个梦想”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发布到班级博客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上语文说课稿11-16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6-24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八年级下《春酒》说课稿08-12
八年级语文下《石榴》说课稿07-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22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05-2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15篇11-19
实用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02-24
八年级语文《凤栖梧》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