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21 13:22: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浙教版第11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布衣元帅》。本课记叙的是徐向前元帅生前生活中的三个小故事,歌颂他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课文内容真实,语言朴实,形象鲜明。课题既点明课文的主人公——元帅,又暗含中心;布衣元帅朴实无华,是人民公仆。我认为这篇文章收录到教材中,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感的。在这个物欲横流、官本位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就是像徐帅这样始终与平民百姓的本色要求自己的好干部。我想通过教学,渗透一种做人的道理:无论你将来干什么,都要保持本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年段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应在把握文中的表达方式,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写三件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的训练的重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是继第二单元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后的又一次训练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从三个故事的朗读中感受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能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借助文本外资源,结合课文理解“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布衣”等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能结合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揣摩课文的写作方法。

  4、带着对徐元帅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详细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

  讲读三个小故事,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布衣”一词的意思,领悟课文中心。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课文内容“战功赫赫”“功高盖世”与“一身蓝布旧衣”“朴实无华”,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我安排了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布衣”的'含义,从三个故事中感受徐老的朴实无华的品质。第二课时了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详细地复述故事内容。

  (我感觉领会中心思想是不是已经淡化和过期的东西呢?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说不清楚。我觉得哪怕是浙教版的,也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整合,是不是?)

  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安排。

  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质疑课题——初读理解“布衣”和“元帅”——再读走近“布衣元帅”的本色——升华情感的教学模式。

  一、揭示课题,对题目质疑。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来学习《布衣元帅》。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六年级的同学,在上新课之前,早就预习了课文,那么在上导入新课时,教师先把握住学生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尤为重要。这是以学定教,而不是因教‘而教,真正的把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的主要地位,教师做好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且这样的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能有效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般会有这样的问题:既是元帅,为何又说“布衣”呢?

  (课堂是个特殊的环境,学生有问题,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就进入了我的第二个环节初读解什么是布衣,为什么称徐老元帅呢?看看我们能不能在阅读完课文后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学生抓住“蓝布旧衣”感受徐老衣着上的布衣,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找“布衣”的解释,知道布衣的另一个意思“老百姓,平民”,从文中的“亲切”、“和蔼”等词,感受徐老如同平常人一样的亲切。

  通过介绍徐向前的资料介绍,理解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通过新娘的心理想法“元帅肯定很威风;元帅府,肯定车马盈门,哨兵不少”,感受到这位元帅立了不少战功,而且权位高。这里我出示学习资料,并不仅仅为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所用,它更为文本本身的学习服务,帮学生理解了书中的“功高盖世”“战功赫赫”。

  三、再读感受“布衣元帅”的本色

  一元帅“功高盖世”,一布衣“一身蓝布旧衣”,说话亲切,和蔼,布衣与元帅,风马牛不及的两个不同身份,集及一个人身上,这是怎样的一位布衣元帅呢?是成了一个更大的疑团?随着对课文的再次阅读,学生心中的疑团越滚越大。是呀?你心中会冒出些什么问题呢?这里我又把矛盾抛向学生。新课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

  学生可能会说:战功赫赫的元帅,为什么连自己的地毯也要送给三座门招待所?威风凛凛的大元帅府应是车马盈门,哨兵不少,可为什么却是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而且还有一扇脱了油漆的大门?为什么摁响门铃,来开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元帅?…等等等等,学生也许会有许多的为什么,我想正因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里学生的心中的许多疑问来自于对课文的再次感知,反思,理解,这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整合和对比而产生的矛盾的火花。

  “是呀,大家说得不错,元帅,多大的官职,元帅,给国家立了那么多的汗马功劳,享受一下未尝不可。为什么你放着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要做一个平民百姓呢?”这里我顺势利导,将班上的学生拟作为元帅本人,让学生替元帅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一来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训练,二来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真正了解这位布衣元帅。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居功自傲”、“朴实无华”。

  这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节中的“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是呀,孩子们徐老用五个字概括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人民的公仆”,他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呀!

  四、升华情感,走进了这位“布衣元帅”的生活,了解了徐帅的为人,你想说什么?

  随后,学生再读故事内容,感受徐帅的“朴实无华的本色”,感受徐帅的“布衣情怀”

  学习写法,课堂练笔。可以写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用起小标题的方法。等等。

  五、说板书。

  我们说板书其实是一微型教案,它是一聚焦镜,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在板书设计上,以重要词句为点,首先我会将课题中布衣和元帅用不同大小的字体表示,元帅战功赫赫,在字体上就表现为气宇轩昂些。布衣下,我对照着写“蓝布旧衣”、“和蔼”、“亲切”,在元帅下方则对应的板书上“功高盖世”、“战功赫赫”“车马盈门”,最后在板书的正下方,写上人民的公仆。

  在这堂课中我要体现的,“以学定教”,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最想知道什么,最想了解什么,在组织教学。对于课堂环节的处理,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布衣”与“元帅”的对比,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人艾青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展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这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对比感受《西湖漫笔》中的“绿”,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主要采用了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引导学生采用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引入课题,初步认识“绿”色代表的生机与希望,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

  2.学生分小组接力读。思考:读完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如果让你将它画出来,你会怎样画?

  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到处都是绿色。

  第二部分:(2—5)分写绿的形态、样子。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分小组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2.组内自由朗读,交流问题与理解。

  3.班级汇报,教师点拨。

  (1)理解感悟第2小节

  抓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体会“绿”的颜色丰富。

  (2)理解感悟第3小节

  引导想象画面: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启发填空:(春风)吹绿万物,所到之处生机盎然;(春雨)滋润万物,所到之处生机勃勃;(流水)唤醒万物,所到之处春意融融;(阳光)沐浴万物,所到之处翠绿芬芳。

  理解春风、春雨、春水、阳光为什么是绿的。

  (3)理解感悟第4小节

  理解“集中”“挤”“重叠”“交叉”,想象画面。体会绿的浓郁厚重。

  启发想象:春天的校园、田野是怎样的情景?

  (4)理解感悟第5小节

  思考:“绿”为什么会按着节拍飘动?

  启发想象: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枝( ),麦田( )

  理解“飘动”。

  (五)对比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西湖漫笔》片段,学生阅读。

  2.学生自主交流。想象画面,对比理解。

  3.体会诗人的情感。(对春天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丰富的绿、浓郁的绿、飘动的绿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描绘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抓住文中作者描写绿的思路,概括各小节的内容,最后总结主题。这样的板书比较简洁,但内容呈现直观,重点、主题突出。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诗歌《摇篮》,这首诗选自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教材。这首诗歌意境优美,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宁静优美的气氛.我依据孩子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孩子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创设情景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孩子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给孩子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要让孩子"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孩子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第一部分运用了小游戏开火车,组织孩子入座。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孩子的视觉感官,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在朗诵的时候我加上了音乐,这就强烈地刺激了孩子的听觉效果。,使孩子能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孩子的听觉感官。孩子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孩子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处于积极的学习中。第三种方法是情景创设法,在配乐朗诵时,创造了优美的背景图,让孩子在听的同时,入境如情,因为形象的图片很容易在孩子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所以,在活动区域有特别铺设了四个活动场景,使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诗歌中的语句,理解诗歌中的语句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孩子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孩子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孩子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言。根据纲要中让孩子"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诵前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诗歌中说了些什么?"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示范朗诵中借助于想象的场景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为孩子提供学习朗诵的榜样,激发孩子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孩子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让孩子敢说。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孩子通过探索尝试,敢于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环节主要体现着孩子贴了宝宝们以后,很兴奋,很想表达,所以,我就让孩子自己把诗歌说出来,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关系,都应该给予鼓励,这就符合新纲要指出的: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孩子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落花生》一文是北师大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是: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二、说教材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通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花生品格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人以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1、用情景教学法来导入新课。

  (直观导入)大家都知道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同样上好一堂课也要重视开好“头”。因此,教师要上新课时要精心设计课的导入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刚从外面进教室,心里还沉浸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他们虽然在上课,但是精神不够集中,欢欣鼓舞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专心听为了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我特意出示一幅图,并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当中有谁乖知道什么叫落花生吗?落花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落花生。

  2、授新课。

  (1)、初读课文。为了直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先教学生字,以便解决学生们朗读过程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可分几段?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段落,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内容铺下阶段。学生在给课文分段时,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时我会巧妙地处理以下情况,并归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法,你们的分法是正确的,但是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分法,下面老师就把它写出来共同讨论,看哪一种比较合适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然后教师板书课文的段落。

  (2)、深入理解课文。为了理解花生的品格。我运用谈话法来导入课文

  a、同学们请找出:我们姐弟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板书)花生的好处(谈话)父亲说花生有哪些好处呢?父亲是怎样评议花生的?

  b、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还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根据班内学生的程度来设计。由容易到困,由浅入深,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欢快之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探究新知的主动权。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议论花生的?你们认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事物还有什么?身边有没有具有花生精神的人?(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小结)

  3、巩固深化。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

  (1)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___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___。

  (2)我爱___,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不正像一样吗?他___。

  4、总结全文。

  为了深化主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朗诵了许地山的生平,最后引领同学们铭记许地山的一段话。四、说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铺助手段,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感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好与不好,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又反映课文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板书设计:落花生好处多: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物)最可贵: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春蚕、蜡烛、粉笔……)↓(借物喻人)人:实在、求奉献(护士、清洁工、老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和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感情激发。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范读、赛读、表演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大多数学生没去过北京,但对北京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看升旗仪式、听歌曲等活动,点燃这种激情,逐层加深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三、说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学“想”?师:在上课之前啊,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一瞧找个新朋友是谁??(出示生字:“想”)你认识这个字吗?(指名读)?这个字该怎么认识它呢?(加一加,找朋友)教学“心字底”(板书)

  2、出示:“我多想去??”(学生说)

  (出示课件)在课前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个问题,让每个小朋友想一想你想去的地方,小朋友们都想到了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你想去啊?

  3、哇,你们有这么多想去的地方啊。那么今天,许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旅行团去旅游好不好啊?旅行团还需要取个名字,你们想要取什么呢?

  (二)旅游识字

  1、我们要去旅游的地方可是好多好多人都想去的地方,(出示“北京城”)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城。

  2、北京城可是有很多很多很漂亮的景点。(出示景点)

  3、(出示北京组图)怪不得那么多人都想去北京城呢。哪个小朋友能准确读一读这三个字?

  教学“北京城”?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个“北”字,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这个字该怎么认呢?(找朋友,比一比)这个字啊跟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字可像了,这个字是?(比)?接下来这个字是?(京)谁来教一教其他小朋友该怎么记住它呢?(我们之前学会一个生字,这个字我来考考小朋友看谁还记得它。出示“惊”,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哦,把惊吓的惊字的竖心旁给减去了就是北京的京字了。)

  还有最后一个生字小朋友,这个字是?(城)这个字又该怎么认它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北京城)

  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北京城啊?

  许老师需要小朋友用你们的.话来告诉我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北京城。

  出示句子:我多想去北京城。

  2、我们要到北京城啊,(出示火车图)就要坐上火车,坐火车啊可是要坐上很久很久的,要坐上两天一夜啊,因为北京啊距离我们这里很——(出示:遥远)。

  3、了解完了北京,我们“”旅行团就要出发啦。火车轰隆轰动轰隆地开了两天一夜,终于开到了北京,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是?

  (出示“天安门”图片)

  教学“安”字

  这个字该怎么记住它呢?

  看完了天安门,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天安门呢?谁再来说一说。

  4、看完了天安门,我们走啊走啊,来到了天安门前面的广场上。这两个字啊就是“广场”。

  教学“广”

  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5、(出示广场的图)每天啊,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天安门广场这里,为的就是参观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这是一个怎样的升旗仪式,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

  6、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要举行的升旗仪式。

  教学“升”

  这个字该怎么认呢?

  教学“旗”?

  这个字又该怎么记住啊?

  9、看完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小朋友们此刻心里有什么感受啊?

  出示: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你们能不能把刚才看完视频的心情透过朗读这一句话表现出来呢?

  这个句子比较长,不容易读好。我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在这两个地方稍微停顿一下,一定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试试。

  看完了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谁能够再来说一说这句话?

  出示:我多想去看看

  (三)指导生字“广”“升”

  1、教学“广”

  广场上的广字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这个字该怎么写才能写好呢,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地观察田字格里的广字,数一数广字有几笔,每一笔再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师范写。?生练习写。

  2、教学“升”?观察?师范写?生练习写?四、复习巩固?

  1、?我们参观完了北京了,要准备回家了,小朋友们是想要坐飞机回家呢,还是坐火车啊?

  2、想要坐飞机回家啊,那我们就要出发到机场去了啊,今天啊开飞机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朋友,只有小朋友把它们的读音给读准确了,飞机才能开的又快又平稳哦。

  3、飞机游戏?

  四、总结

  我们终于回到家了,北京好玩吗?有一个山里的小朋友啊,他也可想要去北京城旅游了,我们下一节课再带着这个小朋友去北京旅游好吗?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 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 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二、 说教法:

  设置教法的缘由: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怀类、介绍说明类、叙事寓理类、叙事明理类等。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声的读、气韵畅达的读,读出古味,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语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

  2、 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 ⑴自译,标疑难 ⑵合作,通文意

  (3)竞答,查重点 (4)总结,理脉络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 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 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个别学生朗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将全文朗读节奏掌握。

  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学生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学生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学生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学生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读展示的学生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四)、疏通文意:合作通文意,竞答查重点。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学生已经进行预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精彩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

  (五 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求学生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对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对于学生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晰的显现出学生们的答案,学生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

  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考:)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推荐学生朗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

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汤姆·索亚历险记》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本篇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之一,主要讲述汤姆和贝琪在山洞迷路的历险经历。作者通过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的语言和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情节,塑造了汤姆聪明乐观,敢于冒险的儿童形象。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对小说人物的提取归纳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度,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凶悍、落荒而逃、衣衫褴褛”等词语。朗读作品精彩片段,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朗读作品精彩片段,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同学们,《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教师相机导入。并顺势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范读课文,让学生圈画出难认或难以理解的生字词。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本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大致的故事情节之后,顺势我会提问第一个问题: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本文主要涉及到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课文说一说。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作者笔下汤姆是聪明、乐观、顽皮、敢于冒险;当他与贝琪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说明他有执著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毅力。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他利用风筝线来探路,说明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当他恢复体力后就去看望朋友哈克,说明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当他讲述精彩的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吹噓一番, 说明他是个顽皮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说明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汤姆的人物形象的?经过小组讨论,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细节描写传神: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幽默、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全班交流:自己身边有像汤姆一样朋友吗?你有没有具备汤姆这样的品质呢?你想怎样向他学习?(学生畅谈)

  最后,我的小结作业设计为: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汤姆是一个聪明、乐观、顽皮、敢于冒险的孩子。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的其他故事,就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宗旨。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奉献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中,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读课文时要抓住那些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紧密联系的内容,多读多体会,还要分清文章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学到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程编排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课文详略恰当的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由表及里的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此外,还要学习文章表达上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联系起来,进而悟出深刻的做人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安排了创设情境法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了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领悟文章主题。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谜底倒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重点研读,品味道理;4.全文总思,概括写法;5.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五个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很好的挖掘了文章的主题。

  (一)创设情境,谜底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向学生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

  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学生思考一会儿,会回答“是花生”,我便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出示关于花生在田地里的长势以及“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的图片,让学生对花生进行初步认识,由此引出课题,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相当重要,读是语言实践活动,是信息的输入,是积累,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手段,同时,朗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初读课文:

  1.在读课文时划出生词表中的字词 ,并查阅词典,标注拼音,这一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读课文时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为分析课文提供方便;

  3.读课文时思考课文是依据什么顺序写的《落花生》,这一任务能让学生对落花生的整体结构有初步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会划出“茅、亩、尝、吩咐、石榴、榨” 几个字词,并对文章“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整体结构有初步认识。

  (三)重点研读,品味道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6-14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我们”眼中花生的好处,学生会回答花生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接着再让学生找出父亲眼中花生的好处,学生便会回答父亲说的那段话,然后让学生画出父亲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做对比的词句,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我会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对花生的好处有更清晰地认识。

  分析完花生的好处,我会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12、13自然段并细细体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谈谈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全文总思,概括写法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出两个问题:

  1.让学生纵览从种花生到议花生的过程,思考哪部分是重点描述内容,哪部分是次要描述内容,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种花生到收花生是略写,吃花生到议花生是详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本文由论花生到论人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然明白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由此引出做人要实实在在,无私奉献,从而得出本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感受生活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活动,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说说生活中你知道的那些人、哪些物具有花生一样的品质。这

  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旨在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画风》,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难点: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针对课文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学完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主要讲: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会正确书写“艺、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课时主要讲: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现在我就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说一说: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四、预设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过渡: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吗?(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全班交流。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四、质疑解难,精读感悟。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重点理解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老师在学生读书、理解的过程中随机播放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A、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B、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画文中的景物。

  C、请学生给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大胆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3、朗读感悟,体验文本。

  (1)、三个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把你最喜欢的小朋友的话读给同伴听。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教师应从作业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多样性的,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板书设计:

  15 画风

  赵小艺 旗子 飘

  风车 转

  陈丹 小树 弯 仔细观察

  宋涛 雨丝 斜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葡萄沟》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1课,属于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这里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颜色鲜、味道甜,制成的葡萄干更是惹人喜爱,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课文最后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热情洋溢的句子作为概括性的结语结束全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读之不仅让人对葡萄沟心生向往,更对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充满了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孩子已经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学生上课注意力还很难完全集中,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孩子在读、说、思中提升自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本单元的主题————爱祖国,爱家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能与能力:认识并会写本课份、坡、客等8个字个生字,理解“茂密、凉棚、五光十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增强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品读课文中那些充满赞美之情的句子与段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识。

  五、说学法教法

  1、阅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最直接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示范读、学生领读、齐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走进葡萄沟

  兴趣是的老师,在上课之初,我将采用问题导入法,问学生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在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巧妙过渡: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盛产水果的地方,看你通过看图片能不能猜出这是哪里?是哪个民族?(多媒体出示)板书课题,指导“葡萄”的读音,再写沟字,指导区分葡萄和葡萄沟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走进葡萄沟,看看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习字:学习字词,感受葡萄沟

  1、学习:份、坡、梯、客、收、城、市、利。字的读法、写法(包括笔顺)以及组词造句和运用。

  2、认识:沟、产、梨、种、搭、棚、淡、够、好、收、城、市、留、钉、利、分、味。等字。

  3、区分:多音字

  好地方干活分开钉子

  好客葡萄干水分钉着

  (三)学文:细读课文,欣赏葡萄沟。

  学生在读准了生字字音后,就扫清了读文的障碍,此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交流则水到渠成。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不仅是对葡萄沟的赞美,更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从这句话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读、思、悟、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与文本进行融合,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安排学生浏览课文,找到这篇课文的点睛之笔。对孩子来说,这非常容易。

  此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读、划、思、交流,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看法,此时,顺学而导,引领孩子依次走进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并用“因为......,所以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作为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彰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老师无非就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领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哪个月份有什么水果成熟呀?

  人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各种水果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吐鲁番葡萄沟瓜果的种类繁多。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葡萄沟以葡萄而闻名,那这里的葡萄种在哪里,长得怎么样呢?请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

  在这段的学习中,我把读作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积累词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但同时对课文的理解又提升了孩子读的水平和层次。特别是第二句和第三句。

  第二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指导学生理解“茂密”“凉棚”

  第三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在这个句子的鉴赏中,我采用了朗读、品味、换词的方法引导孩子体会葡萄的多、美,着重体会葡萄的颜色多样。接着出示图片,让孩子用学到的语言描述图片上的葡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做到了学以致用。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要有疑问老师才能解惑。在本段的学习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质疑上。读了这一段,你对哪些内容不不懂,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能解决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老师帮助。实际上,学生不了解的就是“制作葡萄干”的过程、“阴房、样子像碉堡”这些距离我们表较远的事物,我采用了多媒体播放制作葡萄干的过程以及图示的方法帮助孩子解除困惑。

  体会连词“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多”的意思

  4、学习第四自然段

  简要分析这就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总结:迁移延伸,走出葡萄沟。

  葡萄沟多么美丽啊!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回家以后把葡萄沟的美景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并收集家乡的风景、特产、人物等,介绍自己的家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不在多而在精,我设计的板书不仅概括的课文内容而且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

  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

  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习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习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习法。

  我把学习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习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平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习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习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习课文的第一部份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蚕姑娘

  春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为搭建广阔的可供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语言、个性与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本节课我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指点和限制。充分相信学生,还学生交际的自由。不过也不是袖手旁观,是观察和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新课程的要求及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歌曲、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

  主动参与、交流自己的发现,勇于创新。知道倾听是交流的前提,交际语言要文明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自信,有表现美好事物的欲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热爱大自然。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

  【教学流程】

  我把本课设计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课前进行)

  交流展示阶段

  评价阶段

  拓展延伸阶段(视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后)

  一、准备阶段

  课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感受春光的美好。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画一幅画;教师搜集春天的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准备了课堂交流展示才有热情、有内容,气氛才会活跃。

  二、交流展示阶段

  〖交流阶段〗

  1、播放《春天来了》MTV,师生一起载歌载舞:

  师:春天来了,你发现了吗?你找到了吗?春天在哪里呢?

  大屏幕显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歌舞“热身”,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激活学生的大脑神经元,为学生进入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气氛,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2、明确任务:

  (大屏幕显示教材中的三点要求)

  你找到春天了吗?跟同学交流交流你找到的`春天:

  把你画的春天给大家看,给他们讲讲你的画。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

  指名读要求,使学生明确说什么,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自主合作交流:

  第一组说春天;第二组画春天;第三组颂春天。

  提出要求:

  不得大声吵,要注意听清别人说话的内容,然后提问或评论。要使用文明语言,违反规则就没有资格参加五星级明星的评比。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展览和交流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学习的宗旨,同时也体现口语交际的开放性特点。目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开

  放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主动参与并体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并且使用文明规范语言,学生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

  〖展示阶段〗(由动到静)

  各组选代表当众演说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春天:

  第一组合作编成一首诗;

  第二组合作成画;

  第三组合作展览。

  三、评议阶段

  先自评,再互评。

  (在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评出五星级的明星。

  (欣赏、鼓励,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拓展创新

  (延伸活动阶段:时间允许就在课堂进行,否则可作为课后作业)

  1、春天的引申意义:

  说一说与春有关的词语、句子、成语、事物等。

  2、写一写:

  把你说的话写一写。

  五、结束阶段

  小鸟也找到春天了。听(播放歌曲《小鸟小鸟》),让我们和小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师生一起作小鸟飞出教室。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春天在哪里

  说──完整听──仔细问──明白答──清楚

  【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

  1、口语交际的重点是交际,要使人人投入其中,重视规范语言,注意交际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2、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给学生适当的示范,有困难的要提供例句。

  3、注意形成性评价,在交流过程中以积极、宽容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学会充分表现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乐趣。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王海英老师的《尊严》一课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王海英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利用课件来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出自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多次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让学生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一个像哈默一样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又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人。特别是在细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年轻人哈默的尊严。如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学得很认真。

  第二、王海英老师能够抓住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重点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很好。

  然而,金无完赤,人无完人,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不足,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学生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应加以指导,对中心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不够,语言积累有待到位。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一个小岛去旅游。他们的目的是观察幼龟怎样离巢入海,在观察中为救一只幼龟,没想到这是龟群的“侦探兵”,成千上万的龟群也爬向大海,因来了许多食肉鸟,造成幼龟的伤害。描写了众人与向导对此事的后悔之情。

  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这篇课文我准备了两个讲授,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生字;理清脉络,讨论段落划分。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朗读课文,读后谈感受;教学课文,理解词语,总结全文。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针对可是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以下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体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意;

  3、基本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是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讨论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说学生情况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六、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看图想象,感知“惨状”。

  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生说)概括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文36-37页的插图,并开展想象,按一定的顺序说记图上的.景象。

  2、图文结合,体会场面的残忍。

  (1)师:课文哪些内容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再观察图并展开想象。想象一下: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从食肉鸟的动作、眼神、声音、气势等方面说,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出示句式:看沙滩上有许多食肉岛,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残忍极了。

  二、探究原因逐步悟道。

  1、师:同学们,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干了一件遇不可及的蠢事),这件蠢事好在文中到底指什么事?(救了一只幼龟)

  2、对于这件蠢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师:带着这些问题,讲同学们默读课文异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生默读画语句)

  4、汇报、交流。

  (1)师:咱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救幼龟是一件蠢事?还要去做?也就是干蠢事的原因。

  生:

  A、看见探头幼龟遇险。

  出示:第三自然段后2句。(突然……拉到沙滩上去)

  ①同学们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有特别的感受?(生读)

  ②谈感受,评价。

  点拔,指导朗读。

  师:小幼龟的欲出又止,完全是有道理的,你们看(生齐读一只……上去)你们了解嘲鸫吗?它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现在弱小无助的幼龟正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心情会怎样?( )那就带着这种感受读。

  自由读。

  谁能用自己的书声再玩这危险场面?

  指名读。齐读。

  B、不顾向导劝阻。

  师:是啊,幼龟就是这样的危险,难怪我们会着急谁来读读我们当时表现的句子。

  师: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是——(生:若无其事)若无其事什么意思?谁来若无其事地读读向导的话。

  指名读向导的话。

  师:面对幼龟遇到的危险,我们着急、揪心,向导却能若无其事地说出这样的话。(生齐读:叨就……)

  (叨走幼龟是自然的事,这是幼龟保护自己的手段)

  师:可在我们无知而又激烈的逼迫下,向导“救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乌龟朝大海走去,透过这个“极不情愿”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

  (2)师:学到这,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说蠢事?

  生汇报(第五自然2、4句)

  a师: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哪些字词又让你有特别的体会?

  点拔:

  a1以“成群”“争先恐后”“鱼贯而出”体会到幼龟多,爬行快,且有程序。

  a2师:集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都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像这样“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的词语你还能模仿着说几个吗?(倾巢、百王、口而出、 薄而出……)

  a3师:“侦察兵”出去好一会儿还没回来,如果你就是巢炉的小龟,你会怎么想?

  a4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海龟们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可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只食肉鸟。我们试想一下,小龟们此时会怎么想?它们会听到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生论)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生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我们救了一只小海龟,却残害了一群小海龟,那就是我们违背了——(生自然文道)我们违背了自然之道,大自然就会对我们进行——( )

  三、抒发心声,内化“自然之道”。

  师:同学们,读到这,再看这“自然之道”,它还是每年的规律“二字吗?”你还感悟到什么?拿出笔,写出你的感受。

  出示:自然之道,神秘莫测,我深

  师:要遵循自律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人类也曾因为不了解自然之道,违背了自然界规律,受到大自然惩罚。你了解了哪些这样的例子?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www.fwsir.com)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六)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顶峰歼敌 —————

  ↙ |英勇跳崖

  引上绝路 |

  ↙ 狼牙山五壮士|╱ 坚强不屈

  痛击敌人 |〈 视死如归

  ↙ |╲ 勇于牺牲

  接受任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2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7-22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7-07

小学语文《所见》说课稿08-18

小学语文说课稿11-12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2-22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5-16

关于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4-07

小学语文《猫》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