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20 10:22: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设计理念]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较长,要继续让学生练习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拟学习提纲,通过自学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设计旨在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一、说教材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在我家所做的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的趣事。课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在我家所作所为在一般人的眼里,是那样淘气顽皮,但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松鼠是那么可爱。细细读来,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我的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特征,我预设下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不甘落后、千方百计”等词语。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感受松鼠的可爱,领悟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的一些重点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自主设疑探究→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激趣

  1、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感受松鼠(播放松鼠在森林里活动的录像)。同学们,看,这个在森林里跳上跳下的小精灵是什么?谈到松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松鼠》这篇课文,谁来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松鼠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一段动化录像后,我设计了这段导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如果有一天小松鼠跑进我们家里来,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松鼠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主设疑探究

  1、板出课题,设置疑问。松鼠是生活在森林的小精灵,如果有一天它突然跑到我们家中来了,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再次认识小松鼠。(板书课题)

  2、读阅读提示,自拟学习提纲。

  过渡:本课是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大家自学来完成,我们先来阅读“阅读提示”看看,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拟定自学提纲:现在目标已经明确了,大家想通过什么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呢?(学生自拟定,老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拟定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并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体现了他们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对于自己拟定的提纲,学生更愿主动去实施。

  (三)阅读文本体会情感

  1、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组内交流,组长记录要点。

  2、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

  ①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老师随机板书)

  (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

  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我和家人的行为和语言感受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并针对具体事例发表感想,然后再配乐指导感情朗读重点语句。)

  汇报采取以下方式:

  从选择每件事的学生中各选取一名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点拔、引导。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宗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我一家人的行为,语言去感受我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延伸

  1、复述深化文本

  ①选三名学生扮演松鼠的角色,针对课文中的三件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如果你是这一只松鼠,跑到了人家里,你会怎么样?你会怎么和这家人相处。老师适时梳理,引导、点拔。

  2、体会表达方法拓展运用

  (1)鼓励谈话:如果哪天松鼠跑到了你家里,在你家做了许多趣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样和它相处呢?

  (2)让学生再快速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全班交流,引导明确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写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来展现松鼠的可爱,通过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来反映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跑到人家里的松鼠,在人家里做着这些有趣的事,你会怎么样?你会和这家人怎么相处?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的感情的部分,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先体验后感悟,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解感悟的能力。

  (4)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情况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与××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设置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总结: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也达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五)板书设计

  储备冬粮

  跑进家来的松鼠 晾晒蘑菇 人人喜爱

  给自己垫窝 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这是提纲式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揭示课文中心,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 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们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其中,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将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们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看课————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今天,教委来我校视导。我上了这节课,也是我初次尝试执教的古诗教学研讨课。因为自觉文学底蕴不够,对中国古代诗歌了解也不多,所以一直都没有底气。时间仓促,尽量挤时间去阅读乐府诗及相关资料,汉代战争及古代兵役制度,试讲了3次,次次都有改动。某些问题直到正式上的前一天都还在不断查阅资料求证专家,最后再敲定。到上课那天,清白江区的一位老师和我同上这篇文章,他上完后师傅都又把我叫出去,对我的教学细节进行了小改动和叮嘱。当时,心里很是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些教学改动和设计的背后的理念体现出来。

  课堂呈现上:在上公开课的经历中第一次遭遇预设的板书与学生的现场生成出现偏差的突发情况。在之前的几次教学讨论中,把老人的情感线归纳为喜——悲——泣,再到后来,我们反复研读文本,确定为悲——悲——泣。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在第一处却谈到的是焦急,急切,担心,忧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只按着我的教学设计吧,那就得硬生生的把学生牵引到我的“悲”的板书上来,这实在是没有尊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何况学生说得很在理,错在我们预设时,还没有充分地关注到学情。关注学情吧,就需要我马上抓住学生的体会,迅速把他们的感受提炼成一个字,提炼不恰当都可能导致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出现偏差。

  我当时很紧张,脑海里出现了“切,急,忧......”最后,果断写上了“忧”字。这个片断,没参与这节课设计的人几乎看不出来背后的隐情。而当时坐在下面的几位参课老师和师傅都没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当时也是很担心我在此卡壳或掉链。还好,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并充分在学生基础上做了恰当的提升。接下来,得到了老师和师傅的认同。应该说,这是我自己在这节课最满意的一点。课堂上最让人期待也最有风险的,就是这些没法预约的精彩。

  第一次努力不顾淑女形象地像个男老师一样深沉地,严肃地,大气地上课。古诗教学,一般都是男教师的专长,尤其是一些有国学底蕴的男教师。而女教师不容易上出那种底蕴来。这首诗又是反映战争给老百姓带来苦难的诗歌,整首诗弥漫着悲伤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在后半节体会诗歌内容的重点时,我几乎收起了笑容,始终紧锁着眉头,不管是示意,抬手,与学生的交流,尽量大气,早把个人的淑女教师形象置之度外了,从录象课上来看,样子真的好难看啊!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己的课仍然缺乏那种大气,深沉。男女有别,差距很明显。

  第一次在课堂中噙着热泪上课,让后面的某些听课教师也听得噙着热泪。也许是在本身对文本的充分了解和对老人的同情之心下,也许是在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情绪感染下,也许是我还有点人来疯,已经完全融入了课中的情景,当二胡音乐《病中吟》一响起,我在朗诵那四句诗歌的时候,眼里已经噙满了泪花。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抛掉了初上课的所有紧张,真正和学生一起共享了课堂的生命过程。而下来,几个学生说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声音都在颤抖,不是紧张,而是为老人悲伤。几个同事说,当那音乐响起,看着我上课的样子,泪花也在她们眼里打转了。哈哈,我说:“让你们的眼泪真正流下来了,我这节课的境界就更高了。”只有教师真情地融入课堂,才能让学生,让听者真情走进文本,走进课堂。

  这节课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课堂延时的问题,课堂板书不美观,虽说移动黑板不好写字,但粉笔字还需多练,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个别设计还可做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语调还需要再沉下来,对学生的体会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做提炼和提升,让课堂更具有诗歌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希望以后再上此课时,能有改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和五(1)班的同学们一起去山中访友。短短的四十分钟眨眼而过,我不知道有没有给各位评委老师带来好心情。那么下面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思一下有没有达到简单、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内容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但和之前学过描写景物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截然不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体会到这种情感。我选择了最能表达情感的三、四、五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处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我想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化。因为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况且这篇文章句句含情,很适合同学们朗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表达上的特点;在读中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文熏陶。我的主导主要放在引导同学们学习语言文字上。在教学环节上,从课文的导入到默读,以及到品味课文内容,再到最后的回顾拓展,力求简单有效。例如第四自然段的读中想象、质疑导读,第五自然段的配乐朗读,我想都落到实处,扎扎实实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三谈谈我的教学过程。整堂课我以为什么用山中访友作为题目展开教学。我想这一堂课留在同学们心中的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浓浓的深情,领悟到文章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教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六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

  学习目标: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温习内容。学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是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二.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1.作者都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单元教学主题是“革命岁月”。通过学习《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及《灯光》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去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让学生学会“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第二单元第1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作者是毛泽东。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的:

  1.会写“崖、渡”两生字,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能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如何写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4.能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

  ②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③体会诗人如何写出气势磅礴的场面。

  2难点:理解诗意,能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很多,对写现代诗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已经掌握,学生喜爱以“革命岁月”为素材的文章。但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的了解有限,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对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表现手法不太熟悉。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朗读感悟、探究式和启发式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生字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这个电视剧吗?

  师播放《长征》视频,生认真观看。

  师:大家知道这个视频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吗?它是什么?

  生:长征。

  2.师导入新课

  对。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诗来重温这段革命岁月! 板书课题:长征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诗句,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 (2)解题:体裁、题目。

  (3)检测反馈。抽学生读(重点字音:磅、岷)。 (4)指导书写生字。

  2.感悟诗句的意思。

  (1)生再次自由朗读诗句。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自读理解诗意。

  (3)小组内交流。

  (4)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5)师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气势。 (2)师出示相关视频、图片,生认真观看,想象。 (3)生自主探究问题:

  ①你觉得长征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难) ②红军的态度是什么?(不怕、只等闲)

  ③难在哪里?有哪些困难?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

  ④又是如何地不怕?

  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是滚动的泥丸,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面对千里雪山,红军没有丝毫畏惧,而且喜笑颜开,开怀大笑。

  ⑤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⑥诗中体现了哪些革命历史事件?你知道吗?

  (4)小组合作交流。

  (5)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6)师相机指导。

  (7)生齐读:读出磅礴气势、红军的无畏、乐观。

  (8)生背诵课文。

  4.小结:经过学习,你们想对红军说些什么或者用什么词来赞美他们呢?

  (三)总结、升化主题。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我们人人都需要长征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5 七律.长征

  总括:不怕

  五岭 万 乌蒙山 只 水 等 千 大渡河 闲 山 岷山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五个主题单元“往事”的第三课《荷塘旧事》。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说起: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说作业布置。

  一、说教材。《荷塘旧事》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1册第5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同时,还回忆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事;通过美景、旧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赞美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从课题和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从易到难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把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综合了起来,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生活即课堂,处处是语文”的深切感受,让学生能结合观察、讨论、交流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学情。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中,学生对荷塘的美景和同年龄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我班的学生生活在农村,体验过农村生活的美好和单纯。为此,在进行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学习方法和技巧。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班约定俗成了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读,找(段落,句子,词语),议,说,联,演,写,问。在合适的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同桌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不同的学习形式。

  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学习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注意在知识上为他们搭桥铺路,在心理上为他们创造增加自信的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要注意引导他们展开思维,发展个性,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探究课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字词积累。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多角度培养和渗透学生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感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课文“溺水被救”部分,体会小伙伴们的淳朴善良,感受人类那淳朴的爱。难点是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尤其是他们救人之后的哈哈大笑,是一种救人之后的轻松的宣泄,是一种善意的嘲笑,这也是善意淳朴的表现。2如何从荷塘延伸到大自然,从小伙伴们的情如何上升到人类淳朴的爱。真正升华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五、说教法学法。

  1、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我不断总结尽量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在同桌和四人小组的合作中,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让学习困难的孩子能在集体学习中得到照顾和鼓励,让优秀的能干的孩子在集体学习中能锻炼组织协调等更高一层面的能力。

  2、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等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欣赏荷塘美景。

  2、说说观看的感受。

  3、导入:荷塘美,荷塘中发生的故事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荷塘,与作者一起欣赏荷塘美景,一起回忆荷塘那让人难忘的往事。

  出示课题:荷塘旧事。(齐读课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描写荷塘美景的这一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师导:荷塘的美景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和谐的美,这种美让作者记忆深刻,那么作者难忘的'仅仅是荷塘的美景吗?通过师生共读回味荷塘的美景(课文第3,4自然段)导如入到荷塘趣事的版块。扣住本文的文眼“怀念”,提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在这美丽的荷塘中有哪些事情让作者深深怀念?(读和批注感受)”

  二、感受旧事

  1、师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叙述旧事的内容,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说说作者写了他和小伙伴之间的什么事。

  (荷塘嬉戏,溺水遇险)

  2、作者和小伙伴在美丽的荷塘中都玩了哪些游戏?

  (狗刨比赛、打水仗)

  探究“狗刨比赛”“打水仗”部分。(出示课件)

  从他们的游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从小伙伴们的游戏中你觉得小伙伴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⑴学生围绕问题默读课文。

  ⑵讨论交流。

  “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写出了小伙伴们戏水时的快乐,表现出他们活泼的性格特点。“狗刨比赛”写的生动而传神,文中运用了两个拟声词“扑通通”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比赛后的“气喘吁吁”“昏昏欲睡”写出了比赛后的疲劳,同时也侧面描写出比赛时的激烈。比赛中和比赛后的传神描写,反映出小伙伴们快乐的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而小伙伴们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淳朴的特征。如描写“打水仗”的情景时,“急速的水线”“点点白珠”等短语写出了战斗的激烈,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版块主要采用四人小组汇报学习的方法。(老师主导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书中体会感情,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和想象狗刨比赛的乐趣。并在乐趣中回归到语文课堂的读本位。)

  4探究“溺水被救版块”,这是本课时的重点探讨部分,采用全班共同探讨的方法。过渡:游戏太有趣了,使作者得意忘形了,结果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请同学们默读作者遇险这一部分,注意文中“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

  ⑴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⑵讨论交流。

  ⑶面对险情,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句子: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以“铁链”比喻有什么作用?

  A、孩子们能找到这句话,也能谈出自己对小伙伴们的看法,比如说觉得小伙伴们“团结,淳朴,勇敢,关爱,聪明。”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引导孩子们带着体会去读书。象铁链一样牢固的小伙伴们的手,让作者远离了危险和恐惧,是他生命的保障。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当时在“我”心中,伙伴们的友情救助,倾情相帮是那么值得依赖;当时,可以说是“我”生命的保障。同时,也表现出小伙伴们的聪明、勇敢。)

  B“围着我哈哈大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一种争议,,是“嘲笑”(批评的笑:是笑作者的骄傲)“善意的笑”“安慰的笑”“轻松的笑”甚至有同学可能说这是“没有什么目的笑”,老师可以简单小结“是一种善意的嘲笑,轻松的笑,嘲笑作者的狼狈样子,也是一种为救出小伙伴而轻松的笑”(预设有孩子可能会说是“懂事的笑”因为他们是先勇敢地救了人,然后才忍不住笑了起来

  C引导读作者溺水时的痛苦回扣作者得救后的心情,在回扣中引申到对小伙伴的怀念,然后指导朗读。(疑问,是先体会溺水的痛苦还是先体会小伙伴的救人?)

  ⑷作者为什么写一件自己遇险的事?它能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中可以看出乡下小朋友的淳朴、聪明、勇敢,对小伙伴发自内心的爱。这正是文章要表达的,作者难忘荷叶田田的优美背景下快乐勇敢的小伙伴,难忘自然与人的融合,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这种和谐不仅使作者认识了大自然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也陶冶的读者的情操。)

  ⑸指导有感情朗读。这部分要和孩子们一起去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小伙伴们的性格

  5升华过渡,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所以作者忘不了童年那片美丽的荷塘,因为那里的不但景色非常美丽,那里人们的心灵更加美丽。相机板书“景美人更美”)

  七,课堂(课后)练笔

  (相信我们的童年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请你选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一写,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用上各种修辞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层次清楚,写景部分抓住了荷塘的形状、色彩及荷花的姿态三方面,叙事部分抓住了作者和小伙伴的三件事,结尾是全文的中心句,根据文章的结构与重点我采用了提要式板书法。

  荷塘旧事(怀念)

  美景(静态美)夜晚大自然和谐的美-----景美

  白天

  趣事(动态美)狗刨比赛人类淳朴的爱----人更美

  打水仗

  溺水被救

  九、说作业布置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下童年趣事。(注意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习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教材简析:

  《夜莺之歌》一文叙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自称“夜莺”的男孩子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主题,课文内容有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单元的重点是:深入理解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阅读中要体会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根据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渗透品词析句,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学生抓住词句分析)

  3、学习小夜莺热爱祖国的品质。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分析小夜莺的形象,从而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

  介绍背景: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一.初读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首先请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理解个别词语的含意。课堂上,要更注重在文章中学习到的读书方法的运用。)

  二.再读

  跳读课文,思考: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上,要更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注意抓住重难点词语分析)

  三.细读

  小组读,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主要抓住几个句子和词语的分析:)

  如语言上:

  a“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b“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c“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提示:

  1、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体会到什么?

  主要抓(唱、叫、甩、打、弯、拾、踢)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抓住语句体会)

  四、总结,布置作业。

  是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光在苏联,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爱国的小英雄的存在,大家请看:文中的小童同样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那么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呢?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一、一点认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既矛盾又统一。如果没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能进行说文解字,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就缺少最基本的土壤。文本的解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教学的组织等都应该从这一基本的理念出发,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的非常有益的。(《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生发起来的。)

  二、文本解读

  从表现手法来看,《轮椅上的霍金》属于写人一类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展现了霍金挑战命运、乐观豁达的品质。在布局上先以两个典型而又对立的特征描述,点明主人公,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具体表现。结构上可理解为层进式,整体看,由点到面,第一部分简略呈现,二、三两部分进行具体描绘,而第二部分对第三部分有着烘托的作用,因为物理天才出自伟大的人格,没有顽强的意志就没有非凡的成就。作者布局谋篇中所能凸现的就是霍金的大写的“人”字,作者的用笔主要有三处,一是标志性形象的描写,二是他对科学探究的描述,三是语言描写,即显示在显示屏的文字,其中两处是展现生活中的霍金,可以判断出本文的主旨——“霍金是生活的强者”。这三段文字既是描写是重点又是结构承力点,教学设计可围绕这些部分展开。过渡段的运用是本文的结构特点之一。

  三、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承载两项任务,一是发挥文本的教育学功能,使文本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培养;二是能依据阶段性教学任务及学生的“临近发展区”,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具有挑战性且能达成的活动任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条理与脉络,体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达出的情感。

  4、体会霍金面对困难不屈服,坦然面对残酷,乐观而豁达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倾听默读,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挫折,笑对人生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的可贵品质,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五、策略选择

  (一)说教法

  以霍金的标志性形象为切入口,当学生对的形象铭记于心的时候,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缘声悟情,边读边悟,特别是对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进行体会、推敲,将阅读和写法训练有机融合起来。恰当运用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信息接收的渠道。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程序设计

  1、激发思维,有效质疑,进入情境。

  所有的教学细节必须指向文本的主旨。于教学开始,我并没有采用大多数设计所用的类比导入,如介绍著名科学家或身残志坚人士的例子一步步把学生引入预设的圈套中,而是让学生解读“强者”一词,调动学生的思维,对记忆进行检索(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就更好了),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话锋一转,点出课题,有水到渠成之效功。然后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梳理后要求学生按要求读文(一读):

  1、把读通读顺;

  2、自学生字词,弄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待会儿班级交流;

  3、画出霍金标志性形象的语句。通过反馈完成词语识记及理解的教学目标,建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紧扣“形象”,由表及里,细致品味。

  “人物形象”是叙事性课文的个性特点,从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入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本课中对霍金的形象描写与其它内容之间密切相连,以此为阅读起点,能顺利、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品悟。形象描写在第一节的后半部,前半部是导致这种长相的原因,接着写了与外形相冲突的杰出成就、生活态度,女记者的唐突问话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最后顺畅的.展示霍金对自己标志性形象的认识。跌宕起伏的文脉中彰显霍金生活强者的本色。

  鉴于此,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先进行看图(标志性形象图)、说图、读文、默记标志性形象的句段,使霍金高大、独具魅力的形象成为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的路标,并为情感的共鸣做铺垫。接下来围绕课始梳理的问题,如“这样的躯体能做些什么?”“他自己是怎样对待的?”等组织学生第二次读课文,再学生读文有了自己的感受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当问题争持不下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反复、仔细读课文,直至把问题彻底弄清楚。

  3、缘声悟情,加强朗读,积淀情感。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将课文的情感性教学目标积淀下来,成为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感情的朗读是情感固化的基本途径。因而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感受,接受精神的洗礼。学生充分自读后,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出喜欢读的原因。学生读的过程中字音不准确、句读不恰当、感情不到位的,学生之间相互指导,还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或听朗诵声音资料帮助矫正。(板书:40年禁锢——→ 物理天才 顽强)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深化理解。

  对霍金的精神世界有了一定把握、体验之后,我们可以回归整体,从文章的层次关系、布局谋篇中领会课文的中心。一般地认为本篇课文表现的是霍金是物理天才和人格魅力这两点,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突出表现的是他勇敢顽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点更接近小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课文第3、4两小节的描写中所展现的40年“禁锢”与“物理天才”的矛盾状态,正是他精神世界的鲜活表现,与第三部分内容又是有机和谐的统一。

  再次出示霍金标志性图像照片,你想对霍金说些什么?女记者是怎么说的?霍金又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霍金说的那段话(屏幕上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受。

  (补充板书:固定——→恬静的微笑 乐观)

  5、回归整体,理清脉络,领会写法。

  在朗读、理解、体验、品悟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步中心的。在引导、讨论、交流后,归纳小结:课文分三部分写的,第一部分介绍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两相对照,表现他顽强的拼搏精神,第二部分写霍金的工作情形,从平常的工作细节中,表现他平和而伟大的人格,第三部分写一次报告会的情景,扣人心弦的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孜孜以求、心胸豁达、心怀感恩的立体式的霍金。

  6、内化情感,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领会课文中的情感道德只是学习过程中必要一环,还必须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学结束前设计了一道写话练习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 (困难、不如意的事等),我们应当 (做法)。

  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9 轮椅上的霍金

  40年禁锢——→ 物理天才

  固 定 ——→恬静的微笑

  顽强 乐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6-27

语文上册说课稿:称赞07-03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5-23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花脸》语文说课稿06-03

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07-19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9-18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集合】05-23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推荐)05-24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说课稿05-20

初中语文说课稿: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说课稿范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