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比较陌生,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文中的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而且学生所掌握的《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关于《红楼梦》的生活体验几乎为零,理解更为不易。因此,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了解课文描写的场景,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时,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体会语言、肖像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播放《红楼梦》插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交流并相继导入课题。导入课题后,为学生补充有关《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激发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重点做好学生对课文朗读情况的检查,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通过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5)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在交流中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1)为了让学生较快地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要求的提出其实也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3)在了解故事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产旨,感受他们放风筝的自由欢乐,感受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4)在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引导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例如,在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的交流中,结合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抓住对贾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怕被嘲笑等,感受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通过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深入感受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总结在阅读中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5、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感受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的妙笔生花,并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中国汉语言文学在表达形式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文字表面,在朗读感觉上所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读来朗朗上口的语言风格,感受明清小说“古白话文”特别的语言风味。受到没得熏陶和享受。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6、在布置作业环节,推荐学生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成功的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大门,打开了大门,学生就可以从大门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大门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根据学生课堂上自主阅读中对课文的了解和感悟体会逐步形成的。内容简单,概括性强,有助于学生通过板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主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从而导入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2.理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感悟送别情怀奠定了基础。
3.感悟诗情。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感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感悟渭城美景,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此时的王维和元二正在喝送别酒,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再读诗句,哪些景物表现出他们的忧伤,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告诉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读出这种淡淡的忧伤。为指导学生感悟诗的后两句离别情怀奠定基础。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图,让学生明白渭城与安西的具体地点,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我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出示课件,当学生明白安西哪儿黄沙满天,满目荒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全都在酒里。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元二呀,你这一去。通过说话训练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4.品味诗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播放古曲《阳关三叠》,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5.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诵读其他的送别诗,进行比较。感悟我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安西
阳关 渭城(客舍)
长安
依依惜别------------------------ --景色优美
这样,我边介绍诗中的地点边板书。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根据诗句内容点明渭城景色的优美和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点明本诗的中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手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手指》是
先生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散文,编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语言要素就是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这篇课文就是用生动而又风趣的语言,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窈窕、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中心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写
3、通过抓关键词品析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拇指似的人物的崇敬之情,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
重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点
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品悟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
1、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想象描述法。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的创设情境、想象大拇指的形象以及像大拇指似的人物,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二)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体味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1、从作者“丰子恺”入手,让学生谈谈对他的了解。
孩子们自然会提到已经学过丰子恺的《白鹅》,接着追问:为什么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自然地提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师的风采。”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自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我力图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去学习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读音
大屏幕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让学生自读,然后提出需要提醒的读音(主要是平翘舌,鼻音和三声连读)及多音字
2、词意
让学生提出自己比较陌生的词,其他孩子帮助理解
3、字形
再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同样让孩子自己观察,提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学生再练写
第三步: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抓出中心句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1、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2、课文主要内容在那一段明确写了?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推测作者在写五根手指时会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姿态、性格)
第四步:品读“大拇指”,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重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我将按以下几个步骤来教学
1、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读第二段,说说你从这段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去动手,动脑,去发现。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交流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姿态
从那几个方面写大拇指的姿态?他在你脑海中是个什么形象?能读一读吗?
(2)性格特点
吃苦耐劳:
a、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标点的运用,重点词的感悟
b、联系生活,大拇指还能干什么?并仿照文中排比句写一写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默默无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的?
(3)拓展:
由大拇指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由此产生敬佩之情,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手指
姿态:其貌不扬
大拇指吃苦耐劳
性格
默默无闻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生的学,在教学中与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再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故事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学生又对《三国演义》了解很少。所以理解文章并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课题,并引导交流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进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下一环节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为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探究交流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从“故事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外,还组织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时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到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为本课教学的板书,板书内容简洁,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战士,你们会想到什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战士有关的古诗,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仞,摩,遗。
三、学习《从军行》
1.课件简介作者,出示对《从军行》组诗的介绍。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交代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教师引导。(“百战、穿金甲”)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争磨穿了戍边将士身上坚硬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不回家乡。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激烈、残酷,突出了士兵们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读出气势,背诵古诗。
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战场环境,渲染了战争气氛,表现了将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7.板书设计:
从军行孤城遥望保卫祖国
百战、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课件出示诗人的介绍,指名解诗题。
2.自由读,体会感情,说说初步印象。(遗民、泪尽、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齐读古诗。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漫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耸入云霄。(“三万里”虚指,“上”动态感觉)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流尽,年复一年盼着宋朝军队首付河山。(“遗民”)
4.有感情朗读,体会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并背诵。
5.归纳主旨:这是一首爱国诗歌,前两句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描写了被占领地区人民渴望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6.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泪尽、又→渴望收复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齐读。
2.课件简介诗人,指名学生讲解诗题。
3.自由发言,初步说说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引导学习,理解诗意。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诗人想象自己回乡极速飞驰的画面。“从、穿、下、向”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读,揣摩情感。
(1)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词语有哪些?(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欣喜若狂?(浓浓的爱国之情)
6.归纳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改编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课文讲述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门客孙膑的帮助下,一反常规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齐威王,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长处就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这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4个字,正确读写“赏识、胸有成竹”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主旨,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的分析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的分析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人物对话比较精彩,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读准人物对话语气。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了解田忌是怎样取胜的,可以让学生列出图表,发现马的对阵顺序,再得出结论。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首先是要了解课文内容,读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要结合课后习题,对马的对阵情况进行梳理,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田忌赛马”,从课题中大家读出了什么信息?(这是一个与赛马有关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田忌赛马。
二、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找出课文生字,自主认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认读。
生字:赢 拳 策 荐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强调“赢、拳”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规范;学生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4.学习本课词语,积累“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成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桌交流,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思考:田忌赛马赛了几场?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报听写。
2.导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起因。
1.读第1—9自然段,从这两段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故事发生在齐国,讲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有一天他的门客孙膑告诉他自己有办法保证他在赛马时取胜。
2.孙膑是怎么知道取胜的办法的?(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
3.田忌相信他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二)了解故事的发展。
读第10-14自然段,了解故事经过,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了解故事的结果。
读第15-16自然段,了解故事结果(田忌赢了)
说一说田忌取胜的原因的是什么?(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扬长避短、转败为胜)。
三、拓展交流伸
有人认为孙膑机智,懂得扬长避短,也有人说孙膑投机取巧,不遵守游戏规则。你从孙膑的计策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怎么评价孙膑、齐威王和田忌呢?
四、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门客孙膑的帮助下,一反常规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齐威王,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取得胜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课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的一个有趣的发现。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发现的经过,以及在这过程中有趣的经历。课文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发现,因此贴合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继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时采用朗读与默读两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我”的发现过程,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多思考的习惯。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重点是了解“我”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可以找出关键字,根据关键字对发现过程进行梳理。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童年的发现》,大家先看课题,猜想课文的内容是什么。
板书:童年的发现。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字的读音。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会认的字:胚 祸 患 赋 痴 绞 嘿 伊 娜 窘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成语。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律、很庄重。
不怀好意:胸怀恶意,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导语的要求,默读课文。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作者是以怎样的语气来写这个故事的。(幽默)
4.读第3-13自然段,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5.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发现流程图如下:草履虫—鱼—青蛙—猴子—人。
6.读第14-19自然段,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
7.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8.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作者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了。
9.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有过什么有趣的“发明与发现”。
四、课文小结
本课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充满幻想的孩子
童年的发现 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幽默的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欣赏与古诗主题相关的歌曲,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交流资料,感受古诗。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语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送别》和反映故事内容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交流探究,理解诗句的意思。
4.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从字面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5.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在《从军行》一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展阅读,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金字塔》一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借物写人,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文中的“译、愧”等10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发现两篇课文中相互印证的内容。
(5)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2.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了解两篇课文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发现两篇课文相互印证的内容
三、说学情:
小学生对金字塔比较陌生,对金字塔的有关资料了解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与金字塔有关的图文资料,目的是通过阅读资料和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质疑激趣法:本节课开始,我引导学生交流了解我国古代的名建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比较熟悉的事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直观演示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地了解金字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非凡智慧。
2.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在学生理解金字塔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力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2)合作探究法。在理解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部分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合作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为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及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了解中国古建筑。并自然地把话题转向埃及。
2.通过问题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埃及的图文资料。
3.通过展示资料导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为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金字塔夕照》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采用描写式开头的写法,通过把对金字塔壮丽景色的描绘作为文章的开头,用形象的描绘推出说明对象,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对意境的描绘十分出色。文章意境之美,可以说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
③交流感受作者描写生的特点,及其作用。了解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④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感受作者的感受及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使学生感受到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3)教师通过小结使学生了解到《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在作者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下,展现出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人类伟大创造。
2.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读懂课文,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批注理解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通过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的形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交流。
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数字从金字塔的重量、体积、底面积了解到金字塔的庞大。感受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用具体数字进行说明,准确地说明了金字塔重量大、体积大、底面积大的特点;使人感受到修筑工程的浩大、艰巨,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是学生在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的同时学习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
②引导学生借助具体数字了解建造金字塔过程中的采石、运输、施工等工程的浩大,感受金字塔的建设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③阅读了解“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从而感受工艺的精湛,赞叹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巧。
④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通过这些数据未解之谜感受金字塔这一奇迹。
⑤了解古埃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就,如农业、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精湛的.造船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进一步感受古代埃及人的智慧。
3.引导学生了解两篇课文中的相互印证的内容。
(1)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解到在介绍“金字塔的建造位置”中两篇课文互相印证,使人了解到尼罗河造就了古埃及辉煌的古代文明。
(2)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解到在介绍金字塔“周围的环境”中两篇课文互相印证,以“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都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在尼罗河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告诉人们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3)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解到在介绍人类“智慧的结晶”中两篇课文互相印证。激发人们对古代劳动人们劳动和智慧的赞叹。
(4)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解到在介绍“金字塔的不解之谜”中两篇课文互相印证,使人感受金字塔的神奇。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引导小组同学互相讨论: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鼓励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指导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六、说作业设计:
试写调研报告。以课堂学到的知识为主,介绍你的探究成果,可以联系你的课外知识,加以介绍。
让学生撰写探究报告,既是课内的总结,又是课外的延伸。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找积累资料,把研究引向更大的课堂,引向更深的层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既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直观而轻松地了解课文内容,又十分自然地突出了课文的主旨,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开阔而雄浑的画卷
金字塔夕照 比金子还贵重
怀古的幽思
金字塔 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工程的浩大、艰巨,其规模的巨大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建造工程未解之谜
数据未解之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0
我是语文非新机制岗位6号考生。我抽到的课题是《落花生》,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我将依此理念,从说教材、说目标、说策略、说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落花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素养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二、着眼素养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会认“亩”“吩”等5个字,学会写“播”“浇”等9个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3、培养学生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围绕以下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基于学情说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五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课文,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法、引导启发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将放手课堂设置自主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读、找、品、诵中学习课文。
四、落实目标说过程
我紧扣“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情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我采用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认识和了解花生。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接着我会对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对“浇”进行重点强调,帮助学生解决自学时有困难的词,理清课文脉络,用白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环节我主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感知侧重点,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环节三:品词赏句、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本环节我计划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品关键词句。通过抓关键词,采用个别读,小组赛读,再分角色朗读对话,反复有感情的品读父亲的话,思考:父亲拿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作比较目的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点,那就是——不图虚名、默默无闻。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步:悟做人道理。分组探讨领悟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再抓住关键词“只”、“体面”、“要不要”理解,明白做人的道理。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桃子、石榴、苹果没有用处”这样的歧义,我设计了一次讨论:“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让各小组讨论,实话实说,各抒己见。再总结。讨论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学生人格,张扬了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步:学表达方法。思考:“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印”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如:“刻”“记”。学生交流,老师小结:一个“印”字表明,父亲的话成了作者一生的做人准则,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落华生”。让我们一起把父亲这段话背下来,希望它也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联系生活实际,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学习借物喻人(板书)的写作方法。
环节四:回顾整体,升华总结
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落花生》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这样结束课文,既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作业的布置,能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读写迁移。基于此,本节课我计划安排这样一道作业: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
五、浓缩精华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落花生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借物喻人)
此板书力图清晰直观,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语言朴实简练,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努力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感受深刻的意蕴,一遍一遍的要求,最终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反思完善的教学。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您们辛苦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汉字真有趣》是本单元两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活动,包含5篇阅读材料,其中有字谜,汉字故事,以及形声字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而本课给出的活动建议,要求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给出了搜集资料的办法,有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搜集资料信息。
(二)教学目标
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
2.查找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材料,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3.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会搜集资料,制定一次活动计划。
4.感受汉字的趣味性,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查找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材料,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难点:
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会搜集资料,制定一次活动计划。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由几个有趣的阅读材料组成,因此我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的方式认真读,感受汉字的趣味。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内容丰富有趣,因此我采取鼓励学生分享、教师点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字谜或汉字的故事,说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增加趣味性。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搜集编写字谜,通读阅读材料。课内主要是认真读,将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分享,与同学一起开展体现汉字趣味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与同学分享你感兴趣的地方,互相交流。
3.搜集一些关于趣味汉字的资料。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两次主题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第一个活动。(板书:汉字真有趣)
二、学习阅读材料
1.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对汉字的了解。
2.课件出示字谜,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
3.让学生齐读字谜。
4.教师带着学生读字谜,读完一个讲解一个。出示谜底:日、田、立、也、休、斗、默。
5.读汉字故事《门内添“活”字》,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读歇后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歇后语。
7.读《“枇杷”“与琵琶”》,引导学生注意同音字的使用,提醒学生不要写错字。讲解“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意思。这个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琵琶能接触“枇杷果”,那么这满城用竹子做成的箫管就都能开花了。
8.学习《有趣的形声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形声字。
9.默读课文,指名学生说课文中举了哪些形声字,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它的特点。
三、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读了五篇阅读材料,了解了汉字有趣的字谜,歇后语,汉字故事以及几个形声字。同学们还想了解一些汉字有趣的故事吗?让我们看阅读材料前面的学习要求。下节课我们将根据学习要求,搜集资料,开展一次趣味活动交流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课学习的阅读材料,说一说自己对汉字的哪些地方感兴趣。我们将根据学习要求,来开展一次趣味活动交流会。下面让我们来看活动需要有哪些准备事项。
二、明确活动要求
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汉字。
2.结合活动建议,思考确定活动的主题。
活动建议:(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和同学交流,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3.根据活动的主题,讨论制订活动计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主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不要太难操作)
4.讨论搜集资料的渠道。
(1)可以查找图书。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可以按类别去找书。如查找汉字故事,就可以到语言类或文化类的书柜上去找。在找书时,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能帮助我们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
(2)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网上查找资料,关键词很重要。如,搜集汉字故事,可以检索关键词“汉字故事”,不能仅仅检索“故事”。检索后的条目很多,可以根据题目、引用的片段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材料。
(3)可以请教别人。先要想一想谁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想好自己要问的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4)注意搜集资料的丰富性,不拘泥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纪录片)等。
三、开展活动
1.学生汇总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分类,做好整理。
2.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组织开展活动。
3.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课文语言凝练,故事性很强。本文通过写“刷子李”用自己高超的技艺使小徒弟由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对师傅刷墙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故事,赞扬了“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说明真本事要靠勤学苦练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正确读写“粉刷、师傅”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与朗读结合法
本课语言明白晓畅,故事性很强,可以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人物的手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描写人物的手法,因此在学习时要找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并体会这两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上一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嘎子、祥子和严监生。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新人物,他可是一位有着绝活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绝活是什么。
板书: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自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生字:浆、傅、袱、桶、障、芝、圣、犯、馅、轰、堪、诈、傻、捏、怔
3.介绍作者冯骥才和《俗世奇人》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刷子李的人物特点。
5.和前一篇课文相比,本课在描写人物时有什么特点?
提示:课文主要是通过对刷子李的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以及通过对曹小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的正面描写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预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在描写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读“如同升天一样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如同仙境)技艺高超。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课文中说刷子李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讨论交流为什么刷子李刷浆时,干完活黑衣服上没有一个白点?
3.刷子李刷墙时穿黑衣,还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自信十足),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板书:技艺高超,十分自信。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
过渡: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
4.学习第5自然段。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和大家交流一下。指名说。
5.指名读刷子李刷墙的片段,从朗读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边读边想象刷子李刷墙的画面。(悠然……悠然……)
思考: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刷子李当时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项能让人悠然得起来的事吗,为什么?可刷子李却显得那么悠然,可见其技艺高超。)随机板书:动作奇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悠然的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6.师:其实第5自然段里还有不少句子也表现出了他技艺高超呢,谁再来补充。这两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板书:从刷墙的效果
7.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刷子李刷墙的效果,你会想到哪个词?(预设: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炉火纯青(随机补充板书:效果非凡)
8.老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再来读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报听写。
2.回顾课文是怎样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
二、学习课文的侧面描写
师:我们刚才亲眼见证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面对师傅的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1.曹小三刚开始对师傅刷子李的绝活态度是怎样的?(半信半疑)
2.读第4自然段,从刷子李和管事的`人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派头十足)
3.读第6自然段,“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体会徒弟曹小三对师傅绝活的敬佩。
4.当刷完最后一面墙时,曹小三发现了什么?他有什么感想?
5.读第7-9自然段,体会课文先抑后扬的写法。
6.当见证师傅的高超的刷墙技艺,聆听了师傅的教诲之后,曹小三顿时明白了许多,他会对师傅说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在文章的最后面)
7.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小结:这就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1)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正当他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一个小洞造成的,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2)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
四、课文小结
本课通过写“刷子李”用自己高超的技艺使小徒弟由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对师傅刷墙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故事,赞扬了“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说明真本事要靠勤学苦练的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3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1.搭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课题直接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采用“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种方式。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不仅布置了巩固课堂知识的题目,还布置了运用所学让学生付诸实践的题目,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我让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明白,美不仅存在于景物中,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默默奉献中。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我让学生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白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在朗读中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的词句去品味、想象,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课件展示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地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做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4、板书设计。
颜色的搭配
外形美
适宜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韵在骨子里的散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这篇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因此我在设计结构图的时候也遵循了课文原来的结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总起,然后分别描绘了白鹭的外形美、图画美、悠然美、清澄美,最后进行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同时明确作者对白鹭的情感:喜爱和赞美。
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然。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练习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分析。
1、写作训练分析:
本册教材习作训练,把一件事写清楚,安排了两次(第一、三单元)。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落实在把一件事情写完整,即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三单元侧重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教材安排了本单元(第五单元)看图写话训练,是为了配合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的训练。
2、本作文指导课分析:
这次看图作文训练,基本习作要求与第三次习作训练相同,都是“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是训练的角度不一样。这次是看图作文,一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图意;二是要发挥想象,化静为动,以想象来弥补图画的内容。这两点是本单元训练的新要求。本课时先指导学生口述作文,第二课时再指导书面作文。
3、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1)重点:仔细观察插图,比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
(2)难点:依据图画,展开合理想象。
二、说学情分析,目标制定。
课前了解班上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作文能力,老师按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生占30%左右;中等生占55%左右;能力弱者占15%左右。
为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优生能具体流利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中等生能完整、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能力弱者,只要求完整,较具体地把事情经过大致讲完整,把事情经过的一个片断说完整清楚。
三、说课前准备。
课前,师要估计到能力弱的学生的口头作文,特别是发挥想象是难点,有些同学会无从说起,无话可说。因此,可在课前协助中下生去收集有关爱惜粮食的故多,可以是伟人方面的或日常生活方面遇到的事。并指导他们试说。
教师准备若干个爱惜粮食方面的故事。
四、说课堂操作程序。
1、本课时的操作程序是:
2、优化操作程序,变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刻板性为多样性、趣味性。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多渠道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训练学生的口述作文能力,让学生把口述作文作为一件趣事。
①引入新课时,用自制投影片,引出古诗《锄禾》,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把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部分处理成两大块:一大块是一家三口吃饭时的对话;另一大块是门外农民在烈日炎炎下种田的情景。
③把两大块片断作为一个训练点放手让学生口述,特别是放手让中下生训练。学生分角色说全过程(表演形式),这是第二个训练点。也可分为两部分:先自由组合在位置上说;再教师指名或学生随意组合上讲台前表演。让优生充分发挥应有的才能,让中下生得到启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作文技法指导,侧重两方面:
一是详略得当。有些学生会不分主次,把事情的起因说得很长。所以特别要强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并付之于指导过程,这是本课时的重点。
二是对话时,对提示语在话的前面、中间、后面(即对话的几种类型)的指导。不光要让学生理解对话的几种类型,而且要指导学生写好提示语。学生口述作文时,对话的提示语往往很简单,如只说,“妈妈说”、“爸爸说”、“我说”。这样就不易理解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感情,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文章就不生动了。
要加强指导对话中的提示语,如“妈妈温和地问”、“爸爸严厉地呵斥”、“我含着眼泪小声辨解”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的`作文技法指导,如遣词造句等,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重点地加以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方法。
1、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边指导边实践。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本课时从指导学生观察、构思入手,指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思路。如看图时,指导学生想想并讲讲自己知道的或爸爸、妈妈、老师讲过的爱惜粮食的故事,能力弱的学生则把课前收集到的故事说说,这样,让学生言之有物。在这个前提下,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2、变师指导作文为学生自能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学生讲得好的故事、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头修改作文能力。
3、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
本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口述作文。如让学生说故事;说片断;对说;扮演角色表演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训练。“不怕学生胡说八道,就怕学生闭口不言。”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口头作文若能持之以恒,会让学生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我在教学中把口头作文技能顺利地迁移到书面作文上去,收到了较好效果。
4、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分层递进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品质。
教师心中已给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制定目标时又分为不同层次,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分层递进教学,做到各方面心中有一定尺寸。操作过程中,分层施教,也是本课时的特点之一。所谓分层施教,就是教学分合有效,动静结合,学生全体参与,各得其所。如把整幅图先分成两个片断,引导中下生说,又引导把整幅画的内容说具体,发挥合理的想象,一会儿又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对话,扮演角色表演等。让中下生有话可说,让优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分层施教过程中,还注意分层评价,分层提高,分层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品质。
5、注意德育、美育等学科的渗透,使教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本课时除了完成作文指导外,还有一个育人方面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能在行动中落实。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这一点。如开头揭题时引出《锄禾》一诗,就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的道理,在学生口述作文过程中也始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趣。
如开头的引题,两次观察画面,作文技法的指导,都制作了投影片,采用了电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6
一、说教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了胃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美丽的眼睛——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全篇以那双“美丽的眼睛”为主线,带领我们走进海豚那美丽纯洁的心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相信每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在记忆深处都会永远记住这双美丽的眼睛,在心灵深处呼唤这双美丽的眼睛和那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积累新词。
2、过程与方法
会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品读词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
学习课文,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激发联想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把这堂课的重难点定位为:运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品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海豚的资料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海豚的资料。【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老师播放海豚的'图片,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抽生接力朗读课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2、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感悟,体会“美丽”。
四、总结,拓展。
出示2004年悉尼地震引发海啸图片。导入动物救人的动人故事。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美丽的眼睛
美丽的心灵
美丽的家园
说反思:
1、课堂氛围不浓。前半节课学生兴趣较浓,后半节课课堂越来越冷。
2、语文的工具性落实较好,但人文性还不够。
3、学生在展开想象还不够大胆,思维不够开阔,联想不够丰富。
4、学生读的形式比较少,学生朗读较少。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时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接着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点,最后写莫高窟是艺术宝库。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到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借助图片和音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本课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在教学中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点从内容上讲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彩塑、壁画),难点就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
《莫高窟》是继讲读课文《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夜色》之后的第四篇课文,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泥塑、谈绘画,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已有的认识,接着引出课题,借助图片理解“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目的是为了后面学生找描写彩塑、壁画的内容打下铺垫。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质疑问难,围绕研究性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探讨,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养成能提问的好习惯。)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随机进入,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学生。)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学生欣赏图片,形象具体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态。)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彩塑的神态。)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情感。)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学生配上动作。(此目的是通过美读、模仿,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6)想像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鸣。)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放幻灯片)
(渗透学法指导)
4、自主品读彩塑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横线画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位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结晶”是什么意思?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理解“结晶”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五)、欣赏影片。
(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内心对莫高窟的欣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说: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18
一、 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了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巨人的花园》说课稿03-07
部编版匆匆说课稿05-13
部编版语文《老王》说课稿(通用10篇)09-23
部编版赵州桥说课稿推荐02-0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的说课稿范文04-11
部编版匆匆说课稿(精选11篇)01-19
部编版《狼》说课稿(精选5篇)01-20
部编版枫树上的喜鹊说课稿09-21
部编版火烧云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