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草船借船》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船》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船》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谁“借”?为什么“惜”?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1、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现了情感的 “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 “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草船借船》说课稿2
【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也赞扬了他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我把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重点是下单元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一个基点。又根据教材特点(即明暗线平行,表面上军中需箭,造箭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妒忌才干,用军务为难陷害)。我把理清明暗线索,体会课文诸葛亮的借箭成功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作为教学的难点。
依据试用修订版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课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着重理解“神机妙算”,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既巩固了词句段的训练,又体现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既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不忽视技能、能力的培养。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做到大纲的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根据本课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用“自学研讨法”理解课文,通过“扮演法”来复述,深化理解课文,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破难点。
自学研讨法也叫“引导法”,即自读课文,按照教师教给的读书方法、步骤或提出的思考题,在阅读实践中,从整体入手,再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感情。而教师要根据教材自身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按“读通──读懂──读会”。
【说学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教给学生朴素的学习方法──“读”和“议”。“读”要正确、通顺,直至有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议”中要有自己的见解,善于从互相讨论、合作中获得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又巧妙地组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内化了课文语言,之后学到“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悟和积累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读正确、通顺之后,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通过表演角色,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再现人物形象,领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注意积累运用。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分五步来引导学生读书。
一、板书课题
读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随意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拼读生字,一句句地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得快的同学可读第二遍,直至读得慢的读完一遍。
2、同桌互相听读(要求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不读破句的。)
3、没得优的同学可以起立再读课文。
三、出示思考题,议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表达提纲外,列小标题,画示意图等方式)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的独特性。
2、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
3、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
4、最后,周瑜的.阴谋得逞了吗?你觉得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最合适。
5、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6、在小组长带领下学习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采用“群体合作阅读”着眼于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用导读提纲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便于阅读的理解、分析、评赏、综合等训练过程,这也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的过程。
7、交流了“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和“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想陷害诸葛亮?”之后,引导“分角色”朗读第二节。
8、交流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诸葛亮的语言及指挥军事的语言,再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胸有成竹的形象。
比如文中的“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等句子比较容易把握,该用何种语气读。
因为有了多次的自由读、议读、学生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造性复述
通过上面的读、议,虽说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环节单一,却扎扎实实。对学生的巩固反馈必不可少,如何引导学生来复述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说话激情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复述练习。
出示“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鲁肃见了周瑜,怎样告诉他们?请你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鲁肃,选一位同学当周瑜。(同桌对说)指名说,(强调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
五、想开去,训练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展开联想,或发表一定的见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这里,我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开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出示探讨题:
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后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发表意见。)
六、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词语积累做准备)
找出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以“读”“议”为主线,步步深入,把课堂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板书】
这一板书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在简明扼要的箭头及提示中让学生明了文中明、暗两条线索,通过读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很容易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附板书:
向曹操借箭
妒忌(因)
周瑜──────→诸葛亮
←──────
(自叹不如)斗智(神机妙算)
果 借造箭暗害
【《草船借船》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10篇)11-19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05-15
《草船借箭》语文说课稿通用04-22
草船借箭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03-28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集锦6篇]07-16
草船借箭的故事10-25
草船借箭缩写07-21
草船借箭典故08-17
《草船借箭》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