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理论活动,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的: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才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才能。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的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根底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络,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惯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开场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假设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到达这种互相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时机。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历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根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展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重点突出,难点打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到达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在稳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稳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到达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明晰,表达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详细、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化的感知。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严密联络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历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承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理论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理论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根底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理论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置物品的经历引出guo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提醒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化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络。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假设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到达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结实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到达一个较为完好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展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化,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表达了新课标中“老师从学生已有经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打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理论运用,稳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稳固新知,又能打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才能,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根底练习,二星级是进步练习,三星级是理论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展梳理,启发学生进展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历,也让学生深化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详细的生活物品相联络,把不直观不详细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宜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可以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详细物体联络,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比照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01-15
克与千克说课稿05-31
《克和千克》优秀说课稿(通用14篇)08-08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9-09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5-28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0-03
《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10篇)01-24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优秀)09-09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