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1
一、说教材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职业高中基础模块第二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标题为“舞台大社会”。通过学习该作品,学生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幻和情感的纠结来体会旧中国世道沧桑。戏剧在职业高中课本中的篇目不多,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扛鼎之作,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xx,对于学生掌握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瑰丽之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尝试通过自主表演,进入角色的方式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戏剧冲突在情节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潜台词)。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通过片段欣赏与自主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深入研读文本,组织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起阅读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浓厚的悲剧色彩渲染情感,营造氛围。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指出七十多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故事。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炽热人生的青年人同时埋葬了自己的青春。《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生的启发。
然后,和学生一块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
2、收集信息
⑴收集问题
首先是将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集中。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讨论、点拨
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然后,给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
最后,我作简要小结 。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以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回到剧本中来,通过对剧本的研究达到赏读戏剧的目的。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学生自主表演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演出后,学生结合演出和课后思考题。
然后,让学生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从剧本中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4、在弄清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然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在研读了第一场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相同的方法研读第二场,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周朴园做了哪些伤天害理的事?
(2)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知道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
(3)这一场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4)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五)、课外研究拓展(视课堂进展速度而定)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以就“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各种原因”,写一篇欣赏短文,允许发表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六、教学反思
1、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换位思考”多种教学方法,对了解戏剧冲突的实质,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表演、观看、讨论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贯串始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xx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xx。《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xx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xx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xx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xx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xx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春笋》说课稿03-17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4-03
语文《短文》说课稿02-22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春酒说课稿07-24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03-17
小学的语文说课稿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