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2
一、说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1—3节。
说话训练: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鸡,令人__________!
(这一环节主要是使学生回顾梳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交流时抓住母鸡的讨厌引导学生体会,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从而引出下文母鸡的可爱的学习。)
二、学习4-10自然段。
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请同学们读读4—10节,用笔划一划。
(1)出示第九自然段,读。
(2)学习4—8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朗读并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有什么感觉?
(这里,主要围绕第九节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相应段落。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体会母鸡的伟大。)
三、升华主题。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课文哪句话表达了此时作者对母鸡的感情?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对比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感受母鸡伟大的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母爱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1、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
2、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3、反馈交流。
(感受身边的母爱,懂得感恩,懂得以实际行动汇报父母的爱。写话练习,练笔和激情,一举两得。)
总之,这节课,自己觉得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紧凑,引题部分费时较多。还有在学习4—10节的时候,在学法上有些单一,课堂灵活性还不够,还有待今后在课堂上加强。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3
一、说教材
《看菊花》竖标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士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学会1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之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菊花的热爱,对秋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根据以上目标,将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之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让我们跟小作者一家去公园看菊花好吗?”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营造了较为真实的氛围,把孩子的心灵带到广阔而缤纷无限的大自然里,尽管学习在课堂里,但是学生的思绪已飞翔于菊花丛中;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菊花的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相机指导,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2、拓展视眼,勤于思考。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重点句,描写了菊花的颜色多,“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朗读时,注意不顿读,“的”字要读轻声,读时要轻快,语速稍快。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那菊花颜色那么多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词语又丰富了学生的视眼。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语文注重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我让学生反复的朗读,通过“你读的菊花真美!你读得菊花开的可真多!”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不断的投入感情来感知这段文字。另外,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也是课文的重点,“一朵朵”不能理解为“一朵”,“一丛丛”是指许多聚到一起的意思,“一片片”是面积很大连成片的意思。这里从菊花开放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写出了公园里菊花盛开的景象,在指导朗读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仿佛公园里的菊花就展现在眼前。我还设计了“一XX,一XX”的叠词训练练习,训练其会说,能简单地写下来。
4、深化课文,演一演。
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前来看菊花的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人们还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演一演。通过说说,演演的形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菊花的美。
5、联系前文,加深理解。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爸爸说的一句话“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爱它。”知道菊花不怕冷,而在前文中也有描写菊花不怕冷的一句话“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我让他们找一找,读一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回顾全文,进行说话。
学完课文,总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些东西,我设计了用“因为——,所以我喜欢菊花。”和“我喜欢菊花,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顾全文,回顾整堂课。
7、写字教学
重点强调“放”“许”的读音,可采用学过的偏旁和字组合的方法识记字形。要通过指导学生做好课文后的描红练习,帮助学生揣摩如何把字写得端正、匀称,如“点”下面四个点的异同和摆布,“放”左右结构、左右均等,以及“开”与“升”的比较异同。
四、教学总结
语文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在这份教案设计里,我充分挖掘和拓展教材中蕴含着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使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彰显。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4
一、说设计意图
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
变得生动活拨和富有儿童情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次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配合轻快的节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整个活动中。本次歌唱活动来源与奥尔夫音乐活动「鸡孵蛋》。原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在捡鸡蛋的游戏过程中感知鸡蛋的数量。而在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体验出发,运用原歌曲的旋律,为三个鸡蛋设定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歌曲中的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二、说活动目标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音乐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创造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优美的动作,对于音乐活动的愉快体验主动与老师沟通,吸取经验,并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学习者。教师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恢、无拘无束的音乐游戏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机兴趣,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所表达的快乐,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为此,我为「鸡孵蛋》这一活动确定了以下的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中害羞、自信的情绪。
2、理解、感受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在游戏中感应小节末拍的休止。
3、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重点:学唱歌曲中不同节奏的小鸡叫声。
难点:感应、学唱歌曲中小节末拍的休止。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那么,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卡片上的形象的水果图案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采用演示法是因为能引导幼儿有目地的、仔细的观察教师的动作,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将看到的具体形象和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是解决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互相学习等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器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卡片了解水果娃娃的不同造型。
相互学习法是幼儿在扮演小鸡动作或相互学习表演不同叫声的小鸡。
五、说教学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化、经验化及主动性建构”,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老师做到讲得“少”一点,“引”得巧一点,让孩子学得“精”一点,“活”一点,领悟得“深”一点,“透”一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鸡孵蛋》音乐律动进场。
设计此步骤的依据是:
通过音乐与动作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幼儿,以表现可爱的母鸡形象激发幼儿兴趣,熟悉旋律,引出主题。
(二)学习歌曲,认识3个不同特征的小鸡宝宝,并能模仿各个小鸡的叫声。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为三个鸡蛋设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中学习歌曲,降低难度,亲身感受体验有趣的小鸡形象。
1、棒棒的小鸡感受1/4小鸡的叫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为什么?
(2)倾听棒棒鸡的叫声,教师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幼儿模仿。
(3)想象自己是身体很棒的小鸡,并演唱。
2、害羞的小鸡用轻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1)发现与棒棒鸡的图示区别。
(2)用图示表示害羞鸡的轻。
(3)害羞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声音是怎么样的?
3、打嗝的小鸡感应小节末拍节奏。
(1)听出打嗝小鸡在小节末拍打嗝的规律,教师用笔画出打嗝鸡的叫声。
(2)听,他在干什么?谁来给他取个名字?
(3)幼儿学习在结尾处做打嗝动作。
4、集体学唱3只小鸡的叫声。
(三)分角色演唱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创设表演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间和机会,满足幼儿乐于表现的愿望。并且利用表演形式进一步复习歌曲,达成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鸡进行表演。
2、合音乐演唱并表演。
(四)创编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歌曲的掌握,同时激发幼儿的表演能力,能将自己想法唱出来。最后随母鸡孵蛋音乐出场。
六、活动亮点
1、整个活动选材活泼、热情。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本次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在活动中设计了3个不同的小鸡形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帮助幼儿学习三只不同的小鸡叫声。
3、利用打嗝帮助幼儿学习小节末的休止,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幼儿容易接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5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最新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乌塔》说课稿: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6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7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的: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使学生从乌塔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是自旅游的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自一人旅游了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样旅游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2课(板书:乌塔)
2、出示地图,简介欧洲
(二)、新授
1、师导入: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去的,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把书打22课,按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先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集体交流④归纳板书
2、师过渡导入: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这句话是怎样理解?(出示小黑板)
(1)、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习写作方法。
三、知识拓展
你对乌塔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出去旅游?)
四、质疑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立自主的人,我们从小培养自立的能力和习惯,自已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有主见而并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胆大心细,热情交往,有爱心,好学。我相信,将来你们一定会成为祖国的骄傲!
六、作业
1、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向爸爸妈妈讲书述这件事,和他们交流一下见解和看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8
一、说教材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二、学情分析: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因此在课前,就先布置思考这个问题“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铭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可以通过上网、询问父母等方式自主探究。
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六、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1)。(学习方法)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整体入手,把握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课文,一定感触很深,你认为乌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那这篇课文主要就是讲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2、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她旅游了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儿旅游?(出示幻灯2欧洲地图)
四、领悟乌塔的立生活能力
1、师:大家说说看她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国旅游了?她还做了哪些准备?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并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2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点幻灯3)也可作小结用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小结:乌塔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师:假如是我们,我们敢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不敢,为什么不敢呢?是啊,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填空填空。(出示幻灯4)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立锻炼;
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
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
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决定了中外孩子的能力的差异,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讨论:(出示幻灯5)
(1)乌塔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3)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师: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六、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立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
七、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6)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身上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9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的: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使学生从乌塔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是自旅游的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自一人旅游了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样旅游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2课(板书:乌塔)
2、出示地图,简介欧洲
(二)、新授
1、师导入: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去的,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把书打22课,按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先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集体交流;④归纳板书。
2、师过渡导入: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这句话是怎样理解?(出示小黑板)
(1)、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习写作方法。
三、知识拓展
你对乌塔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出去旅游?)
四、质疑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立自主的人,我们从小培养自立的能力和习惯,自已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有主见而并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胆大心细,热情交往,有爱心,好学。我相信,将来你们一定会成为祖国的骄傲!
六、作业
1、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向爸爸妈妈讲书述这件事,和他们交流一下见解和看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0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乌塔》: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1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的: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使学生从乌塔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什么地方?是自旅游的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自一人旅游了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她是怎样旅游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2课(板书:乌塔)
2、出示地图,简介欧洲
(二)、新授
1、师导入: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人去的,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把书打22课,按自学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先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③集体交流④归纳板书
2、师过渡导入: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这句话是怎样理解?(出示小黑板)
(1)、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习写作方法。
三、知识拓展
你对乌塔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出去旅游?)
四、质疑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立自主的人,我们从小培养自立的能力和习惯,自已会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有主见而并不盲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胆大心细,热情交往,有爱心,好学。我相信,将来你们一定会成为祖国的骄傲!
六、作业
1、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向爸爸妈妈讲书述这件事,和他们交流一下见解和看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2
一、说教材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二、学情分析: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因此在课前,就先布置思考这个问题“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铭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可以通过上网、询问父母等方式自主探究。
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六、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1)。(学习方法)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整体入手,把握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课文,一定感触很深,你认为乌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那这篇课文主要就是讲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2、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她旅游了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儿旅游?(出示幻灯2欧洲地图)
四、领悟乌塔的立生活能力
1、师:大家说说看她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国旅游了?她还做了哪些准备?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并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2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点幻灯3)也可作小结用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小结:乌塔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师:假如是我们,我们敢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不敢,为什么不敢呢?是啊,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填空填空。(出示幻灯4)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立锻炼;
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
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
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决定了中外孩子的能力的差异,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讨论:(出示幻灯5)
(1)乌塔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3)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师: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六、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立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
七、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6)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身上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语言与景色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照游览顺序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领悟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景物特点不同,描写方法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味优美语言过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
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其中第二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式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说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领悟写法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我们跟随作者先去哪游览呢?”预设如下:长廊。
“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朗读。重点指导:
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总结学法: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
迁移:就用这种方法,你来接着“游览”万寿山,自己读读、画画、说说。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修建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静”的特点。比较“划”与“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二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三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5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资料》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资料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经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到达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能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并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那里售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我走上讲台,当小教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经过读理解课文资料,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经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境。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日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主角,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发展学生的想象本事和动态形象的思维本事,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明白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能够讨论。
学生经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我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经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本事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终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我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齐,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经过自我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本事。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研究)。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本事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本事,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本事。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信息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16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说课稿01-12
四年级语文《乌塔》说课稿07-08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教案03-1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教案03-01
乌塔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4-23
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的教学设计04-19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乌塔》03-31
《乌塔》优秀说课稿范文03-2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乌塔教学设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