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1-01 20:37: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与讲读课文《称象》、阅读课文《黄鹂和山雀》构成一个单元,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阐明了只有用科学的观察思考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本课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浅显,以对话为主,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具体可操作,力求体现讲练结合、文道结合,突出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2.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这也是整个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想象推理思维的过程,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比较抽象。

  二、说教法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3.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通过完成教学目标,着重教给学生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理解法、朗读体会法、省词比较法、看图感知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③学习预习和质疑,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开课伊始,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这种竞赛式的前提测评手段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复习了旧知,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2.板书课题,书写生字,使生字的教学“化整为零”,符合九义教材在语言环境中分散识字的特点。

  3.初读课文,贴图现境,让学生看图入境,弄懂成语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质疑,并通过互相讨论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的认定具体、准确,具有针对性,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于学生愤徘时点拨引导”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扶助者”。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这一层次是教学的导学达标环节,主要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一词,让学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学中,运用省读比较法体会“一点儿”在句子中所起的强调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准确,并通过“催”一词的品味,体会词语的妙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学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动程演示,学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两个“这儿”所指的实际位置分别是“江中”和“岸边”。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并通过学生的正确操作及解说进行达标测试。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想象情境,续说故事的结尾,并且结合小学生好帮助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开导”的说话环节。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避免了生硬说教,使学生自然生动地达到课文的情感目标。

  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二课时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条理,利用副板书(掉——刻——催——说)进行背诵训练。最后巩固生词、生字,记忆生字字形,并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采用动态图文式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展现了教学难点突破的过程,并力求文字精炼简洁,画面精美、富有吸引力,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

  评析

  莫雪莲老师的《刻舟求剑》一课教案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目标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训练反馈矫正意识,体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不乏一节成功的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莫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莫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莫老师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莫老师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在省内外教学比赛中获奖。她肯钻研,勤探索,求创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说课稿2

  孩子们童稚的心灵是一个诗的国度,他们那一句句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未经雕琢的语言就是世界上最纯、最美的诗句。《眼睛》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极富儿童情趣的小诗。它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如何把握儿童情趣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张扬他们的个性,让诗情画意始终萦绕在课堂,让“活化语文”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是备课时思考的一个重点。

  一、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知道。整个过程为 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在“情趣”中触动学生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从他们的心灵深处引出一股清泉,让纯真的语言化为盎然的诗句洋溢在课堂教学之中。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在音乐、画面、诗歌这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灵和情感的熏陶而提升。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教学设计

  1、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聆听范读的同时观看图象,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2、自读,感知内容

  在学生自读前,提出自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3、美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①以境促读,境中动情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相应的诗句及画面,屏幕上可爱的露珠长在小草的脸上,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天黑了,灯塔妈妈睡不着,睁着眼,看看有没有还没回家的船宝宝,它们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再配上动听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对文中的诗句有了直观的形象认识,感受到每一句诗都有一幅美丽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

  孩子们边看边自发地鼓掌,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啊!”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小露珠,问学生:“你高兴吗?你想怎么说?想怎么做?”孩子们笑着,跳着,欣喜地说:“露珠是小草的眼睛。”此时我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这可爱的露珠长在花儿的脸上,那它就是花儿的 ,如果露珠长在树叶的脸上,那它就是树叶的 。紧接着,我使用了激扬学生灵动的评价语:“开心地说吧!”“这么多可爱的小露珠,我们一起欢呼吧!”这些话语,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的创造性被激发,心灵得以解放,此时,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②以演促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我安排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表演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同诗歌领悟到的内容与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来。这是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露珠、小星星、湖泊、灯塔,有的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读,课堂上书声琅琅。

  此刻,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已经能够冲出老师的.翅膀,自由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啦!

  ③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认识,我通过多媒体VCD,向学生展示了与诗歌有关的大量的图片,孩子们观看时神情专注,不时发出惊叹。这些学习资源,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积累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我在教学该课的最后,安排了创作新的小诗这一环节,为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始我试着用课文中的这个句式作了两句诗,把它藏在画里了,我播放多媒体VCD中的画面,让聪明的小朋友猜出我做的诗句,接着让他们自己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如“萤火虫是星空的眼睛。”“七星瓢虫是树叶的眼睛。”“雨点是云儿的眼睛。”“蝌蚪是池塘的眼睛。”“我们是祖国的眼睛。”这是多么童真的想象,多么独特的情感体验啊,让我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那颗聪慧而灵动的心。

  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超出期望的生动精彩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几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用传统教学法,把书本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塞给学生,根本激不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本堂课我就是通过播放多媒体VCD中的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作的录音,再现了语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情绪被感化,迅速进入内容氛围,因此学生知识学得快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多媒体VCD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态的图文变成动态的画面,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那语言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而且还有语言升降调和重音、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体验和模仿,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

  3、活用多媒体VCD

  多媒体VCD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本节课我运用《教学资源超市》展示了大量的资料,视频图象,以高密度、高质量、高速度地向学生提供了视听信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我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小诗,学生们在轻松自如、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既钻进课文“入境”,又跳出课文“出境”。不仅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不露痕迹的进行了语言训练,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创作出了一首首精彩的小诗。

  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好事,也是要引起广大教师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的大事。现代教育技术给新课程注入了新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从看优美的画面,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先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让画面定格在特写的叶上,优美的音乐继续,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请小朋友用‘是’说句子,说说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或者“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品读描写人物的心情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心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问喜欢放风筝吗?放过风筝吗?怎么放的?(设计理念: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

  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围绕“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句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力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的心情。同时,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己读,自己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2.同桌交流,试图让学生互相补充,加深认识。

  3.交流探讨。

  伴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以次出示了文中的6个表达心情的重点句子(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体会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心情,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中间重点设计了三次想象,两个重点疑问,试图打开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们的心情,深入地体会孩子们思想情感,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总结。

  2.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写下来。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寒食》。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寒食》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篇,本文是一篇诗歌,诗人韩翃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寒食节百姓家家不能点灯,而皇宫及外戚可以生火点灯,外戚可以享受皇家的恩赏这一现象,对当时所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揭露和讽刺,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有直观性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也在快速地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总结与归纳能力,在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手法分析方面可以提升对诗歌的总结归纳的能力。本文是一首诗歌,因而重心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来品读诗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情况,适当的结合朗读的形式从而理解诗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理解诗文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3.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的教学方法为朗读感悟法;合作讨论法;谈话法。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运用了谈话法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节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什么节日呢?在这些节日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走进一个大家比较生疏的节日,看看在古代这个节日,人们都是怎么度过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且板书课题:寒食。采用这样的导入形式,既可以引导学生最快速地感知文本内容,同时形成较强的阅读期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字词。接着我会进行示范性朗读,同时请学生标注读音,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春城、寒食、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的'含义,并且与学生一起翻译本篇诗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为后文的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我会播放本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课文,同时学习轻重音、语音语调、停顿位置等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同时思考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对全文内容的翻译以及多次的阅读,可以得出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在寒食节这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形式,帮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初步感知本篇诗歌的基本内容,为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打下了基础,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本文。

  (三)深入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文的深入研读环节,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思考:“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换成“开”好不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于动词的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开花”和“飞花”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和自然景物的结合,“开花”只是表示自然界中最自然的状态,而“飞花”更能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写出了在春天里落花随风起舞的美丽景象。我会同时板书“飞”这一内容,旨在加强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的品析。

  其次,我会请学生默读诗文,并且思考:在“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一句中你都读出了什么呢?这一问题,通过上一题的品读字的学习形式进行再次学习,从而得出:通过“斜”字可以看出将无形的“东风”化为有形,这东风既纷飞了柳絮,也将柳枝吹的飘浮起来,描摹了这样一个暮春时节的白日景象。同时板书“斜”,旨在提高学生对于炼字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同时加强对于本篇诗文的理解。同时板书:斜。

  再次,我会讲解寒食的节日习俗,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寒食节的夜晚王公贵族是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诗文的理解可以得出“到了夜晚,皇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他们都可以点灯来度过这一天”这一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权贵豪门也可以这样过寒食节的?看到这样景象百姓心里会有什么想法?”这一有关情感主旨的问题,学生可以明确: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可以看出,权贵豪门可以和皇宫中的天子一样,不必黑暗度日,而城中的百姓们只能吃冷食、禁用火来过寒食节。我会同时板书“权贵豪门”这一内容。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从这里可以读出诗人对当时制度什么样的态度?”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不断地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引导分析,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内容“通过全文的学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封建统治的腐败做出了含蓄、委婉的讽刺,运用讽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汹涌澎湃之情。”,我会进行板书“讽刺”,从而通过语言帮助情感提升的感知。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形式,并且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高度理解、概括、感受诗文中的内容与情感,同时学习诗歌学习的方法,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学习与掌握。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在感知和研读环节了解了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后,拓展环节应该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所以在延伸作业环节我将这样设计:

  首先,我会配乐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同时做出要求,要求读出感情、气势,注意字音正确、停顿位置等问题。

  接着,再由学生进行总结,对于总结缺漏之处我会进行补充,从而共同得出:通过本篇诗文的学习,可以学习到寒食节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寒食节是如何度过的,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讽刺与不满,学习到了讽刺手法。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背诵本诗,并且搜集诗人韩翃的其他诗篇,品析写作内容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我的板书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设计的:xxx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6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蝌蚪,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习,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小学语文说课稿7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8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编排意图:《黑孩子罗伯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写出了主人公为了实现与白人孩子丽莎友好相处的梦想而忍痛放弃梦寐以求的战斗机的那份坚强与宽容。文章没有直接赞美黑孩子罗伯特的话语,然而罗伯特美好心灵却荡涤着读者的灵魂。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拔高,而是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美好心灵。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高段阅读教学,特别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能力比较强,喜欢读书,善于捕捉信息,有一定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正确、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他人。

  2、通过朗读体味字里行间罗伯特的经历、心理感受和文章主题。

  3、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黑孩子罗伯特在种族歧视阴影下产生的众多复杂感受并感悟他面对残酷生活时积极、豁达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初识文本,检查朗读。

  学生自主选择读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老师评价,第二自然段同学评价,第三自然段自己找人评价。

  (二)、整体感知,走入文本,走进罗伯特的生活。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围绕罗伯特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歧视——捐钱——拥抱)学生说清楚过后,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全班一起说一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文本、走进罗伯特的'心

  三个关键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捐钱”部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读这段话,想想罗伯特听说丽莎生病后心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并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品读,进而辐射至全文的理解上,如丽莎原来怎样对待罗伯特,罗伯特现在怎样对待丽莎,形成对比,让学生体会出罗伯特的宽容。从摸、吸、冲、掏等动词进一步体会罗伯特心理活动,体会其善良、豁达的优秀品质。通过罗伯特两次哭在此引导学生体会消除种族歧视,体会平等和爱在我们生活中的美好。

  (四)、感悟拥抱的内涵

  罗伯特为什么落泪?这个拥抱代表着什么?他到底为什么哭了?

  一朵玫瑰花凋谢了,一片玫瑰花却开放了,它开得好红啊。学生体会到玫瑰花就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它开出了一个大大的字(爱)。

  (五)、走进世界大家庭。

  课件出示:马丁、路德金演讲片断,

  拓展:学了本文,你的梦想是什么?

  欣赏歌曲:《love is color blind》(爱不分肤色),师念译文。学生把消除种族歧视的理念植入心底。

  讨论:如果罗伯特在遭到丽莎辱骂时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或用武力解决,其结果会怎样?

  (六)、作业设计:

  1、上网搜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听一听。

  2、上网了解“消除种族歧视日”相关知识;

  加强对消除种族歧视的认识,拓宽视野,锻炼多方面搜集实施的能力。

  板书设计:

  黑孩子罗伯特

  歧视——捐钱——拥抱

  (爱)(平等)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嘱咐》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根据教材分析,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差别。

  3、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亲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所以,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感悟母爱的伟大。

  2、善待质疑,提倡学生多提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并不在于他懂得多少你说的知识,主要在于他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母爱的伟大的。

  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的印象深刻。

  说教学程序:

  本次教学过程有五个环节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充分感悟伟大的母爱。

  环节一:出示课题,简析母爱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词语,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板书:嘱咐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课题就是《嘱咐》,你能通过自己的预习来说说这是怎么样的嘱咐?板书:嘱咐

  (意图:这个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丝丝入扣。)

  环节二: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的嘱咐并指导朗读。

  (意图:根据这个引题来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预习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随机交流:

  (1)母亲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么意思?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

  (1)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勤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孩子,记住,劳动最光荣;

  (3)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

  (2)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疼爱。比如说对“落”字的理解,为什么不用“敲”、“打”等,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她只是让我懂得道理。)

  (3)母亲疲倦了,目光应该是暗淡的,为什么会有亮光?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的优秀品质。)

  (4)"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

  (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5)母亲为什么不用话来嘱咐"我",而用无声的眼睛嘱咐"我"?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不善言辞,说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劳,伟大。)

  意图: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即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环节,突破教材局限,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一次的开发,使教学内容新鲜而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环节三:关注人文,体验母爱。

  (1)出示《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2)讲述老师的亲身经历,有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把老师拉扯大等事迹再次感悟学生。

  环节四: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吗?想一想,边听音乐边慢慢谈。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播放一段时间后再加以交流,先进行感情渲染。)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还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走出教材,积极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

  环节五:布置作业。

  “一切尽在不言中”,回家后,同学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意图:让学生诉说发自内心的话,这是情感碰撞后真实情感的流露,升华了"母爱",也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母亲的伟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背诵、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学习对任务动作、语言和心理的刻画,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不同方式表达的爱。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六)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扬扬 痛哭

  慈祥 →爱← 严厉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教材剖析

  《赶海》是任务教导课程尺度试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期跟娘舅去赶海的事,生动显现了赶海的无穷兴趣。课文语言活泼、意见意义横生,字里行间满盈了童年的无穷兴趣,到处洋溢出作者酷爱大海、酷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作文以歌词开始,奥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 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序次详细记叙了赶海的历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时时回偏激来,宛如不忍离开似的”付与浪花以人的样子容貌形状生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开心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开心与快活。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形貌,写了“我”和一个小同伴的个别活动。此中抓蟹、捉虾是重点,形貌得生动详细,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斜阳中归家,海滩也规复了平静。既显现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作文的末端再一次引用歌词,照顾开始,使全文十全十美。

  教学目的

  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的,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巧:

  (1)准确、流畅、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培育良好的浏览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接洽高低文,懂得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进程与方式: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情势,调动学生的生涯经验,启示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绪、态度、价值观:

  懂得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酷爱大海、热爱生涯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领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家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领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答复,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感情极易受到环境氛围的沾染而发生共识,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腕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讨自读后果,改正错音。

  3、领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本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爱好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领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适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领会的基本。而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成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拟浅易,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道路,领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家乡》的歌曲,借助精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憧憬和回想。

  2、齐读课文,引诱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领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入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沾染学生。

  2、领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火来,好像不忍分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迷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高兴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境。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撒手让学生缭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依据课文的描写,想象运动中哪些处所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觉得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窗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换中去相互比拟、相互评价,既能丰盛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组织集体交换,引诱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本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尽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本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进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懂得。

  同时在交换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接洽高低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乐的心境。

  3、经过前面充足的交流和朗读,引诱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盛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示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斜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景象,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平静,感觉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高兴心境。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觉“我”对大海深深的爱,明白课文首尾呼应的特色。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解说教材:

  《浣溪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上册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七篇课文,它是《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关于7—9年级优秀诗文的50篇中的一篇!这可以说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开阔视野的目标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初中生,对于了解悠久五千年文化中的宋词所必不可少的!

  《浣溪沙》是宋词中婉约词的一首经典之作!主要写了身为宰相词人的晏殊伤春感时,从那逝去的美好的春光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永恒与短暂这个主题!全词传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闲愁,意蕴幽深,温厚而又淡雅!可以说其流畅的语言和意蕴深广的哲理成为该词的两大亮点,也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广为人所流传!

  根据宋词的有关特点,以及学生现有散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①、了解有关晏殊的生平以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

  ②、对词中一些有分歧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扫除进一步理解的障碍!

  ③、能有感情的吟咏,并且能够背诵这首词。

  ④、用优美的散文话语疏通词义,整体的感知改词的情和美。

  ⑤、从作者的伤春情怀中体会人生哲理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解决以上五个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对词中那句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的详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对此人所代表的婉约词派做初步的了解,以及词人的人生宇宙观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解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让其事半功倍,还是让其事倍功半,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否把教和学完美的结合!基于此,我将主要采用点拨法、教授法这两种方法!讲授法,可以比较系统的传授学生一些关于本课的一些知识,点拨法,则又可以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对于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我将坚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的这一策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那种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至于具体的学法,我将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在此基础上,我将利用PPT、音频等现代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浣溪沙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8-14

小学语文《所见》说课稿08-18

小学语文《秋天》说课稿05-27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7-02

小学语文新课标说课稿06-26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5-16

小学语文说课稿11-20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2-22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猫》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