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争吵》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争吵》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小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说说写写你自己的故事。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调查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课伊始,就跟同学说: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三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
调查争吵事件。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理解父亲的两句话对我的帮助,同时感悟父亲第三句话对我今后的影响。知道是我的父亲教育了我当好一个好孩子应如何去面对自己。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六、教学简案
一谈话引入
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
二、学习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1、课件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动画老师配读课文1—4自然段
2、请你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
3、出示调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人:
调查对象
事件原因
争吵中的人物
表现(关键词)
你的看法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1—4自然段,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快速完成表格。
4、反馈交流(选一份)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情况了解比较深刻,那么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和好如初)
三、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问题:那争吵之后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了呢?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要着重研究什么?有该怎么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克莱谛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克莱谛的表现。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
(从中进行朗读训练,并做到适时的评价)
4、出示调查表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四、圆满结局,感情升华
过渡:当我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为什么?
五、小结本课
《争吵》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本篇课文记录了主人公“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情。故事重点讲了“我”在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从而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宽容。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及其传达出的人生观的教育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此外,文章中对话较多,语言也较朴实、准确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其中的意蕴,学习文章语言,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4、课外延伸:说说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本”的主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穿针引线和梳理总结的作用。教学时采取质疑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通过朗读体验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本课的设计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情感朗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等方法,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过程
(一)、这课堂的结构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研读第一段,探究“争吵原因”——细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内心——品读第三段,领悟父亲的话——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达到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内化。在这里,我们主要抓住了文中的三个人物为线索:
(1)“我”的心理活动:
a.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b.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c.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d.终于挨到了放学。
e.“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
(2)体会克莱谛的表现: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b.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c.“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朋友吧!”
(3)父亲对“我”的教导:
a.“应该知错认错。”
b.“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c.“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争吵》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得到智能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结合本文传达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互相理解,宽容的德育思想的特点,我计划在本课教学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工作无形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二、说教材
《争吵》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一日记提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情。故事重点讲了“我”在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从而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宽容。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及其传达出的人生观的教育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此外,文章是对话较多,语言也叫朴实、准确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着一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读中领回其中的意蕴,学习文章语言,最终将起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此外,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因此,学生在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上也会较容易。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我对本科的第一课时教学拟定里以下几点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抄写”“墨水”“故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嫉妒”的含义。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懂得同学之间应友好相处,宽容相待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嫉妒“的意思。
教学难点:知道“嫉妒“的危害,懂得在生活中应予以避免。
五、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学习课文,并在无形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因此,本课教学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同时无形个渗透合作意识。有根据这篇课文的对话较多,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特点,我让学生边读边品达到读思结合,在读中体会生活真谛受到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流程
鉴于以上分析与认识,我对本科的教学做了以下四个环节的设计:
一、“人“字新解,导入新课
1、板书“人”字。教师讲解导入:我们在写“人”字时,因为游乐撇和捺的团结友爱,互相配合,才使“人”字能够平稳、端正地展现在纸上。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人”字撇和捺的书写那样,也必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回发生一些争吵,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2、当学生欲发言是,教师导入:保留那么的想法,让我们看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怎么处理的?
(“人”字新解即向学生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有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同时与文本的主旨相融,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的调动,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调起学生说话欲望之时顺势将其转入课文的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争取把年读通顺。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检查自学,指导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把自己认为易读错的字指出来提醒大家。
(2)同桌互相指读生字,看水读得准,记得牢。
(3)重点知道生字“嫉”“肘”“待”“瞟”“御”。
3、指名分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4、置疑课文,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扎实的字词基础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课文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初读环节落实好字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样学生合作学习中无形渗透德育思想)
三、学习1—4自然段,直击原因
1、通过朗读课文,解决“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的问题。
2、生反馈解决问题“谁和谁争吵”。
克莱蒂和我争吵(板书:克莱蒂 我)
3、课文中哪几个小节讲的是争吵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今天我和可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我真的不嫉妒他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单纯地从这句话去理解,认为不是嫉妒。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读一读1—4小节,再思考思考。
预设二:学生认为是嫉妒(板书)教师随即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很容易找到:“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
5、出示:“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
(1)读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能明白“我“为什么原因嫉妒吗?
(2)像这样自己没得到,别人却得到了,心理不平衡看不起人家,容不得别人开心,这样的心理就叫嫉妒心理。同学们平时有这样的心理吗?举几个例子说说看。
(3)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
(步步深入找出原因,再联系实际理解“嫉妒”达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嫉妒”一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我”嫉妒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5)我的报复使克莱蒂十分恼火,如果是你,你恼怒吗?试着读读“你这是故意的!”这句话。
(6)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缝,那么认为嫉妒还有什么危害性?
(7)教师总结嫉妒的危害性。
6、分角色朗读1—4小节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嫉妒”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课内与课外姜结合,再通过朗读体验嫉妒心理,并深度剖析其危害性,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语言,心理体会更加深刻,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的教化)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在着一环节中我应用有关嫉妒的明艳惊醒主题升华,并总结:让我们及时避免嫉妒,在生活中做一个宽宏大度的人。
(这亦是对文章德育思想传递的又依次升华,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嫉妒”的危害,更懂得在生活中,应及时加以避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和谐相处。)
【《争吵》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说课稿05-17
朋党的争吵01-09
《争吵》教学实录04-19
争吵寓言故事10-16
朋党的争吵故事11-05
屋里的争吵睡前故事04-13
好朋友的争吵睡前故事11-18
文具的争吵童话故事11-13
厨房里的争吵_120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