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教学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的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的说课稿1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习。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2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
首先介绍一下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与能量密切相连。学习好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为深入学习密度奠定坚实基础。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质量概念和单位,并联系生活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安排在质量的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而且探究过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调整到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的习惯,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常常混淆,单位换算的习惯还未养成,实验探究能力较差,划片招生后的学生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自主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质量概念和质量单位、会初步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第二课时安排在实验室分组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既可巩固天平的使用,又可为密度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课前通过生活调查和自主学习,初步知道质量概念和单位,课中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质量的单位换算和估测物体的质量。天平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先学后做,边思考边操作,从中摸索到天平使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放大展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难后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2、通过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书,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天平的使用规则。
难点: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和学法总是有机联系的,教师的教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法起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反馈练习法。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发现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媒体演示法播放“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的视频。
接着出示“神舟九号”的一些数据,并提出下列问题,神舟飞船的什么是8082kg?引入课题质量(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目的是:①把航天科技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接着针对学生的实情我设计了两道巩固练习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是利用反馈练习法反馈学生掌握程度②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估计物体质量问题的意识。(到这里完成知识目标1)
(三)自主合作,天平使用
接着引导性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测量质量?这样设问目的是:①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②自然过渡,引出天平。
接着让学生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学生自学天平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对照实物熟悉天平的结构;小组内一个同学指托盘天平的结构,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看谁说的准确,相互鼓励;在小组内讨论天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这样设计目的是,渗透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生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天平结构的认识,初步知道天平使用方法。
第二步:交流展示暴露问题。采用举手抢答的方式抽几个组的代表发言,对讲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选出一个优秀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天平的使用,其他同学指出操作的不对之处。利用实物展示台把学生的操作过程放大投放在大屏幕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提倡多暴露、多展示、多反馈,学生在相互纠错的过程加深天平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通过交流展示后,学生初步总结出天平使用的方法。
第三步:小组内编顺口溜比赛,记忆天平的使用,看哪个组编得既全面又顺口。对勇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编顺口溜比赛的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理解了天平的使用。当学生有接近20分钟的有意注意时,学生可能有点疲倦,这时恰当地让学生转为无意注意,使学生适当的放松,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步:亲身体验,操作实践。测出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看哪个小组既快又规范地测出质量。评出几个优秀小组加分鼓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动手,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埋下伏笔。(到此完成知识目标2和3)
(四)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改变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物态,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探究思路进行探究。学生设计“冰化成水后质量是否会改变”的实验方案可能不周全,这时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优化实验方案。
这样设计目的是: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设计实验方案。把探究问题分解为3个小问题分工完成,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到此完成过程目标4)
(五)课堂测评,反馈练习
接着我设计了下列4个练习。这样设计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接着我设计了我反思环节,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述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七)作业布置: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的展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多多批评指正。
优秀的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节的内容——《推理》。下面,我将重点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经验。
二、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是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中已经开始接触和应用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推理也将与四个领域内容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渗透和应用。本套教材专门设置“推理”单元进行教学,把推理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以及游戏形式呈现出来,并运用观察、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推理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想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①游戏导入,揭示课题;②探索新知,掌握方法;③实践应用,巩固新知;④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这一环节,我从猜“书名”引入课题,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整个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瞎猜到根据提示条件准确猜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为本节课新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设作用。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掌握方法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也有的用表格的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的明白,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因此,学生汇报后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条理的阐述推理过程。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高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强化技能的重要途径,紧扣教学重点,依然以帮助树苗成长,积攒智慧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了猜糖果,海底世界,找密码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能很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新知也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当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注重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开放性的师生双向评价。李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能谈谈你的收获吗?(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评、互评初步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优秀的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砝码或其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点到为止",有时间可讨论一下,不必强求。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优秀的说课稿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复习生字这个教学环节,为了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语文活动,我设计了“丑小鸭带着词语宝宝来了”的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直观中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学得兴趣十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又如丑小鸭的“丑”与变成白天鹅的“美”,是课文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开头丑小鸭那极度可怜孤单的境地以及后面变成白天鹅那惊喜的心情,是教学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借助图片,创设情境。在授课前,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丑小鸭来了,让孩子们观察丑小鸭与别的小鸭的不同,体会大家为什么叫他丑小鸭。在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教师借课件让学生观察丑小鸭的美,在看一看,说一说当中,体验丑小鸭由“丑”变“美”那惊喜的心情。
二、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课文描写了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的天鹅的非凡经历。我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丑小鸭身处逆境,却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用心在“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两方面下工夫。如在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我先让孩子们第一步,自由读,边读边想:丑小鸭出世后它又遇到哪些事困难?接着让孩子们介绍丑小鸭的经历,想象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丑小鸭可能会怎样?养鸭的小姑娘可能怎样对待丑小鸭?小鸟可能讥笑它什么?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可能是怎样东躲西藏的?晚上出来找吃的会遇到那些困难?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去感悟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以及丑小鸭的坚强勇敢。
三、认真而扎实地教学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理解重点句子“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时,我利用直观形象指导理解“惊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天鹅的画面。丑小鸭的表情瞪大了双眼,张大了嘴巴,呆呆地望着。让学生体会这就是“惊奇”。接着又问: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就是‘羡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对惊奇和羡慕有了正确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丑小鸭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学用结合,拓展延伸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节课,在设计时一直考虑这一点,如何既紧扣教材,围绕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不满足于“解说教材”,而是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我让学生想象“小鸟怎样讥笑丑小鸭”等,对课文的环节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在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
最后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教学环节。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丑小鸭》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激情引趣,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