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 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附一: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4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课后练习与创新练习(15分钟)
归纳总结 (1分钟)
附二: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童话般的世界
(想象)
语文说课稿 篇2
本课是一篇意蕴丰富、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童话。写了一只蜘蛛专心致志织网捉虫的故事。课文共有9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清晨蜘蛛在农庄的篱笆上织网,2-7节写小动物向蜘蛛发出邀请,蜘蛛“没回答,忙着织它的网”,第8节写当公鸡要求蜘蛛逮住苍蝇时,蜘蛛用网把苍蝇逮住了,最后写当猫头鹰夸蜘蛛的网漂亮时,蜘蛛已经睡着了。故事很简单,但小动物的话写得很有情趣,有一种具有一定规范的韵律美,很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
在教学设计时,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分步识字,提高效果。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通过儿歌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字音、字形易混淆的字,教师则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的生字编排,理一理,会发现它出现的地方比较集中,在课题中有:“织”,第一小节有“晨、抽、丝”;在小动物门的话之中出现了:“散、岩”等;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安排在揭示课题时出示:蜘蛛织网,让学生找找蜘蛛在哪里织网,出示句子:清晨,蜘蛛从身上抽出银闪闪的丝,在农庄的篱笆上织起网来。通过读好这句句子,学会:晨、抽、丝三个生字。在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蜘蛛说的话后,整理学生的回答。通过读好这些句子,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故事概况,又可学会生字:散、岩。这种把分散的生字有机的组合起来,提供更贴切的语言环境的识字方法,效果会很好。
2.朗读为主,加深理解。
本课由于内容浅显,理解基本不会给学生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先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在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读出相应的语气来。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体。
3.合理拓展,规范表达。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素材,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本课的拓展,我们安排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蜘蛛说什么。这个说话环节的安排是基于读懂读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说话训练时,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比较,明确小动物说的话中地方、事情都不同,而她们说的事情又符合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发现,会让学生在说的时候既能打开思路,又有比较规范的格式,体会到课文编写特点所表现出的语言美。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里的一则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二、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教学时,由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用经典,导入新课。
1、温故旧知识,了解孔子。
2、读孔子名言。
3、释题。用辩组词,弄清楚辩论者是谁,辩论的话题是什么?从课题明白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朗读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读通,读出韵味。
3、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4、老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3、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
4、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
5、让学生上台辩论,读出辩论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8、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9、读孔子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25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大 远小 善于观察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 不能决 实事求是
辩论太阳
远
近
理由
小儿甲
中午
早上
远小近大(大小)
善于观察
小儿乙
早上
中午
远冷近热(温度)
孔
子
不能决
实事求是
(一样)
语文说课稿 篇4
“秋风缠绵的那天,我想起一双无助的眼。在那风景相伴的地方,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的脸。”我们耳边响起的这首歌,就是大家熟悉的《天亮了》,这首歌感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歌词,更在于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当轰轰烈烈的母爱被人们传诵时,但还有一种淸若小溪般的母爱,因其平淡而被我们忽视着。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真正体会妈妈的爱,甚至批评。通过对母爱的体会、理解妈妈的爱,唤起自己以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这是我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妈妈的爱》。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妈妈》的第一课,课文选取了妈妈为我扇扇子、妈妈打伞接“我”、妈妈送我去医院、妈妈批评“我”讲诚实、妈妈教导“我”爱祖国这样四个生活片段,细致而形象地再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细腻。前三节让学生在身体上感受无微不至的母爱,后两节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母爱。本课以熟练朗读课文为宗旨,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律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母爱,关爱、回报母亲,体现母子、赤子情深。但是,对于“批评是最好的爱”还没有真正理解,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根本就缺乏或者没有母爱。通过学习,让孩子不再忽略无微不至的照料之爱,不再羞愧循循善诱的教导之爱,不再反感絮絮叨叨的批评之爱。让学生在明变是非的前提下判断《儿子们》一课做法的对错,体会童话故事《塘鹅妈妈》中的母爱。
二、联系实际,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学案导学的精华吗!
1.充分阅读本课,随文理解14个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3、通过学习课文,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中,结合生活事例激发自己对妈妈的爱,并仿照课文写一两节。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母爱,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进而把对妈妈的爱演化成具体的行动。
三、学案导学,说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学绝不只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一种感悟,一种体会。”对于我们二年级孩子来讲,课文虽美,但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却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在教学本课时,着力体现如下几点:
(一)阅读课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较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在读文中识记生字,感悟母爱,为此我设计了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文。
1、范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知识上我的范读帮助了孩子纠正字音,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自由读文: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她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大声地去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读文:是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的同时,并进行朗读指导。
4、齐读课文:是巩固生字和朗读的一个检查。
通过四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有效而又灵活的培养孩子朗读课文的兴趣,更好的在范读中被母爱所触动,自由读中被母爱所感动,指名读中被母爱所打动,齐读中被母爱所心动。
(二)理解课文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爱。
1、引领
课文中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孩子抓住“很热很热”、“半夜”、“正给我摇着扇子”、“浸湿”理解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为我扇扇子?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帮助孩子理解妈妈为了能让我睡好,一夜不睡的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浸湿了自己的衣裳,可见妈妈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就如那清凉的风。
2、帮扶
学生有了第一小节的基础,已经初步知道通过词语和语句来理解课文,我便试着放手给孩子,让学生通过读文找重点词语、谈感受来理解妈妈的爱。孩子们通过看图、和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体会,感悟到只要我们需要,妈妈的爱就会化成遮雨的伞。
3、放手
第三小节我完全放手给孩子,让他们读课文谈感受。我让他们小组探讨、交流、汇报中,理解妈妈对我们的爱从不会停止,会为我们付出他们所有的爱,直到永远。
4、感悟
出示关于课文场景课件,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把内心想对妈妈说的话全部说出,达到情感的高潮。
(三)
拓展课文
1、现身说法,谈感受。我们常常被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动着,孩子从妈妈的行动中学会了孝顺长辈,那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孩子意识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回报母爱。
2、仿写课文,练写作。这篇儿歌较短,很合适让孩子进行仿写,把母亲对孩子的爱,浓缩成诗歌,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及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四、再现课堂,说流程
一)想你——想念亲情——忆母爱
上课时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光碟,用歌曲导入,再让学生说说心里感到了哪种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设计意图:铺垫课堂情感基调,为后面理解课文,感悟母爱开启序幕。)
二)读你——品味文本——享母爱
在这一环节里,先出示第一课时的生字和生词,让三个小老师教读三排词语,也顺便检查一下三位小老师的学习情况。然后,再让同学们伴随着《摇篮曲》静静地用心自己读这首诗歌,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通过由读词语到读课文的方式和在跟配合与文本基调差不多的音乐进行朗读、品悟文本,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语言之间的桥梁,而朗读是品悟文本,理解文本最有效的方法。)
三)理解你——赏析文本——解母爱
这一环节学习我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品读学习第一节;教师帮扶学习课文回味母爱,第二部分品读学习第二、三节,学生在学案导学下自学并回味母爱;第三部分品读学习第四、五节,师生共同学习,理解母爱,理解平日里忽略、遗忘、甚至反感的母爱。
(一)、品读学习第一节
先让学生自由品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主要讲什么内容?学生在自己品读的基础上很容易知道文本将的是“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接着反问: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字词说一说吗?”这是学生会很容易找到“很热”和“很凉”两个词语对比说:“因为妈妈在很热很热的夜晚给“我”扇扇子:因为妈妈给“我”扇扇子,给我带来了清凉。“等等句子还体会妈妈的爱的确是清凉的风。
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指导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课件再现课文情景让学生体会:妈妈也会困,因为她上了一天班,比我累多啦!体会妈妈也热。因为她只给“我”扇自己不扇,汗水却湿了透了她衣裳。学生体会到这种程度教师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体会读这一节。
(二)、学习二三节
在第一小节帮扶学习的基础上,现在可以放手实施学案导学了。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分组学习。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老师出示学案导学:
(1)读
(2)想:这小节讲什么内容?
(3)思考: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什么?
(4)有感情地练读
(5)观看课文场景课件(播放课件:妈妈在雨中送伞,妈妈把孩子去医院。)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运用好学案导学,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只要适当地点拨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去。导学时间一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和汇报自学情况了。)
通过学生的学习,学生汇报:第二节讲妈妈在雨天为孩子送伞,第三节讲妈妈抱孩子去医院,妈妈在很凉很凉的雨天为“我”送伞,雨水却打在自己身上,所以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抱“我”去医院,还着急地哭了所以说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最后,学生在欣赏课文场景课件后再次阅读这两节,回味平日里我们看得见的、倍感舒适的母爱。
(二)、学习四五节
这两节的学习比较困难,也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在学案导学上所挖掘的重点,因为,这两节要学生明白和接受妈妈们批评式的爱。为什么批评我还说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为什么我说我最爱妈妈,而妈妈说我应该爱祖国妈妈呢?
我先指名分别读第四第五节,并汇报主要内容,让没有抽到的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倾听并理解妈妈的批评到底对我们好不好,我们到底该不该爱祖国妈妈?接着教师小结前面妈妈给我扇凉、为我送伞、抱我去医院那都是爱,我们能够理解,那为什么妈妈批评、教导也是爱呢?然后给足时间让孩子好好讨论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我们犯错时妈妈不批评那不是爱,那是纵容你;我们做的不足时妈妈放任自流那也不爱,那是放任自流。这时,我高兴,马上播放课件《刀爱》(慈祥的老农用刀使劲得把核桃树树干砍得伤痕累累),并告诉学生那是为了核桃树更壮实多结果子。学生通过自然界的一些事实理解并接受妈妈真正的爱。最后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妈妈的爱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学生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情的流露。
四)真的爱你——拓展文本汇报母爱
这环节主要是先让学生在上面真正回味、感受、理解妈妈的爱的基础上真情理解、真心感谢地去阅读全文,接着让把自己对妈妈感谢的话说出来,比方说,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不惹她们生气,为他们洗脚等等。并结合《语文天地》里内容仿写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所写适当修改并全班展示。
教师参考:(学生自己写出自己的心声,答案不一。)
有一回,同事送给妈妈一块巧克力,
妈妈自己舍不得吃,
小心的地包好,
带回家给我。
啊,妈妈的爱是香甜的巧克力。
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怎么仿写就怎么写,写出妈妈对自己的爱
五、概括学案,说效果
通过本学案的成功教学,学生不仅重温平时他们容易忽略的爱,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妈妈其他方式的爱,而且还能够在语言、心理、行动上去接受、理解、感恩妈妈的爱。总之,这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成功地上好这节课,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建立起子女与妈妈之间和谐的亲情。
六、总结
“母爱,你如春天里温暖的阳光,让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着大树的绿荫庇护,如小草一样茁壮成长。”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如何做到大爱无痕,润物无声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我努力在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基础上更好的体现思想性,让我们收获教学成功的同时,也享受心灵的幸福。
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 油纸伞、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静、 美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词《武陵春》是选自20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感受”“欣赏能力”对聋生来说难度偏高。针对本班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窄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 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 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 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识字课教学的一些认识。接到林老师和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识字教材进行了一次总体的回顾。识字教材编排的形式是归类学习。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如学对韵歌、数量词组、成语、谚语中进行识字,这样的归类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汉字,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等,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另一类是对学习汉字的场所进行了归类,如《菜园里》、《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识字课的编排,其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汉字,还渗透给孩子一种识字的理念:即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宝地,生活中时时是识字的良机。而教材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归类却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册的识字课《口耳目》和《日月明》中进行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归类,而对于形声字这个字类别中最大的一类却没有编写成独立的识字课来教学,只在几个语文园地里出现。我觉得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缺憾。识字课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探究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认识分析了字的一些现象,学生就能习得一些识字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许多低年级老师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头痛的问题。教材编排是归类编排,但每一课要求认的字很多,却又很分散。
如第一册《比一比》,要求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四中动物和“杏子”、“桃子”、“苹果”、“红枣”四种水果,但后边要认的字共12个,这里头却只涉及了5个,另外7个如“红”、“边”、“多”、“少”、“群”、“颗”、“堆”都分散在儿歌中。这就给老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感觉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边归类的插图,这跟平常的儿歌阅读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如教材第二册《识字四》是一首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句中涉及到的动物都是虫字旁的形声字,假如这节课就认这几样动物的名字,再写其中几个常用的,那老师教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认的字偏偏又加进“展”、“运”、“网”这三个字,要写的除了“蚂蚁”两字外,就都不是虫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字可以适当地推迟或提前教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教起来更顺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的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一方面是要带着这节课上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教学进度不一样,选教材中的可能会有麻烦,另外也想借此机会上一节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识字课。
这篇教材设计的原形是语文书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我觉得这种识字方式非常的好,学会了这种识字方式,如果我们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这些形声字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很快地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们,如“有虫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轻轻挂,有水趟水洼……”这是一种识字能力的培养,而将它放在语文园地中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开始想怎样将这几个字串在一首儿歌里,形成一首诗,变成一节独立的识字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个教材和这一堂课。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一、在情境中认字学词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识字规律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三、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即让词语也感性起来)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四、在教学意识里注重词句的积累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8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语文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要据此设计展开。
一、 说教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各抒己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吗?你曾经送给好朋友礼物吗?……送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他喜欢吗?……他收到后脸上是什么表情?.……赠送朋友礼物不仅让朋友高兴,也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礼物却给两个好朋友带来了伤害.是什么呢?是一只羚羊木雕.)。板书<羚羊木雕>张之路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出示幻灯片(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抹攥逮怦怦树杈寒颤;(二)
要求学生采用默读法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及时设计了三个问问题,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通过问题一:本文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羚羊木雕价值的二字词,并做上记号。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之后我又继续再三追问:你为什么找这个词来说明羚羊木雕的价值?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它的贵重呢?父母的哪些行为说明此物贵重?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体会中自然地就感悟到了这时来自父母的亲情啊。而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一方面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我”与父母发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又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也为下一教学环节做了准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人物形象分析开启了方便之门。关键字:] : 网1234网
(三)精读课文,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形象上,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运作、神态描写句,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和情节判断出来的。然后鼓励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在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四)深入探究,各抒己见。开展:人物评论会,请你就这一场家庭矛盾,议议谁是谁非(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的小结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 网1234网
四、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⑴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⑴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⑵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⑴ 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 (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08-01
有关语文《项链》说课稿10-01
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08-03
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08-09
有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07-25
《语文》说课稿11-07
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模板08-03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范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