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多梦的季节》是湘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分为五节,开头和结尾两小节的内容完全一致,首尾互相呼应。整首诗让人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诗歌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意境深远,有利于学生学习诗歌语言的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操。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哼、繁、鹰、遨、曾、哗、旋、涡、谜、默”10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繁茂、遨游、旋涡、沉默”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体会成长的快乐与责任。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沉默”、“多梦”的含义,体会成长的快乐与责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
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感染与陶冶,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多梦的季节》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如果教师讲得太多,诗歌会讲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才能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
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的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我主要让学生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多种形式地读、多层次地读,读中感悟。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出示课件。
2、谈话引入:同学们,转眼间,我们又长大了一岁,看着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多梦的季节(板书)。
3、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先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诗歌,说说这首诗共有几小节。点拔:你知道什么叫浏览吗?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
3、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读书,整体建构
1、了解诗歌的结构。
自由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吟诵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体会这两小节表达的情感。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师生评价。“很熟很熟的路”是指哪条路?
(2)你怎样理解“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这句话?
(3)小组合作交流。
(4)学习汇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在长大,在嘴里哼着的小曲中渐渐长大。所以有了“哼着一天天长大的童年”的诗句。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第一小节。
四、读悟结合,走进文本
1、教师范读(现在听教师读。教师读的时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和读者一同走进童年的梦乡。随着老师的读,你在脑子里浮现课文的画面,会吗?)
2、刚才是谁把你带到梦境里去的?(对,除了老师的读还有你们自己。是你们用心去想象,才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的,你们说得对吗?)
3、小声朗读第2-4小节。(这次我们再读课文的时候,除了用口念,还要用脑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想一想,各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合作学习第2、3小节,提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课文第2、3小节。
(2)用横线画出写景象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心理的语句。(3)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
5、集体品读第4小节,体会这节诗歌表达的深刻含义。
(1)全班朗读第4小节。
着重理解“沉默”、“多梦”的意思。
(2)引导学生口语交际:你认为小作者会梦见些什么?
五、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小组内互相交流。
2、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出示课件,伴着音乐和情境图,美美地把整首诗再读一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了这首诗,我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画了一个梦魇般的童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向往和快乐成长的眷恋之情。
2、每个人的童年生活是互不相同的。学过这首诗后,你是不是觉得这写的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和同学一起,说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吧!
附:板书设计
所见小树雏鹰
多梦的季节所思长大意味着什么
所行沉默多梦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与本文主题相同而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妈妈的吻》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带着这一情感走进课文,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作者
1.先让学生就手头资料对作者进行介绍
2.师用小黑板展示总结: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3.教师明确并质疑: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4.教师示范朗读。
5.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三次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金色花》配乐朗诵录音,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出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诗歌写一件什么事?诗歌表现了什么?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4)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2.归纳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八)板书设计: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活泼的孩子。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三次
读书投影书页 纯真的母子之爱
嬉戏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们构建“导——读——悟——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分页标题#e#
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辩论之中悟情明理——综合实践锻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分页标题#e#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 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这样以诗结尾,既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情感得到自然升华。分页标题#e#
(五)推荐美文,拓展延伸
《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等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在设计板书时,紧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帆上的“心”中写了“爱”,帆下船体写了“成功”,意思是慈母的鼓励和严父的批评都是对孩子的爱,他们能让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扬起“爱”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这样的设计就使静态的文字、图案中包含了动态的思路,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强化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学弈》一文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八组的一篇新选入的文言文。课文写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
(一)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依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孟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依据书后注释理解并今释每句话的意思。
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应面向全体学生: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5)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
而这篇课文又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在教学中,我组织安排朗读、理解、积累这几个步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以读为本”,重在“理解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熟读成诵。教学中坚持“先扶后放”,“先学后教再学”的原则,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以平等的心态,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诵读警句,导手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爱好,从学生熟悉的文言警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文言并不陌生,文言具有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发人深思的特点,消除学习文言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易学,为学好本课提供动力。
(二)读通全文,整体感悟,了解课文梗概。
学生初学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读不通顺。读通课文的前提是基本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相关联系,初读古文总不能一词一句讲起,而必须从读文入手。因此,教师要做好范读,学生感知正确的句中停顿和语气。在学生自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难读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中,先读顺难句,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中,学生由读正确,到读连贯,在书声琅琅中,学生兴趣盎然,体会为什么要那样隔词断句,从而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懂全文,激活思维,体现自主。
读懂全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照书后注释,让学生由知道每句话的意思到了解全篇内容,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保证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新授课文从课题开始,由学生自己对照注释,解释题意,学生顺利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学好课文的自信心。
全文共五句,为了降低解释的难度,让学生逐句理解,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按照朗读→理解→背诵的步骤进行有序学习。第一句话不难理解,学生说出句子的意思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进一步消除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同时体会出这句话的感情,在读懂、读好的基础上,能脱口成诵,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第二句话比较长,也有难懂的地方,我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思考,或读书,或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自学能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让同桌配合,一人读一个小分句,并一人解释一个小分句,在生生互动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由“直译”到“意译”,把句意说通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体现答案的多元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渗透古文的学习方法,可以调换词序今译,可以在今译的过程中补充省略的内容等等;还引导学生把握文言中的“之”,“之”在课文中出现多次,让学生在解释中发现同样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却不一样,从而感受到古文语言精练的特点,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课文的最后三句是议论部分,依旧放手让学生自学来解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读懂哪句就解释哪句,同时学生感悟学习方法:如“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让学生补充“弗若”和“与”之间省略的部分,既是对句子的理解,又加深了对古文语言特点的感悟,可谓一箭双雕。“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的“之”在前面两句学习的基础,自学理解的又一次升华,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熟读成诵,体情悟道,积累语言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会心地朗读,熟读成诵,表现出来,学生在体验、感悟、积累中,产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情感。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水道渠成地体会“弗若之”的原因,从而使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五)课外延伸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家交流的过程即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后向学生推荐几篇孟子所写的《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强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从而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四、一点体会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了保证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用心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1、知识目标:
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
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斯帕拉捷在夜晚散步时发现蝙蝠能够在夜间自由自在飞翔,然后通过四次实验,终于揭开了秘密,以及人们对它的运用。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描写,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对实验过程颇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欲望。
2、教学目标的制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斯帕拉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并能复述内容。
(3)、体会斯帕拉捷善于观察、大胆实验、不怕失败的品质,感悟人物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斯帕拉捷做四次实验的过程。
(2)、体会斯帕拉捷的精神。
二、说教法
《夜晚的实验》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 读书指导法”、“分组讨论法”等,其理由是:
1、《夜晚的实验》文章的词句通俗易懂,过程描写对学生很兴趣,因此,采用读书指导法,可让学生在文中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2、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量。其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的见解。因此,我运用了“讨论法” 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本着以说为本,说中理解,以读促说的教学理念,我引导学生运用“读---画---思---说”(其中读贯穿始终)的方法来学习本课,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斯帕拉捷发现了一个现象(板书:蝙蝠能在夜间……)引起他的好奇,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夜晚的实验》。
(二)、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齐声朗读
①、读后后提问:二至六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教师小结(板书:四次实验、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③、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步去了解斯帕拉捷这四次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
2、再次分角色读课文。①、边读边想:第一次实验的经过是什么?②、从本自然段中了解“匆匆”一词说明了什么?③、同桌讨论后,学生试答
④、教师小结 (板书:序号)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⑤、老师提出问题:第四次的实验是:“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跌落到了地上”。“先前的神气”指的是什么?而第四次呢?(无头的苍蝇东碰西撞、跌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预示了斯帕拉捷的实验取得成功了。)
(三)、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①想想: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怎么读好这两句话?这句话连续运用的两个感叹句意在什么呢?
②、同桌讨论并回答。
③、老师小结(这两个感叹句表现了他在实验成功后激动万分,欣喜若狂之情。
(四)、复述后三次实验及结论。
(五)、感悟人物精神
①、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斯帕拉捷这个人怎么样?(要结合课文内容讲)
(他善于观察、肯动脑有好奇心、不怕失败……)
②、小结:斯帕拉捷在前三次实验中,都没有发现到其中的奥秘,对此,他从不放弃,这就是斯帕拉捷永不言败的精神,因此,在第四次实验中,他揭示了这个秘密。同学们,他这种精神正应验了那些名言“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等。
③、你能否说说几句称赞斯帕拉捷的话。
(六):布置作业:(略)
【精选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09-14
高一语文《采薇》说课稿精选05-20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08-08
《语文》说课稿15篇11-08
中职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
语文搭石说课稿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