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4-19 15:00: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锦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设的现状,知道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它让中国逐步步入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其中的第一课,他从“经济”的视角来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整一课中融入了大量的商品、贸易、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的知识,并且散点式地简介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史。通过展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揭示了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历史上自我封闭导致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和现实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双赢”,则有力证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经济、商品、贸易”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遥远,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各种外国商品,学生从衣、食、住、行中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当然,历史、经济,还有文化, 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讲还是有些距离,所以如何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学过的英文,以及喜欢的动画都引入到了课堂中,通过学生既了解又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他们就容易感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从而更加全面地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现象,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三、课时安排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和文化,以及中国走向开放的曲折历史等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各国的支柱产业、货币、外资企业、以及经济开发区等内容,让我们明白了各国是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通过二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我今天讲的是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进入我国的其他国家的产品以及各种文化,和中国远销国外的产品以及“走出去”的文化,感受全球一体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以及美好前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六、说教法

  我认为,教学应满足学生的兴趣,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影像资料,快速地建立起学生的情感主线,从而构建“地球村”的概念。而且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调查收集相关食物、图片资料把较为复杂的知识概念——“全球化”具体化,形象化。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时代背景,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突破难点。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课前听《我和你》师生交流,引出课题: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和文化,感受“我中有你”

  3.交流中国产品和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感受“你中有我”

  4.回眸历史,了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曲折历程,进而认识走全球化道路的光明前景。

  八、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商品、贸易、外资、经济开发区等等,而更头痛的是其中还夹杂了一段时间跨度非常长的曲折历史,这该如何整合进第一课时?是把这段历史放在“我中有你”之后学习,还是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之后?在考虑揭示“全球化”这一个关键词时,我决定把有关“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曲折历史的学习放在“你有中我,我中有你”交流的后面。因为交流的影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只有让学生在感受体会“你中有我,我中有我”相互渗透交融现象之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全球化”。再过渡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才更符合学生的思路,更为自然地明白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好处。

  2.注重品德的生活化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经济有关,涉及的是学生都不太熟悉的“全球一体化”问题。于是,我尽量把内容“学生化”、“生活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群五年级的孩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才是硬道理。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第一环节的设计,我让学生以“小小调查员”的身份来调查身边的外国产品,深入超市、家庭、商场等,也就是在我们身边去寻找外国产品,这样让学生把品德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经济全球化是现在这个时代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他的基础,而文化却是他的灵魂。教材的编写只停留在经济上,在教学设计上我适当增加了“文化交流”这一块内容,这也正好符合“全球一体化”。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每天都在学习的英语,同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知识的联系化

  本课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一段时间跨度特别长的曲折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丝绸之路、旧中国的闭关自守、改革开放、世贸组织我们以前都学过,设计时让学生联系相关资料来理解,这样学生对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曲折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拓展美好前景

  不仅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现在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理解“双赢”作了铺垫。

说课稿 篇2

  1、教材简析:

  本文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自读文本。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课文是一篇评述乔治桑高尚的品格、奋斗的精神的散文。学习它对于了解乔治桑的精神,感受“跨越时空的美丽”有重要意义。本文是自读文本,注重锻炼学生自学鉴赏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乔治·桑,掌握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体会雨果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文章气势

  情感目标:学习乔治·桑高尚的品格、奋斗的精神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4、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抓住关键的词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诵读法,问题引领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合作探究法,学生展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位作家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古今中外有许多死去的人,至今仍在许多人心目中活着,在一篇篇为后人铭记的悼词中活着,乔治·桑就是其中的一位。

  2、处理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完成乔治·桑介绍,作者介绍,检查字词

  3、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齐读课文,然后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小组为单位互听互读,选出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起来个人朗读。

  4、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本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组织的?请结合悼词的特点谈一谈。 (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心情沉重、感情悲痛地表达了自己对死者的怀念、爱慕、与敬佩之情。

  然后文笔一转,用一句反问句“难道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引出对死者一生的价值的评判,进入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高度赞扬了乔治·桑作为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地位;第二层评价她作为作家的伟大人格;第三层说明她作为思想家给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与敬意。

  5、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⑴文章一开始就悲痛而又虔诚地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结合乔治·桑作为女性在这个时代的地位加以分析。(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教师归纳。

  乔治·桑在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伟大女性;有男子的才华,强韧的力量,有温柔的天使般的禀性;他给法国带来了荣誉,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女性。

  ⑵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为什么雨果在悼文中却说“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毫无必要”,只字不提她的作品?

  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①作品众所周知 ②品格比成就更重要

  ⑶文章的气势得益于哪些手法的运用?试举例。

  短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式的运用),对比、排比(修辞手法),类比(表达手法)。

  6、拓展提高,感情升华

  用优美的语言歌颂作为思想家的乔治·桑,100字左右

  学生准备,学生展示,教师展示

  7、推荐作业

  阅读乔治桑的作品,感受她的精神。乔治桑是怎样一位女性?写一写你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悼念乔治桑

  1、 怀念、爱慕、敬佩

  2、 女性、作家、思想家

  3、哀思与敬意。

说课稿 篇3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吴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送一块巧克力给他,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巧克力进课堂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

  (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风》,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一、说教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春”为主题,从第三课的《春》到第五课的春之诗词赏析,以及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风》。由浅入深的像学生们展示诸位作家对春的欣赏。

  《春风》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北国的春风进行赞颂,除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本文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的妙用,语句的排比等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认识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

  4、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

  教学重点:

  1、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

  二、说学情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然而由于处于南方,学生对南方的春风会有直观的自我感受,却对本文所描写的北国的春风没有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会借助多媒体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2、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尽管已经能够通过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但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学习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直观、形象、自然的春天,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对比阅读教学法:与江南的春风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方春风的特色。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诵课文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春天挥笔泼墨,美好的春天总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同学们,你们脑海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春风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发言,之后出示几张春景图片)

  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是江南的春风: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看一看北国的春风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北方的春景)

  看了以上的图片,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便是今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通过作者的文字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此导语以悬念激发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求欲望。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语文课堂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

  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课文内容,在吟读中有美的享受.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勾、画、圈、点、吟诵、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议一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引导学生体会北方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3、 “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 和“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

说课稿 篇5

  教材目标:

  是《蜘蛛》一篇说明文,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课文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从多方面对蜘蛛加以说明。蜘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可能许多人仅仅知道它会结网,但是由于蜘蛛形体及其他知识,关注的人不多。由此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要有一双善于洞察事物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认真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趣,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及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在诵读中领会本文生动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

  3、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4、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学情分析与教学重点

  《蜘蛛》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在课堂上表现。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 ,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把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和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作为自读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课前激趣: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设置关于蜘蛛的新奇东西来引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课中引趣:用丰富的图片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探究得趣:抓住课文重点,展开讨论,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

  4、发现生趣:用自己的小收获生发对事物探求之后的乐趣。 而对于难点的解决则准备通过把生动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作一个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其区别。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关的蜘蛛课件,以图片文件为主要构件,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一个人,坏的学习习惯也可能使人日趋平庸。因此,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阅读课文时,随时勾画、圈点批注,养成勤动笔墨勤读书的习惯。

  2、学会抓要点,分主次。

  3、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比较,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中我选择诗谜作为引子,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了解作者

  三、学习新课

  1、 略读课文,整体感知其大概内容。 结合“自读提示”带着下列问题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默读、小声读,也可大声朗读。边读边在具体段落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读完后回答 课文先后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知识?

  2、 课中引趣;

  想象文中蜘蛛捕食的几段,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生动叙述捕虫经历。(初步了解生动说明的特点)

  3、探究得趣:分组讨论,小组内分工合作,探究。

  (1)蜘蛛身体机构之巧妙。(五种腺体)

  (2)蛛丝的利用价值。(初步。了解平实说明的特点) 教师点拨:由此可见,科普小品不仅要丰富读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

  (3) 比较得出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的区别。 将蜘蛛捉飞将的文字与说明蛛丝应用的文字进行比较,从用词到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前者选用动词、形容词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说明,力求生动、活泼、有趣;后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直接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发现生趣:蜘蛛是个大家族,形态各异。多媒体展示图片。用简洁语言介绍图片,学生畅谈收获。

  5、教师小结

  说作业:

  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更能体现能力的提高,将所学知识加以利用。 因此我安排了两个小任务。

  1、搜集有关蜘蛛的图片,拓宽知识面。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运用生动说明的方式进行介绍。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 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二 、说教法

  本课主要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结合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补充。最后再辅以一套紧扣中考试题走向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采取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辅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还有比较法,对于相同文体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二) 出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复习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作者生平简介,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第二组: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三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四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主题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一轮为必答题。答对者不扣分,答错者扣五分。学生分组抽签后上黑板交流15分钟)

  (三)深入研读文本

  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情况,自主出题,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总,每组出三道题。要求为: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1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1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复习时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题,然后学生课上在组内汇总。选出三道题全班交流。2分,交流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答错者不扣分。10分钟,师这里可以适当的补充习题。)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情感的文章。请你回顾一下都有哪些?我们就来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探究3分,然后全班交流5,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而且通过不同文人面临被贬的遭遇不同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由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乐观豁达的胸襟作总结,然后由名人的相关名言作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学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值得我们后人钦佩。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2、引发思考

  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

  教师随机找两

  位模特请学生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学生思考: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产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能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

  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

  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兰州的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兰州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思考

  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绘画方法

  引出问题:咱们兰州的夜色是这样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那么咱们能用什么方法描绘出夜景呢?

  4、学生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办法。

  5、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播发课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借鉴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赏中获得新方法、新思路。

  2、布置实践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兰州美丽的夜景吧!

  (五)、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六)、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奖励区和展示区。

【关于说课稿锦集7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07-26

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08-06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锦集5篇07-22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08-11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10篇09-03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07-30

幼儿园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07-17

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08-09

【推荐】幼儿园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08-02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