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时间:2024-01-26 21:55:05 赛赛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通用11篇)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平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平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二)、问题设计。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句话,概括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一)

  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线】的知识。

  1、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小组交流(二)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下面∠1和∠2的大小,并说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说说角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三)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你知道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3、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四)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什么是四边形?你知道哪些关于四边形的知识?

  2、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各有什么特征?

  3、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小组交流(五)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圆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圆】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

  (2)圆形与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小组交流(一)到小组交流(五),都是围绕书本上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整理,课中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展示提升。

  1、判断题。

  2、操作题。

  [设计意图:对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系统归类和整理后,再加上几道判断题和操作题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再次感受图形的乐趣。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其中每一种图形都藏着无尽的知识,希望以后同学们要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味本节课所学知识,感知图形的经历过程和其中的无尽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想。

  教师展示篮球、魔方、水杯、牙膏盒、包装盒、橡皮、桂圆八宝粥包装筒、墨水瓶盒、小皮球、色子、肥皂、铅笔盒、茶叶桶、乒乓球、玻璃球、纸巾盒等。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激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学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迅速高涨,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整堂课的重头戏,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看一看、分一分,揭示概念

  (1)、让学生分成9个4人小组,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按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有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4类,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让学生看得一目了然。

  (3)、揭示概念,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这样安排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了,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迅速活跃起来了,不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发现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有的发现正方体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有的发现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有的发现球圆溜溜的。

  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首先进行设疑,问:“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进行第二次尝试,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辩认。这一节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花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4、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有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正方体有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圆柱有蜡烛、灯管、铅笔……球有皮球、足球、玻璃球……这样举例,学生的思路开放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5、活动巩固,进一步体验特征

  我安排了3个环节:

  (1)、滚一滚,比一比,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滚一滚,比比看,谁滚得最快?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会滚,而圆柱只能前后滚,球可以四周滚,最会打滚。教师马上追问,谁站得最稳?让学生明白正好是相反的,最不会滚的也就站得最稳。

  (2)、猜一猜,抽学生上台摸大箱子里的礼物,把摸到的感觉说一说,下边同学猜是什么。也可以让下面同学先描述图形的样子,上面学生按要求摸出实物。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知道到底藏了什么好东西。

  (3)、搭一搭,让小朋友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用学具搭出各种美丽的造型。

  以上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并且感受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四、重点难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能够在轴对称图形上正确画出对称轴。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出示一张白纸,问学生怎么玩这张白纸?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通过观察老师怎样玩这张白纸,自己也来这样玩这张白纸,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展示学生的几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共同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折痕的两侧大小、形状、面积相等,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些特点,我让他们再重新沿着折痕对折,看看是否是这样的,进一步验证对称图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问学生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些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提出什么是轴?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通过看一看、画一画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称轴,应该怎样表示对称轴。

  3、在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大胆猜想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折一折、比一比来验证猜想,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知道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而且知道了为什么是和不是,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更深入一步了。

  5、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找对称轴,我又挑出了刚才已验证过的是轴对称图形的三个平面图形问他们:既然是轴对称图形,那可以怎样折呢?让学生挑选最有把握的一个说说,学生说出圆可以从下往上对折,也可以从左往右对折,还有的说可以斜着对折,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是否是这样的,我让他们再通过折一折验证,关于正五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说出有五条,然后再让他们通过折的方法得到验证。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判、猜”对称,深化体验

  1、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的特征来判断国旗中的图案以及常见的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进一步深化轴对称的知识。

  2、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测它的另一半,这是检验学生对轴对称的知识掌握的如何以及是否留意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的图形。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的图形他们并不是很熟悉,对于一些常见的比较著名的标志也不是很了解,视野不够开阔。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播放桂林山水的片段,以及蝴蝶,树叶,大雁等让学生体会对称美。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对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对称。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

  (一)、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

  (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的。)

  (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2)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游戏:我说你想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说一说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

  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5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6

  说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说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说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说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8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说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说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同学们,请回到你的座位上。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有的同学想搭一个城堡,还有的同学想搭其他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活动,用你手中的物品搭一搭。看你们能搭成什么呢?完成之后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搭了什么?

  三、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同学们说得真好,很多同学都认识你们所用的积木的形状,那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自己分一分,然后和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同学们真棒,把这些物体分成了这样的四类: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现在我们来分别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呢?

  你来说,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说得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方方正正的,圆柱有圆圆的'面,球圆圆的。

  四、同学们,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呢?

  同学们猜的真准确,球滚动的快。

  请你把他们滚一滚,试一试。

  五、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你能从教室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朋友吗?

  谁能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六、你们真了不起,在教室里、生活中都能找到这样的物体。课下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9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平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

  (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

  我们已经欣赏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那你们能不能用轴对称图形创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再分工合作,可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等方式。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学生完成作品,师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评价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这个任务是极具挑战性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对作品的品评、欣赏,又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个作品里面包含着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同时用古典音乐作背景,培养学生的乐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进行欣赏美的训练。)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11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辨认和区别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说学情:

  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陌生。

  说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新课

  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胖的、扁的”

  小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二、认识正方体

  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状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分类,教师巡视。

  (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

  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

  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

  (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

  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状方面来观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

  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

  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别,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活动3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这时可以简单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

  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

  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

  师: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

  这时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直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等。

  教师肯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

  小结:如果用眼睛一下不能辨认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

  三、认识长方体

  同认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第二类(长方体)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每个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

  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状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

  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

  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

  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问题5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

  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

  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

  问题2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五、认识球

  最后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即可。)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说课稿06-30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01-16

《认识word》说课稿 认识word的说课稿06-01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06-07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11-15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07-30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09-23

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05-28

米认识说课稿05-22

《认识钟表》说课稿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