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4-07 09:59: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西安是体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练习手段和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学习前滚翻接纵叉组合动作。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既严谨又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技巧项目带来的乐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勇敢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技巧教材是小学生喜爱的教材之一。其中滚翻、纵叉等内容是发展学生柔韧素质的重点教材,也是技巧项目的基础教材。本课所选教材是前滚翻接纵叉组合动作。其中前滚翻为复习内容,纵叉为新授内容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是本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动作连贯性、稳定性以及动作协调性,在多次练习中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为以后更进一步技巧教学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骨骼硬度较小,关节囊及肌肉的伸展性强,韧带较容易拉长,可塑性强能够完成本次课所选内容。

  2、心理特点:此阶段的学生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兴趣较高,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多种而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3、运动技能: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滚翻基础,但是技术还不稳定,容易出现错误,因此需要在多次练习中增强动作的稳定性。

  四、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学生初步体验纵叉时的肢体感受。

  ㈡技能目标:复习前滚翻,初步学习前滚翻接纵叉组合的技术动作,发展髋部柔韧性。

  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一腿跪垫,一腿前滑,逐渐着垫,逐渐下振。

  教材难点:身正、髋正、脚面绷直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游戏法。

  3、讲解示范法。

  4、互助合作法。

  5、学生展示法

  学法:

  1、观察法。

  2、模仿练习法。

  3、游戏法。

  4、比赛法。

  七、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内容前滚翻接纵叉组合动作是新授课,教学内容对于(水平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此组合动作是由两个独立动作衔接完成。因此在教授动作时,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我将本课分为两步进行教学,先情境导入让学生复习前滚翻成蹲撑,再初步教授学习一腿前滑成纵叉动作。通过若干个人和小组练习达到逐步了解。

  八、场地器材:

  1、平整场地一块。

  2、体操垫(根据现场学生而定)。

  3、手绢(根据现场学生而定)。

  4、标志垫4张。

  5、音响设备1套。

  6、黑板1块。

  九、运动心律与负荷:

  1、运动心律120—130/分左右。

  2、运动密度:40—50%左右。

说课稿 篇2

  教材位置

  《黄河魂》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联系

  在本组课文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黄河的雄伟气魄。在学习时,要继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教学难点、关键

  1、通过学习,了解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3、反复体会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教、学用具

  教师:第四套五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图片、挂图、幻灯片、MP3、Powerpoin课件、FLASH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教学思路

  激趣

  导入新课

  朗读

  识瀑布壮美

  品读

  悟题目深意

  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现阶段年龄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连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更好地领悟其深刻含义。]

  第三部分

  学法分析

  本课语言文字优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并从中真切领悟题目的深意。

  第四部分

  教法

  1、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壶口瀑布的壮美。

  3、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并正确领悟题目深意。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落在“读”上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第五部分

  学法

  1、以读为主,在读中释词,在读中释句。

  2、在读中感受壮观,在读中领悟题目深意。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吗?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达到了三个目的:一、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二、指导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三、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疑边思,为后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三、反复诵读,想象情景(8分钟)

  1、播放《黄河魂》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要求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找描写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遵循主体教育思想,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二、抓住“壶口瀑布”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落实基础知识;三、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领悟情感。整个环节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融合,又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研读、赛读,找壮观(8分钟)

  l、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段落朗读。

  2、推荐选手赛读。

  3、播放《壶口瀑布风景》课件。

  4、在读中深切感悟哪几自然段是描绘壶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实现了学法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五、品读,悟题目(7分钟)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2、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领悟这不只是写壶口瀑布的气势,而是写黄河的精神、黄河人的精神、黄河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这一环节突出“悟”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六、小结(2分钟)

  黄河——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那奔腾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咱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豪情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就像黄河精神一样:如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七、延伸拓展(2分钟)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但黄河治理势在必行,你对未来的黄河有何设想?人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河造福子孙后代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以《未来的黄河》为题的想象作文。

  [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也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八、布置作业(3分钟)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

  23、黄河魂

  目睹奇观

  震撼、折服

  令人

  赞美

  耳闻轰鸣

  感染、激动

  十、教学反思

  1、要进一步强调读,做到读——悟——再读——再悟——升华。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学生读来决定,决不能由教师包办。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为高二普通文科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在此前刚刚学过两篇小说,已初步掌握品味小说语言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因此我选择以人物对话的鉴赏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 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美。

  四、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圈点勾画,筛选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概括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仔细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让学生反复品读祖孙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包含着翠翠怎样的心理活动,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 2课时。

  主要教学环节:

  ( 一) 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1、配乐《水乡》播放湘西风情的图片

  2、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多媒体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

  (二)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设计意图 本文是小说节选而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把握情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情节淡化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理解其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 —— 翠翠形象 以翠翠为例,体会文中人性之自然、纯美。

  1.问题导入: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假如你是导演,你认为翠翠的扮演者应该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

  2.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推举代表展示。

  3.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这些语句及其内在的关联,梳理出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教师点拨,设问帮助学生揣摩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

  (五)体会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请学生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体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找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②各组选择一种情加以讨论,然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设计意图: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带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加强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爱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六)艺术手法鉴赏

  鉴赏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重点阅读祖父与翠翠的对话,揣摩二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强化写作能力。

  (七)主旨解读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这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吗?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设计意图: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总体把握。

  (八)讨论探究: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却会以悲剧结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课堂感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沟通,协作,并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

  (九)课堂小结 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 示例:《边城》是一曲中国式的田园牧歌。 《边城》是一支真挚热烈的爱情颂歌。《边城》是一首用小说写成的无韵的诗,绘就的无彩的画。

  六、板书设计

  血浓于水的亲情 真挚热烈的爱情 淳朴的邻里之情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说课稿 篇4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上书写 “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看到这些可爱、有趣得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得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得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二、介绍文体特征,简介科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阅读步骤

  1.略读课文,整体把握:了解信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简析课文结构。

  2.品读课文,深入感知: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文章重点内容,从文章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所介绍知识。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征等。

  3.深入探究、拓展视野运用、组合信息:探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思维,培养我们追求真理的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围绕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①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②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有几种类型?

  ③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④文章最后对动物游戏之谜是什么,下了结论吗?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②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2.简析结构文章的基本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形 式:总→ 分→ 总

  演习说

  自娱说

  内 容: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3.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知

  1.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一小组: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第二小组: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2.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3.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视野,探究原因

  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六、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任何作品总会向读者传达某种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周立明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世界存在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行为,可是游戏历来被当做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有游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深思。请同学们欣赏下列动物图片:

  (展示系列动物图片)

  动物是可爱的,可是人类却……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③“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④“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⑤“动物也有灵魂”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试题。下面我从三个环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研说。

  一、 说课标

  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并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运算,要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其中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由于是计算教学,所以教材的编排是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接下来安排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教材61页例1,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35+3和35+30,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62页例2,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上册已掌握了计算顺序。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关于“用数学”的编排。穿插在计算中,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编写体例: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其中例题是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做一做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另外,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大家共同解决,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树):

  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归结为四大分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计算中)。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融入到前几部分内容中。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中,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关于用数学的编排,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4、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册书计算内容有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从横向内容来讲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范围由原来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扩展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另外,从纵向上整个学段来讲,为下册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到铺垫,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比如借助教材提供的买新书、买玩具等活动资源,教师可以把它做成课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这样把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教师可以做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场景图和书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学生能看懂并解决相应问题,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练习说,等到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可以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决的方法,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有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有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第57页“做一做”)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正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

  对教材及处理方式谈两点认识: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2页的例2。

  这一内容是这一单元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两种摆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成为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突出无论是哪种计算方法,都要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会观察图,会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自己看书,结合书上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后根据书上的问题去提出其它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追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与谁比”、“怎样比”,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同样多”的概念,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这时教师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反过来看,小数比大数少几呢?这样就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算还是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说,老师少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评价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们在汇报中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师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运用不同尺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清解题思路,而且语言精炼,要说完整话。对于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说出正确结果,尽量让他们说出理由。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垦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正。

说课稿 篇6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中的 “乙酸”一节课。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课在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上的完整性。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乙酸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贴进学生生活,学生对该物质比较熟悉。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开展学习。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研究体验,从整体感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学会自己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2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我尝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大课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反思与讨论

  认知心理学家帕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而我们目前缺少的恰恰是将创造和发明“游戏规则”的挑战交给学生的勇气。这节课我努力将学生推到“舞台”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课稿 篇7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拍球比多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贯穿三个水平领域的教材内容,这个内容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篮球具有对抗性、集体性、综合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经常参加篮球游戏活动,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篮球运动是在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行为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集体性的对抗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本节课教学“拍球比多”是《大纲》水平一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

  (三)教学目标:

  (1) 熟悉球性,初步学习原地运球的基本方法,发展上肢、手指关节协调性和小肌肉群力量;

  (2) 培养篮球活动的兴趣。

  二、说学情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天真活泼,模仿能力强,爱展现自我。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对于新技能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较差,对于一个事物的注意力不持久,这些对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一定的注意。那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本次课中我采用了以“游戏竞赛”为主线,以鼓励为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知”,努力提拍篮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变“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究”;同时借鉴102中学教学模式因此,在本次课中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己先尝试拍球寻找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拍球感受及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掌握的技术情况也不同,因此通过不同水平学生的展示、对比、交流,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技术,掌握技术。

  游戏比赛是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课时的高潮部分我采用了游戏竞赛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我认为亲身体验是掌握技术的最好途径,通过自己的练习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技术。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交流了解技术,感受技能动作的变化,更好掌握技术,解决技术难点。

  小学二年级学生个体意识比较强,集体的观念则比较薄弱,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本次课中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来了解集体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品尝成功的快乐。

  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有时候能想到我们成人想不到的。因此,在教学结束我引导学生在了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拓展,在展示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师生互动阶段——游戏拓展阶段——总结放松阶段”四个部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②在高考中的地位:它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题的核心,而这类问题又常伴随着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和受力特点是充分考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点,所以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点——占整个力学部分的30%左右。③教材的结构特点: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承前);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教材这样的安排符合新课标指出的: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观点,也符合STS教学模式的特点:“强调学生参与(探究),注重技术(规律)的得到”。 2、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安排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特定:

  ①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②难点:能正确判定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二、说学生

  目前的学生经过了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已会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书中的摆动、抛体运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

  识。所以,学生已具有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但处于现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一个过渡期。(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机械能及机械能总量的概念

  ②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与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在过程中浸透,寻找科学真理的价值观和唯物观,提高学生探索发现能力。

  ③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会初步应用条件来分析实际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这也就要求学生在构建成定律知识上掌握它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说教法

  由于物理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信息来源,根据STS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注重探究性、主导性、交互性、社会性的教学;注重师生间的协商、对话与交流。

  我的教学法设计主要也是依据教学理论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具体而言是这样:

  1、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我采用演示单摆实验(创设情景),发现现象(能达到相同的高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定性得出两个最高点的机械能相等,教师再设计问题(对其它的点或其余的实例是否又具有任意性与普遍?),再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论证和实例验证(物体在

  光滑斜面上自由下落和振子的运动),进而得出规律。

  2、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得出与掌握,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所举的实验与实例,学生回到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去思考我们设问题的前提,在这种思考、、对比与分析中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3、对规律的应用,属于是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师生的共同讨论逐步去领会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切忌一步到位。

  4、总的来说我采用的是一种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教学法,也符合现代的STS教学模式的要求。

  五、说学法

  根据我设计的教法及科学的构建主义学法观点:“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转变;学习不是个体构建的过程,也是社会构建的过程。” 学生应当采取这样学习方法:

  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由物讲理的基本方法。

  2、学生应当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归纳与总结。具体的应当是在物理情景中去思考我们的问题,分析它的特点,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演绎推理,最后去归纳总结新的物理规律。 3、总之,学生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