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2-04-08 15:19: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通用2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面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通用22篇)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说明:这里强调“过程”,即: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填写实验报告单。(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教师结合课件补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两道基本题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件出示两道拓展题的练习。(判断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角板,实际动手量出三角板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到。)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六、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s=ah÷2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2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3

  说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6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2、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4、巧问质疑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三)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教学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四)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测评训练

  通过测评训练,测评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是否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小结

  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工整、简单、明白。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图形的面积(一)探索活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同时,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蕴含着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本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3)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三、说教学过程。

  1、旧知引入,激发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条三角形红领巾,提问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大部分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时老师反问:为什么底×高÷2就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回忆旧知,引导迁移: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提问:我们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一样,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这一部分的设计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向学生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作好辅垫。)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看看三角形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更大的三角形,这时,教师作引导:三角形的面积暂时还不会计算,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到平行四边形上来。(把学生拼出的图形一一摆在黑板上)

  4、学生汇报,归纳总结:首先,小组交流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推导过程,得出各种推导的结论,结论一: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高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结论二: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开,上半部分旋转一下,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

  例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5、简单应用,突出重点:

  (1)验证结论:用公式计算法求出第一个环节中的三角形红领巾的面积。

  (2)巩固练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口算(熟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判断(理解意义,突破难点)。

  (3)选择(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4)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二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三个环节是开发性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6、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在知识方面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ah÷2

  例1 S=ah÷2

  =100×33÷2

  =1650 (平方厘米)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5

  相似、全等三角形

  1、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6、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0、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1、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2、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4、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等腰、直角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4、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6、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女生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1注重打好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数学,那么一定从小打好基础,因为数学是一个非常注重基础,一环扣一环的学科,之前知识上的欠缺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对于数学不好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打基础,把自己欠缺的基础都补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2整理笔记

  关于数学的笔记我有两本,一个是我们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没有公式做题简直是… )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中考前我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当然,这个由于太懒,有的题有点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3改进方法,注重学法

  在数学学习方法方面,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比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女生“开门造车”,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言,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于有针对地指导,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组织她们学习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参加和高年级同学的帮扶结对活动,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另外,平时家长应该给女生多创设一些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埋头书本,让她们多一点生活的积累,这对她们解决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有很大的帮助。

  4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

  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常见考法

  1、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这类题目有着解题规律性强的特点,题目设置会很灵活,所以一直很吸引命题者。主要考查①根与系数的推导,有关规律的探究②已知两根或一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2、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的交汇处出题。(几何问题:主要是将数字及数字间的关系隐藏在图形中,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形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涉及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等);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命题广泛。(常见的题型是增长率问题,注:平均增长率公式。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

  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7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我在组织《三角形》的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图形,从红领巾、自行车的车架、屋顶等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然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拼搭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有一类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而也有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

  所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设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分类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数型之三角形数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三角形数

  ②会利用公式求三角形数

  教学难点:三角形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叠成三角形的图片,每生10个圆片,其中一半有颜色。

  教学过程:

  ⒈导入

  大家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看过这样的情形,(出示商品摆出三角形的图片),这些商品被工作人员有规律地摆成了三角形,我们也动手摆一摆,看哪些数的圆片可以摆出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像1,3,6,10等都可以排出三角形,我们把能排成三角形的数叫做三角形数。板书课题:三角形数

  ⒉授新:

  ⑴认识三角形数的特征

  观察上图,排成的三角形最上一层都是1,往下每层比上层多1,第几个三角形数就有几层,那么上图的三角形数可以表示成:

  在上图板书:1,1+2,1+2+3,1+2+3+4

  ⑵用连加法求三角形数

  出示问题:写出首10个三角形数。

  ①1,②1+2=3,③1+2+3=6,④1+2+3+4=10,⑤1+2+3+4+5=15,

  ⑥1+2+3+4+5+6=21,⑦1+2+3+4+5+6+7=28,

  ⑧1+2+3+4+5+6+7+8=36,⑨1+2+3+4+5+6+7+8=45,

  ⑩1+2+3+4+5+6+7+8+9+10=55

  ⑶探究三角形数的公式求法

  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数排一排

  数出圆片的总数:

  1×2=2,2×3=6,3×4=12,4×5=20

  那么黑圆片有:

  1×2÷2=1,2×3÷2=3,3×4÷2=6,4×5÷2=10

  即第几个三角形数可以用几乘以几加一,再求一半来求得。

  用公式可表示成:第n个三角形数=n×(n+1)÷2⒊课堂练习

  出示例题:第12个三角形数是几?第12个三角形数=12×13÷2=78

  ①第15个三角形数=1+2+3+4+5+…15

  =15×16÷2=( )

  ②1+2+3+4+5+…+20=20×( )÷2=( )

  ③1+2+3+4+5+…+100=()×()÷2=()

  ⒋课外作业

  ①第18个三角形数=( )×( )÷2=( )

  ②1+2+3+4+5+…+200=( )

  ﹡③求11+12+13+…+50的和是多少?

  ﹡④求2+4+6+8+10+…100的和是多少?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0

  在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里,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定义的理解:例如三角形的定义中的“围成”,高的定义中“顶点”“对边”“垂线”,“线段”。首先我是让学生自学了课本的内容,然后出了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高的正确画法,然后再让学生说明在高的定义中关键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里,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摆纸条或木棍,初步感知所要学的知识,然后提问1:为什么4,5,9和3,6,10两组小棍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提问2:如果去掉“任意”两个字行吗?把结论的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得出去掉这两个字不行,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计算三次。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例如10+3>6,但这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提问3:我想“偷懒”,最少计算几次就可以判断出来,把对定理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最短的两条边的边长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提问4:除了加法以外,还有没有用其他的方法能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让我意外的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用最长的减最短的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就可以,在按角分类的课里,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学,然后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初步感知定义。然后设计了一个题:出示一张只画了一个锐角的图片,问:只给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最后得出结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接着问:如果是两个锐角呢?(也不能)如果是三个锐角呢?(一定行)如果是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你能判断吗?(能)最后提问: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这样学生就不断加深了对角的分类的理解,在按边分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质疑解难,说明自己的发现中,所表现出的让人惊叹不已。举几个例子:学生1说:我发现了等边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相等。学生2:我还发现了他们每个角都相等,都是60度。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发现,但说明同学们都在动脑思考。学生3:我发现了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学生4:我也发现了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相等的。然后我顺势引导出: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当然啦,还有同学发现了其他。

  反思:从整体上说,这几节课的课堂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连班上最不爱听讲的陈赵宜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最慢的张晨琳,在前十名就完成了作业,正确率还算可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通过这几节课我在想,究竟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1、几何课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而不是用耳朵去听,也就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2、对于概念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自学,初步的感知概念,然后教师在设计相对应的判断题,抓住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来理解定义。

  3、加强学生的质疑解难环节,这样也许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有的会超出你的想象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好的基础。

  4、总之一点,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让学生提出所有的疑难问题,真正的为学生营造一个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心的去学,用心的会探究,用心的去感悟。

  当然啦,每堂课下来,静静的反思,总还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我也正在努力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越想好像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更好。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1

  《三角形》一章第一节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昨晚学生进行了预习,这节课是在提问概念和做题中完成的。课本上三角形线段间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在基训上出现了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这样需要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

  后面我又补充了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今天因状态不佳课堂效果并不很好。今天又阅完了上章的测试题,十班的学生和九班学生有较大差距,下午杨冬和高丹又给我送来了英语的测试成绩,我看了大吃一惊,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竟然不及格,英语老师因家中有事,可能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但变化幅度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我把那十几位同学叫出教室外一一谈了谈,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今天比较累,如果批评学生可能话会说重了,静下心来,气生不得。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参与程度统计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每天上课举手发言情况做好纪录,不知效果如何,能否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拭目以待。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2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关系;

  4.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学习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悟新知

  1、三角形蓝和三角形红见面了,蓝炫耀的说:“我的面积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也比你大!”

  红不服气的说:“那可不好说噢,你自己量量看!”

  蓝用量角器量了量自己和红,就不再说话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方法一:度量法.

  方法二:剪拼法.

  3、你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1、议一议:如,3根木条相交得∠1、∠2.若a∥b,则∠1+∠2=.

  理由:.

  2、操作:把木条a绕点A转动,使它与木条b相交于点C.根据形,你能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的理由吗?

  3、说理:

  (补充说明:也可以转化为平角进行说明。)

  4、方法小结:在这里,为了说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5、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吗?

  (1)

  (2)

  6、思路总结:为了说明三个角的和为180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思想方法.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如,AC、BD相交于点O,∠A与∠B的和等于∠C与∠D的和吗?为什么?

  例2.如右,在△ABC中,∠A=3∠C,∠B=2∠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若将条件改为∠A:∠B:∠C=2:3:4,又如何解呢?

  四、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1、随堂练习

  2.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①、△ABC中,若∠A+∠B=∠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②、在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直角?最多能有几个钝角呢?为什么?

  ③、如△ABC中,CD平分∠ACB,∠A=70度,∠B=50度,求∠BDC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必做题:

  习题7.5第1、2、3、4题。

  2、选做题。

  如右:试求出中∠1+∠2+∠3的度数

  七、教学寄语,拓宽课堂

  老师寄语:

  If you wish to learn swimming,you have to gointo the water,and if you wish to become a problem solver,you have to solve problems.

  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

  如果你想成为解题能手,你必须解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

  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

  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

  (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

  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

  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

  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板书:锐、直、钝角、三角形)

  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异同?(同:至少都有2个锐角。异:另外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每类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跟它的名称有什么关系?引导发现(最大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2、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把三角形比作一个大家庭,按角分,这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小家庭?是哪几个?指名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集合图。

  3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三角形(要看最大角不能单凭一个锐角)

  (二)按边分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条边都不相等(板书:三边不等)有两条边相等(板书:两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板书:三边相等)

  试着起名字,教师点拨并适时板书:不等边、等腰、等边三角形。

  2、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有两边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板书:特殊)

  3、用集合图表示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的特点外,看看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想办法验证一下。(量角器或对折)

  3、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腰、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度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判断、在钉子板上为三角形、完成做一做蚂蚁进洞

  2、小组合作猜猜我是谁?只露一个角,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检测效果。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4

  本周周三我们四年级数学组进行了三同课活动,由我和另一位老师主讲。从结果来看,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还是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是一个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一节课,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我让学生自学。同时,我更是把主要的时间放在了学生自学以及动手操作上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真实的感知知识的奥秘。就这一点,我对自己毫不动摇,尽管有些老师和领导认为“教”还是主要的,什么探索课不是好上的,我感觉是不是因为他们怕呢?但我还是认为不能怕,要勇敢的用,我还是坚持学生“学”更重要。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要讲解和延伸的东西还是必要的,那么怎样安排这一节课,课堂的中心到底放到哪里?课堂的主体是老师牢牢把握,还是还给学生?这个问题,其实我心中是有明确答案的。我坚持自己的做法。

  有时候,人需要给自己打打气,如果自己在坚持做的事情,没有人或很少人认可,那周围的声音一般都是丧气的声音,就好像谁死了一样,那样的场景和气氛,你怎么会心情高兴?那好,怎么办?即便是死了人一样的气氛,那也得给自己唱首歌,《今儿个要高兴》吧。由于教师自己的水平有限,或者准备的不够充分,加上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高,在一些环节上,表现的不够完美。但是,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培养,而只是一味的说先学后教有哪哪哪的弊端,说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哪哪哪的问题,我感觉这样不像一个革命者,太没勇气,不像我自己。有了问题,好好改正,既然人家的好的东西,就要大胆的学来用啊,蔡林森校长花了那么长时间和事实来证实自己的先学后教的革命意义,那东西一定不坏,所以,我想不能说什么那是人家的山,人家的水,一定有人家的根儿,我们拿不来什么的。我想提醒一句,还没离开中国这个大的教育环境的,根儿也离的不远,大胆点吧!

  当然,同事们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非常有助于去提高先学后教课堂的教学质量,我都虚心接受,它有利于我的课堂走向的更加成熟。比如,需要稍微花一点时间关注学生的自学、谈论的成果,也给孩子打打气,更加的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总之,这次的三同课,在准备、讲解到评课,我都受益匪浅。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5

  蒙眼三角形

  项目简介:

  用眼罩将所有学员的眼睛蒙上,在蒙上前先观察一下四周的环境。然后,将双手举在胸前,像保险杆般保护自己与他人。目标是整个团队找到一条很长的绳子,并将它拉成正三角形,且顶点必须对着北方。完成时每个人都能握住绳子。

  项目目的:

  使学员互助合作形成共识,完成低难度活动。

  项目讨论:

  (1)回想一下发生过什么事?

  (2)各位是怎么找到绳子的?

  (3)各位是如何拉正三角形的?

  (4)想象和蒙上眼之前看到的差异大吗?其他人当时的想法如何?

  (5)各位觉得绳子像什么?

  (6)这个游戏和工作类似吗?

  (7)游戏最有价值之处是什么?

  (8)如果再玩一次你会怎么做?

  注意:场地应选择在户外草地上进行,以免跌倒受伤。

  变化:

  (1)可以排列不同队形。

  (2)绳子可以用尽(难),可以不用尽(易)。

  教具:粗棉绳一条、眼罩(依人数而定)。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6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图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2、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6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一、知识铺垫

  1.三角形按角分为(),按边分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标出三角形的底并画出它的高。

  3.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规定。

  4.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复习并检查

  5.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1)操作:仿照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动手拼一拼,看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2)展示:说一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

  两个钝角三角形:

  (3)观察:先做出拼成后的图形的底和高,看一看拼成后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4)推导:请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是:

  (5)小结: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2.探究活动二: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1)思考并讨论: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操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一个三角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

  (3)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推导的过程与方法。

  3.求三角形的面积要具备什么条件?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

  4.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说一说都是怎样做的,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S=ah÷2

  =100×33÷2

  =1650(cm2)

  5.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可能会回答:“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

  (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

  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例2S=ah÷2

  =100×33÷2

  =1650(cm2)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7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二几何5.4节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首先在新旧知识的转折处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根据变式分层的思想设计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组织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能运用判定定理1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彼此相似并且都和原三角形相似;

  3.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的证明方法。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于使用化归、全等变换、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 教学、学法

  本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首先从问题1入手,利用图形变换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类比归纳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然后通过一组变式题,保证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导出新知识

  4.1.1 问题讨论 显示问题1和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如图1,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利用电脑课件改变DE的位置,保持∠1=∠B,得到问题2。

  问题2:如图2,已知∠1=∠B,试判断△ADE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4.1.2 小组交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与同伴交流中获益的快乐。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小结如下:

  (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B,DE∥BC )将问题1化归到上节所学的定理;

  (2)通过全等变换,将问题2化归到问题1;

  电脑三维动画显示:将△ADE绕着∠A的平分线旋转180°(即将△ADE翻一面)可得到△AD′E′,(如图3所示)即△AD′E′≌△ADE,于是有∠ADE=∠AD′E′,又因为∠ADE=∠B,所以∠AD′E′=∠B,由(1)得△ADE~△ABC。

  (3)学生代表口述交流问题2证明的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4)这里由特殊到一般来探索数学规律, 是数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4、导出定理:我们知道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你能否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用符合某种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口述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教师板书。

  (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和进行创新性学习。

  1.显示习题1、习题2,供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习题1如图4,已知在△ABC中,AB=AC,∠A=36°,BD 平分∠ABC交AC于点D,请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习题2如图5,在Rt△ABC中,∠ABC=90°,BD⊥AC于点D, 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教师归纳小结:

  (1)习题1利用简单计算,直接运用判定定理1便可找出△ABC~△BDC;

  (2)习题2与习题1的解题方法一样,但要求全面观察图形, 图中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即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电脑显示习题3,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习题3如图6,在△ABC中,点D为AC边上的一点,连结BD, 问∠ADB满足什么条件时,△ADB~△ABC。

  4.电脑显示将图6中的△ADB绕点A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习题4。

  习题4 如图7,已知∠D′=∠B,∠1=∠2,求证:△AD′B′~△ABC。

  5.让学生在习题4的基础上改编一道变式题,课后交流。

  这个问题的参与性较强,每个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编拟题目(如改变条件:将∠D′=∠B改成∠B′=∠C,结论不变;也可以将图形不变;也可以将图形变为如图8所示),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师生共同作本节果小结。

  作者介绍:郑碧星,福建德化第一中学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8

  几何知识对健听学生来说学得都是比较困难、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听障孩子。几何有很多概念用手语也是不容易与学生讲得很透彻的,而且,几何它又枯燥无味,所以,要学好,不容易。但我还是从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出发,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

  以《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为例,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从中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我首先拿出两张一模一样的钞票,提问学生思考两张钞票是否一样,为什么一样?(学生还真的很感兴趣)再拿出两本学生数学课本,提问学生思考两本数学课本是否一样,又为什么一样?再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用纸片自制的三角形图形,提问学生思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样,又为什么一样?让学生自主发言,有说这的,有说那的,老师启发学生从形状和大小上去思考,是否一样。多数学生可以回答。老师再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三角形、四边形等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老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或随意去寻找两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老师点拨帮助学生归纳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接着,老师随即在黑板上分别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它所构成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再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强调对应),并以找朋友的形式进行练习,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以求得学生对对应元素的理解。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再提示学生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来表示全等三角形的练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再出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是正确的。

  再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最后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磁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课前谈话引入:

  板书:认识三角形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出三角形吗?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探究

  1.学生动手操作、老师黑板摆三角形。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吗?

  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三角形,老师在黑板上也创作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点吗?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你能找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3条边分别在哪里?跟同桌说一说。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出示未首尾相连的图,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了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并板书)

  2.

  试一试:

  刚才同学们都很厉害,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吗?先让学生说一说任选三个点是什么意思,再按要求画一画。尽可能多画几个。

  思考: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学们非常了不起)

  (1)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和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3)测量人字梁的高。学生在书上独立测量人字梁的高,交流测量方法及高是多少。

  (4)画三角形的高

  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变化动画,让学生说一说高是如何变化的)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课件出示概念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5.

  学生做作业纸,不同的边做为底作高,得出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三条底对应三条高)

  (三)巩固

  1.

  填空

  2.

  判断

  3.

  书本量高

  4.

  书本作高

  (四)总结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好,同学们请看,老师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变化一下,还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3条边

  (底)

  3个顶点

  3个角

  高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20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准备】

  PPT课件、三角尺、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准备】

  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出示口算题)

  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

  请画出你猜到的图形。谁来公布谜底?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画出的三角形一样吗?

  谁来说说,你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汇报)

  (1)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2)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直角吗?)

  (3)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钝角吗?)

  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三角形的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什么是内角?有没有同学知道?

  内:里面,三角形里面的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请指出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并分别标上∠1、∠2、∠3.

  (2)谁还有疑问?什么是内角和?谁来解释?(三个内角度数的和)。

  (3)大胆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设计意图】

  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我们一起来探究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1、确定研究范围

  先请大家想一想,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用的三角形?

  只研究你画出的那一个三角形,行吗?

  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太麻烦了)

  怎么办?请你想个办法吧。

  分类研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贴图)

  2、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思考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小组合作:从你的学具袋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汇报:

  (1)量一量: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

  直接测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但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呢?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2)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能想到这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真不简单。三个角拼在一起,看起来像个平角,究竟是不是平角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3)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这种方法真了不起,能借助平角的度数来推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总结:同学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但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我们能不能借助学过的图形,更科学更准确的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3、演绎推理的方法。

  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你能借助正方形创造出三角形吗?(对角折)

  把正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60°÷2=180°

  再来看看长方形:沿对角线折一折,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360°÷2=180°

  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

  举例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验证,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能把锐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吗?

  把锐角三角形沿高对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360°了,对吗?(360-180=180°)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所有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锐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会验证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180×2-90-90=180°

  通过验证,你又发现了什么?(钝角三角形内角和180°)

  4、总结

  通过分类验证,我们发现:直角180,锐角180,钝角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

  5、想一想,下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大)

  你有什么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形状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三、自主练习

  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想求一个角的度数,至少得知道几个角的度数呢?(2个)那我们就试一试,挑战第一关。(两道题)

  2、算得真快!如果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二关。(三道题)

  3、说得真清楚,如果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你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三关。(一道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都能正确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4、学无止境,课下,请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一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

  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梯度训练,拓展思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真了不起,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通过猜测,一步一步验证,得到这个规律的过程。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信息窗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有"扶"有"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利用课件演示,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层级练习,步步加深,梯度训练。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具运用习惯,特别是小组学生在合作操作时,应有效指导,对学生及时评价,激励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

  3、在做练习时,为了赶时间,题出现的频率较快,留给学生计算思考的时间不足,可能只照顾到好学生的进程,没有关注全体学生,今后应注意这一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谈何容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勤学、多练,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让自己的人生舞台绽放光彩。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21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建立;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学难点:

  三家形面积公式的概括;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法设计:

  教学媒体的准备:

  学具类:三个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一个不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具类:课件,与学具相应的教具。媒体: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孕新,提出问题

  ⒈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了?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图形及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p25主题图

  教师引导审题:什么形状,给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口述。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下面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⒊教师提问: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提出学习的内容,教师明确的只出击将采用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做到思维定向。)

  二、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⒈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学生思考口述,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⑴数方格的办法,(打开教材p25,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⒉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右图),

  引导学生与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

  思考:“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口述自己的或小组的意见。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思考、交流转化的预想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⒈教师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一下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含义

  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⒊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拼: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完全相同——形状,面积都相等(板书)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②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原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积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揭示实质: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⑵剪: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口述,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公式,实践应用

  ⒈归纳公式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25,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把结论填在教材上

  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交流,填写,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⒉剖析公式:教师提问: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⒊回归问题: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答:它的面积6cm2。

  ⒋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作业设计:

  ⒈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倒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⒉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略)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篇22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是解决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分化与概念的运用,在概念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智能。以下五句话,是本单元有效教学的很好做法。

  一、在操作探究中形成概念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什么叫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任意三角形,讨论交流得出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线段。然后再讨论交流以下二个问题

  (1)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通过预习,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探究三角形的高

  作高,已经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这个不是问题。但是重点要放在作钝角三角形的高(这是作高的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关系。

  作完高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3.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一做中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前,让学生做一做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课堂上,教学生对角拉一拉自己所作两个框架,从而在探究中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4.课前,让学生剪一剪P82安排的三组纸条,在课堂上摆一摆,在摆一摆的过程中探究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5.让学生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教师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与分类的探究,能够将三角形分为三类,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形成按角分类的三类三角形。

  (有的老师让学生先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角,然后再分类。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四上已学过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凭眼睛基本上可以判断锐角、直角、钝角了。对于90度左右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让学生借助三角板的直角区分即可)。

  按角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探究出它们的概念。

  (2)按边分类

  也可以采用,教师在课前用A4纸编印好不同大小,不同位置(变式图形)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即可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然后再来探究为什么这样分类?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类。

  按边分类得出三类三角形后,再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6.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课前探究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课前探究,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加一加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课堂上进行汇报。

  (2)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探究汇报后,可以安排学生折一折、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样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在对比练习中分化概念

  这个单元,概念多且概念相近,容易混淆。需要进行对比练习,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分化。对比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关键的字眼,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对比去分化概念。

  例如:

  (1)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概念

  概念是否形成,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问题能够解决,说明概念不但掌握,而且还能运用,这就达到教学目的。

  1.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 将一个直角梯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3.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加上一条线段,分成二个钝角三角形(或二个锐角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1=40度,∠2=30度,求∠3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内角是70度,另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6.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40度,其中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7.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50度,问顶角是多少度?

  8.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

  四、在知识联系中融会贯通

  新知的学习,不能单一地进行,必须与旧知的巩固联系起来,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联系。

  1. 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可以与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联系起来,与梯形的高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量一量这些图形周围各线段的长度,再求一求这引起图形的周长。

  2.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与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相联系。

  3. 在探究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

  4.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第三个角时,可以用两种方法,与简便计算结合起来。

  五、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智能

  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智能,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1.一个三角形的二条边分别是5厘米、7厘米,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2.画一个顶角是90度的等腰三角形,腰长是4厘米,量一量它的底边长度,并求出它的周长,再求它底角是多少度?

  3.画一个顶角是120度的等腰三角形,腰长是3厘米,量一量它的底边长度,求一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再求一求它的底角是多少?

  4.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一求五边形的内角和。

  5.结合图形的组拼与密铺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

  用4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图案。拼成的新长方形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可以是多少?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通用22篇)】相关文章: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11-15

圆的面积说课稿11-06

人教版《三角形》说课稿09-18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说课稿模板07-20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11-08

《三角形的外角和》说课稿12-27

《三角形的特性》优秀说课稿模板07-20

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说课稿模板07-18

《秋天》说课稿(通用5篇)09-30

《桥》说课稿(通用6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