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3-20 13:25: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语文说课稿1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

  1)通讯的相关知识;

  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语文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 可汗 燕山 鞍鞯 鸣溅溅 扑朔迷离 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_____中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项链》说课稿10-01

关于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07-18

生活语文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07-18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

语文《水》说课稿(通用5篇)08-17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10-29

《语文园地六》优秀说课稿范文07-24

初中语文《闺塾》说课稿范文11-25

语文说课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