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二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20 13:10: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二地理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上册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地理说课稿(通用5篇)

  初二地理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首先我谈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通过图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农村出生,对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目前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也略知一二,这有助于开展教学。但是若纵观全局,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就不容乐观。知识面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放眼中国,放眼世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搜集、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等方法,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

  1、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也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需要大量资料来说明,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辩论、谈话、讨论、材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展开辩论、研习材料、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展开辩论,激智启疑

  研习材料,合作探究

  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我教授的这节课。

  1、我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处理教材活动题?

  一、如何引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的特点,我以辩论的形式引入新课。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提出辩题:“土地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持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一组是反方,持土地资源不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即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用词恰当,语言简练,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正方学生主要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方面大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永续利用。反方学生则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土地遭到了人为破坏方面谈土地资源被污染、破坏后,就不能实现永续利用。

  学生辩论结束,我简单进行点评,并成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识。此时出示课题: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做一个热身。

  二、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一部分完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环节研习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运用了层层深入,个个击破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经过前面的学习后,教师激情承转: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农耕历史,数千年来创造着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让占世界22%的人口丰衣足食的奇迹。那我们能否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完好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5000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片热土屡遭破坏、伤痕累累。由此顺势提出问题: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然后出示图片与文字资料,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而且还要适时点评。学生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用农药、乱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员违规批地、卖地、耕地闲置、墓穴占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切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从图片中领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回答,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只是说出了现象,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严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现实,只选取教材中列举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三个主题,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任选其中一个主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并简单谈谈感想,组内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听上的震憾。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讨论,大胆思考,积极献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讨论的结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们讨论的是彼此不重复的内容,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向彼此讲述观点的过程,是互补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胜于教师的单调讲解。有关学生的回答在我的说课稿中有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在赘述。

  (如A组学生说,我们组通过讨论,整理后获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平原、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内蒙古河口镇到山西龙门之间的晋陕谷地,长江流域,东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感想是:我们很震憾,原来对土地资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现在读着这些事实,让我们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尽快有效治理,生态继续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我们人类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B组学生回答说:我们组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荒漠化速度,人们乱砍滥伐,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宁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一系列严峻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处热土。

  C组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但是农村违规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有些官员强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厂房或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大建别墅和公园。有的耕地被强征后一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墓穴占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等等。我们的感想是: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乱占耕地,就是要断子孙后路。希望国家加大处罚违规批地、占地的责任人。让大家明白,乱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须严惩,并退还所占耕地。)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们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结合老师给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充分表扬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语言,说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也受益匪浅,以此鼓励、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不争事实中,明白人类面临的土地危机和保护耕地的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后,老师导言过渡:既然现实如此触目惊心,解决它就刻不容缓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年仅30岁的农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这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国家这几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国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第72页教材内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土地国策,还制定了土地日,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点也不手软,树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观念。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国策的内容之一?学生简短讨论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用地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是任何行业不可动摇的,任何对农业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坏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负责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必须反省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错误,制定保护土地的良策。由此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学生就能答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良土壤、合理种植,科学管理,开源节流等等。还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开展宣传活动等。要提到作为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接着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国各行业在开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绩,首先由学生举例。然后,老师也说说。(比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比由20世纪90年代末年平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现在年平均缩减1283平方千米。

  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年代,曾一度成为黄沙漫天的贫困地区。20世纪90年代,乌盟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致力于重建生态、再现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万亩耕地,他们已自费退耕12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万亩,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像是一夜间那片失落已久的美丽草原又回来了。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为的力度。)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积极的一面。看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美好前景,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身体力行,为保护土地资源贡献力量的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

  教材中的活动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以也应慎重对待。

  活动1,我出示这三幅漫画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领会漫画深刻含义,最好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应该说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关键是想让他们享受过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他们真正体味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接受教育。还可以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也试着创作类似的漫画。

  活动2,选择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两个主题,谈谈看法,并展开讨论。可以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读材料谈感想,放在一起进行,它们都属于发散性问题。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对本节知识进行很好的总结反思。活动3的第二部分创办“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栏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即可,待交流结束时作一个小结,提出希望: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土地是人类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土地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命都将无处安身。为了能够长久地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热土,修复这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地球。

  四、教学效果分析。

  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教师充实,学生充实。教师设计引导掌握着课堂的节奏,一刻不马虎,学生则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探究,体验收获。不仅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

  初二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习: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略

  初二地理说课稿3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初二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初二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全班同学(52人)分成六个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2、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到0°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估计数值)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到20°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差值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估计数值)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

  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初二地理说课稿(通用5篇)】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说课稿01-17

初二语文《长城谣》说课稿04-12

初二语文说课稿《大雁归来》03-30

初二上册语文 《说“屏”》说课稿12-24

初二上册《桥之美》说课稿12-07

高一地理必修一说课稿08-11

初二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12-10

初二上册《中国石拱桥》说课稿12-02

《秋天》说课稿(通用5篇)09-30

《桥》说课稿(通用6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