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范文(通用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腰三角形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把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创设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把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建立定为本课的难点,通过折纸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并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
2、三维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探究-猜想-归纳-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我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采用“问题情境—探索交流—猜想验证——建立模型”的模式安排教学,并在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节课我分以下六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展示房屋人字架、艾佛尔铁塔、龙塔、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图片,问:你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吗?图片中存在哪些几何图形? (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四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通过实例的电脑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
(二) 观察实物,形成概念。
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自带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等腰三角形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达方式。
(让学生归纳定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给出数学语言的表达,是为了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割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第十四章《三角形》之后的探究课,我根据本校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认知能力良好但是思维品质缺乏、尖子生凤毛麟角等实际情况下,降低要求设计的一节课,三角形是平面几何最简单的直线型封闭图形,三角形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学习其他图形性质的基础;这个学习阶段,处在是演绎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期,本章对三角形的研究呈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等腰三角形对于学生学习和研究轴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从研究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三角形知识,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加强探索实践精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老的数学文明,激发探索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进而会探究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计算可以被分割的等腰三角形的度数.
2.体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初步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思路.
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
二、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定理),都是前阶段学生经常使用的熟悉知识,计算分割好的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难,因此本节课将用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图形探究分割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也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和各环节分析
(一) 展示教材第110页例题3,以回顾作为引入:
例3:如图 点D在⊿ABC的边AC上,已知∠A=100°,∠ABC=60°∠ABD=40°。试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提问:本题的⊿ABC是一个一般三角形,BD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若将题目改为“已知⊿ABC中∠A=100°,∠ABC=60°”你能画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提示:
(1)能否过两个顶点画直线(否定)
(2)不过任何顶点画直线?(过两边则一为三角形另一个为四边形,否定)
(3)能否经过最小角的顶点画直线?(否定)
结论一: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2、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不是,则要满足什么条件?
(二) 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如图,△ADC 是等腰三角形,延长AD到B,如果假定△BCD也是等腰三角形,则有以下三种情况,即:
(1)BD=DC ;
(2)CD=BC ;
(3)BD=BC.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如果BD=DC,则有∠B=∠BCD .
又因为AD=DC ,所以∠A=∠ACD .
所以∠A+∠B+∠ACB =180°
所以 2∠ACB =180°,∠ACB =90°.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果CD=BC,设∠A =α,如图因为 AD=DC,所以∠ACD =α,∠BDC=∠A+∠ACD=2α,而因为CD=BC,所以∠B =∠BDC = 2α,所以 ∠B =2∠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2倍.
(3)如果BD=BC,设∠A =α,如图 同上推得∠BDC=2α.
因为 BD=BC,所以∠BCD =∠BDC=2α,
所以∠ACB=∠ACD+∠DCB=α+2α=3α,即∠AC B= 3∠A.
所以 这个三角形必定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3倍.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三.尝试实践
给定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这个原等腰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角是几度?把所有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尽可能的列举出来。
分析:分类(1)顶角比底角大时,经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原则)
1. BD=AD=DC时又AB=AC。
∴∠BAC = 90°
∠ABC =∠ACB=45°
2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BD=AD ,DC=AC, 且AB=AC。
∴∠BAC = 108°
∠ABC=∠ACB=36°
(2)当底角比顶角大时,经过底角顶点画直线
3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BC=BE且BE=AE,AB=AC。
∴∠BAC = 36°∠ABC=∠ACB=72°
4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3倍),BC=CE且BE=AE,AB=AC。
∴∠BAC =
∠ABC=∠ACB=
四、 小结:
1.进一步探究把一个一般的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思路.满足其中三个条件之一的三角形才可以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利用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条件解决特殊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
试一试
1、已知⊿ABC中∠A=120°,∠ABC=40°试用一条直线将此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2、 将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画出分割线,标上必要的符号)
引入课题,是许多同仁热衷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与其生搬硬套不如开门见山,利用学生已有的记忆,运用曾经出现过的例题3,以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兴致盎然,本题的计算也基本上复习了本课需要的几个重要定理的同时也通过此题的结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分割三角形的形象,变式引出后面的内容。
此处主要解决怎么画的问题,也为后面解决求等腰三角形各个内角度数时解决怎么画的打下伏笔。
本题以老师引导到为主。由共同探讨,一可以减少时间,二可以降低难度,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探讨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并掌握。
自然转折,符合常理。由问题2将本节课盲目尝试分割等腰三角形转化为有选择的判断怎样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在有目的的进行分割,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教学。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找到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三角形形状是直角三角形,有时间的话,这个结论可以放课后讨论验证它的正确性。
有了第一种探究,第二第三种探究结论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互动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学生因为有了经验,自然就有了兴趣,更为后面等腰三角形分割,积累了第二个必不可少的经验。
最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判断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由一般到特殊,体现思路的一般规律,也顺利的引出后面的实践内容。
小组合作,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能相对薄弱的同学,共同完成,共同进步。
一般三角形画线,得到的是角和角之间的关系,加上新的条件,就可以具体计算角的度数,因此此处的难点就比较顺当的解决了。分割等腰三角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综合使用并验证之前得到的两个结论,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此处发现了教学参考上一个错误:BE=EC是不对的。
及时小结,使学生及时反思,互相提醒,让更多的学生最大程度记住本课的知识要点。
这两个作业,分别有两种、四种分割结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板书
课题:怎样的三角形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
结论一:分割原则: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画直线,保留最小角
结论二:一个任意三角形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
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 一个角是90°,
②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
③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七、反思补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安排教学内容,作为老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挖掘教材,加入了本课一般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被分割成等腰三角形的一般规律,以找出一些课本之外的共性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及时的肯定学生的点点创新和智慧的火花,例如“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确定之后,另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相等有三种情况,只要有学生提出,就大力赞赏以此作为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数学课堂的神奇。
本人愚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先课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探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方法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常用方法。同时“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是又是接下来学习等边三角形知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知识,更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能运用它们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观察、同组间学生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期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其运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教法与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教学法,利用分组活动,组间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的探究的层层深入。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结合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采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培养观察力,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③设问: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索、得出猜想: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用剪刀在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思考的结论最多。
(设计意图: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填写导学案。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集思广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得出猜想: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即组间交流补充,引导归纳提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结论(2)∠B=∠C你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语言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怎样论证这个一命题的正确性呢?
①为证∠B=∠C,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以∠B、∠C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②探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说明:以上过程分小组讨论,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作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利用展台展示各小组不同的证明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结论(3)(4)(5)你也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结合性质一的证明鼓励学生证明总结的命题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线合一”的几何表达: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各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小组竞争的方式,参照性质1的探索完成本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通过本性质的探索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实例剖析、巩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2、例2: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B=30
(1)求∠ADC的度数
(2)求∠BAD的度数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解:(1)∵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义)
(2)∵∠BAD+∠B+∠ADB=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180°-30°-90°=60°
(设计意图:设计例题1巩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例题2主要是体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这两个例题作为课本上的例题是基础新知的巩固,要求能正确的写出解题过程。)
(五)课堂练习、总结所得:
1、先完成课后81页练习1、2、3、4题
(设计意图:作为课本上的练习题的完成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
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7°以后,并没有测量∠C,就说∠C的度数也是37°。
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
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从数学回到实际生活,自然地渗透数学作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巩固所学知识。A(六)作业布置、深化提高:
1、课本P84:习题13.31、2、3;(必做题)
2、(思维发散)选做题
已知:如图△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证:∠ACE=∠BC
六、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探究活动是继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之后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内容。学习等腰三角形,离不开线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将加深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地认识,是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同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学生起点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从知识储备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如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从技能水平上看:他们已经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经历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动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通过探索条件的实践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乐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作等腰三角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
四、教与学的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
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节课中我始终贯彻“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教育理念,采用“探,疑、研,悟”等环节主体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感情。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一、学生阅读第120页的《阅读理解》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初步认识图形分割的意义,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方法。也为后面的如何分割做了复习。
情景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生活中有关的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图片最后出现等腰三角形花坛。
教师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问:谁来帮老师分割这个三角形花坛,使它变成两个三角形以便可以种上不同的花?
这样设计:一是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进一步体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学生上台演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两种分割方法:一种是分割线经过顶角顶点;一种是分割线经过底角顶点。
这样设计:为后面的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
2、小组活动,探求新知
第一部分:教师追问:已知花坛的三个角分别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老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改成20°、20°、140°,你还能分吗?
合作:小组合作设计两个三角形,使这两个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展示图片,讲解分割思路。(教师反问:为何不从顶角的顶点分割?)
归纳小结:当顶角小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反之,顶角大于底角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
质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这样设计:从特殊的三角形出发,加上学生对这个三角形比较熟悉,学生比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从而产生质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关系?
学生动手画顶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等腰三角。
这样设计:让学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样性,为分类讨论思想打下铺垫
设底角为X度,小组合作作图,并求出顶角的度数(X的代数式表示):第一、二组研究分割线经过顶角的顶点的情况,后两组研究分割线经过底角的顶点的情况。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通过作图求解,学生可以求出:顶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对于倍,教师适当引导。
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等腰三角形每个内角是几度?学生根据内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3、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知识: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适当评价,给予鼓励。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分层作业:必做题:把一个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
选做题:把角度分别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
这样设计:一是想以动手操作开始,再以动手操作结束,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二是让学习从课上走到课下,让一种学法得以构建,让一种思想得以延续。
六、教学反思:
我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无论环节设计,还是作业的安排,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的数学体验。通过操作、观察、质疑、验证、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动。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获得体验。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学习之法、终身学习之愿、快乐学习之情。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两个性质。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它的性质定理不仅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而且也是后继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梯形的预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和计算。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二)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本节课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二)学法: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我们学过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二)实验探索,大胆猜想
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合部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
1、性质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C()
2、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1)∵AB=AC∠1=∠2()∴BD=DCAD⊥BC()
(2)∵AB=ACBD=DC() ∴∠1=∠2AD⊥BC()
(3)∵AB=ACAD⊥BC于D()∴BD=DC∠1=∠2()
(四)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指导学生表述证明过程。
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4)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解题大有裨益。
2、作业布置:
(1)必做题:书本课后作业
(2)选做题:搜集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实例,并思考这些实例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四、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五、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回顾与思考电脑展示人字型屋顶的图像,提问:
1、屋顶设计成了何种几何图形?
2、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两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3、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3,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
除了这些特殊点,等腰三角形还有其它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做好探索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二、观察与表达
1、观察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叠合情况,请学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得出定理学生回答发现后,教师给予指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得出两个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体验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变灌注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仅仅是同化,而是顺应。
三、了解与探究
3、探索定理一、(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
A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等于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顶角为40度,则它的顶角为几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为40度,则它的底角为几度?
B组:
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4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
3、一个内角为60度,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几度?(A组口答,B组独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都相等,且各个角都等于60°。
二、根据性质填空:
(1)∵AB=AC,AD⊥BC,
∴ , 。
(2)∵AB=AC,BD=CD,
∴ , 。
(3)∵AB=AC,∠1=∠2,
∴ , 。
为了对定理进行进一步探索,设计了以下练习:练习一的整体设计遵循低起点、小分阶、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则,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的规律,但教师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属性的思维能力。从认知结构看,利用三线合一性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较少,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一种“顺应”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设计了下面一组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活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性质应用应以等腰三角形为前提,为例2的教学作了辅垫,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四、应用与提高应用举例:如图,某房屋的顶角
∠BAC=12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的∠B, ∠C, ∠CAD的度数。
例1: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A E D B C
由于这是个用文字语言叙述的的几何命题,师生共同商讨,将解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标出字母
②通过分析题设结论,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与求证。
③探索证法在寻求证法时启发学生从“已知”、“求证”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从已知出发:
a:由AB=AC联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联想到什么
c:由a、b联想到什么
d:由a、b、c联想到什么
e:由d联想到什么
从求证出发: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这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证明?本课从居民建筑人字梁结构中抽象出几何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在这里,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了人字梁结构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来确定学习任务与步骤,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这里要求学生从两方面都能够思考问题。但这对于刚接触论证几何不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本题是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条角平分线相等,而这对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别用到了公共边和公共角这两对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四、应用与提高例2:已知:如图,△ AO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AO的延长线交BC与D.
求证:BD=CD,AD⊥BC
思考:
(1)本题的结论有何特殊之处?——证明两个结论
(2)你准备如何得出这两个结论?——分别认证或同时证明
(3)哪一种简捷?利用什么性质?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寻找解题思路,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变式拓展:
(1)如图,在例2中若点O是△ABC外一点,AO连线交BC于D,如何求证?
(2)若点O在BC上呢?
经过例1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础,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题思路,从而学到新的研究数学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有意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过程,并使他们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图形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实质,最后将点O移到BC上,使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想一想:记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边中点为,再从顶点悬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悬线通过点M就能确定房梁是水平的,为什么?通过想一想进一步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心得与体会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确了,我的收获与感受有,我还有疑惑之处是。请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作业
(1)作业本上相应的作业。
(2)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3)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5)体现层次性与开放性
六、说评价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会阐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4、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5、教具准备: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合作与共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两种教法:
1、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2、情景教学法: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设计出可视的图形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意图。
三、说学法分析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展示出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讨论交流——探索分析、科学引导——得出结论、反馈教学——加深理解、拓展延伸——综合运用六大教学版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结合课本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并出示大屏,展示这一实际问题,再结合形象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的遇险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产生悬念,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我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
3、讨论交流——探索分析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画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观察,通过他们实际动手折叠与测量,学生不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发现两边的关系,看它的两条边有什么关系?再引导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和分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说一说你的想法?
4、科学引导——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实际,引用了远教资源中的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知这一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方法一:过点A作AD平分∠A得到∠1=∠2 ,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方法二:过点A作AD⊥BC得到∠ADC=∠ADB,从而推出△ABD≌ △ACD,证明AB=AC。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推证,我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一规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给出提示,达成共识后得到结论。
5、反馈教学——加深理解
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之后,我再给出课前提出的'救生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馈于教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时,学生就不难发现两行船将同时到达O点,同时我用了一道典型例题,本题也是课本中的例2,旨在考查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6、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这一题型的设计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7、课堂小结
在小结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二是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归纳来展开教学。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5。5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学生认识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
(3)通过例题的教学,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4)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但“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已经历画图方法感知“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所以等要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出来,但对“三线合一”中的“三线”指代学生可能出现混淆情况,且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不够重视,但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今后用得较广泛的性质之一。由于本班中学生各科的基础都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善于探索与实践,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要多加激励和鼓励。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模仿力强,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往往要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想对比较好。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启发下,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操作实验、直观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的研讨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
学具准备:三角板、透明纸片、剪刀、铅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得有一种轻松感。
3、让学生做练习,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画底边BC上的中线和高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
(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同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
发现:
(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B=∠C。
(3)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想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4、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结论(3)(4)(5)吗?
教师提示:可联系开始所复习的练习(画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接着用多媒体演示“三线合一”动画。
投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5、对比练习(补充):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中线和高,看看他们是否重合(即是否有“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6、大家谈谈,由同学们互相讨论了解概念并探索其性质。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初步应用,巩固拓展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投影显示,P83例1)
生:交流、讨论、口述。
师:板书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写)
解:因为AB=AC。
所以∠C=∠B=80°
又∠A+∠B+∠C=180°
所以∠A=180—80—80 = 20°
引申练习(补充):已知在△ABC中AB=AC,∠A=30。求∠B和∠C的度数。(投影显示)
生:交流、讨论、并写在纸上。
师:巡视,选两位学生板演并讲评。
小结(老师问、学生答):
在等腰三角形中,
(1)已知一个角,就能求另外两个角。
(2)顶角+2×底角=180°
(3)0°<顶角〈 180°,0°〈底角〈 90o。
师问: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能求另外两个角吗?为什么等腰三角形可以?
生答:因为隐含一个条件: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例2。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如图),从顶点系一重物的绳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吗?(投影显示例2和图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纠正,并投影显示解答。
解: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点,根据“三线合一”可以知道这条绳子也垂直于房梁,故房梁是水平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让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进一步得到巩固,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反馈练习
课本P65练习。1、2、3
补充:如图,在△ABC和△ABD中。因为,AB=AC,所以,∠C=∠D。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五)归纳小结
由师: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收获吗?
学生相互归纳和补充(幻灯片显示):
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或一条边)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判断是顶角还是底角(是腰还是底边)。
3、注意:等边对等角是指在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9
一、说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9.3章等腰三角形,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对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学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和三线合一的特征,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特征,对学生进行数学美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特征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制若干个不同等腰三角形和一般性三角形纸片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相对比较好,再加上七年级学生思维的感官性,所以本课由学生通过翻折等腰三角形纸片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征,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我通过实验观察,采用教具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这两个特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翻折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如顶角是锐角、钝角或直角的等腰三角形,以及一般三角形的模版,从而让学生逐步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探索出相关的特征。针对“三线合一”这一特征,学生不容易引起重视,而它又是本课的难点和今后的广泛应用,故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例题进行教学,重在引起学生对这一特征的巩固和掌握.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三、说学生学法: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刚刚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三角形内容,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观性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翻折等腰三角形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征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应用有难度,学生不易灵活应用,容易造成应用中的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灵活结合学生练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
⑶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以及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灵活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在心理上,老师抓住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研究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不仅在几何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帮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2)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
教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实验探究,发现性质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叠、测量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推理证明,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通过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例题讲解,巩固应用
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证明方法。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推理证明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证明过程中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殊性质在几何证明和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但对于几何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和证明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分类,引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实验探究,发现性质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叠、测量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推理证明,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通过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例题讲解,巩固应用
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证明方法。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两个底角相等
(2)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性质的证明
例题讲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研究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不仅在几何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证明。
二、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直观地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分类,引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实验探究,发现性质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折叠、测量等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推理证明,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通过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让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然后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两个底角相等
(2)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线合一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例题讲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不仅在几何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主要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证明,为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几何图形的魅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学法
(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和动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折纸等实验活动,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猜想证明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提出猜想,然后进行逻辑推理证明。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让学生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模型,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进行折纸活动,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出示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和计算问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证明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
布置一些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
一、概念
二、性质
两底角相等
三线合一
三、证明
四、应用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部分学生在证明过程中还存在困难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01-05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03-11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优秀05-08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11-15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3-28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3-02
比的说课稿05-26
精品说课稿精品说课稿范文03-28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课件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