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09:39: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说课稿七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文章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分解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设问来推进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否则教学效果不明显。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夜的工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总理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让学生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引导领悟课文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周总理生平知之甚少,通过电视、电影或书籍有一些感性认识也比较初浅。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理解本课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本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把心放进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字里行间里饱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为此,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选编的意图,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选用生活小事,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化阅读感受。

  四、说教法学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感导读法,辅以听、思、说、写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听中揣摩,在说和写中发展思维,深化阅读感受,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信息交流,丰富对总理的感知,积淀情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交流对周总理的认识,丰富对周总理的感知。使学生认识到周总理,一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伟大,他的伟大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而为学习课文铺垫情感基调。

  (二)质疑导向,初读感知。

  阅读教学应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本课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方面展开。教学时,我首先质疑: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或大声诵读。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所谈适时点拨,从整体感知的层面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精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再细细品读文章,勾画出描写周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反复诵读,细细体会,在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作批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最后全班交流。老师只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合作的愉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设情景,发展思维。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地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理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课件,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里话,这时学生已深深地被总理伟大的人格所感动,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五)读中悟情,深化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最后两自然段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用心聆听中去揣摩作者自豪、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怀着同样的心情读一读,在读中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然后抓住重点词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朗读,作者自豪、激动的心情,对总理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感情,已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拓展延伸。

  课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为了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受到周总理的伟大人格的熏陶。我让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向学生推荐有关周总理生平的文章、影片,然后以《我心中的周总理》为题写一篇评论。这样不仅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课外阅读积累,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写景散文,描写了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本文的设计理念:自主识字,朗读感悟,语言实践。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春雨沙沙》一课通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知识目标:

  认识“提土旁“,正确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情感目标:

  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教法

  创境法

  诵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欣赏春图,感受春意。

  2,指导朗读第一,二节。

  3,揭示课题。

  (二)读文学字,感知春天。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课文图片,交流听后收获。

  3,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反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走进春天。

  1,自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子读读。

  2,指导朗读,体会春天的迷人景象。

  3,赞美春天,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小组自由合作读第三节

  (四)拓展训练,描绘春天

  1,说春天:春天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象,向同学介绍一下。

  2,赏诗歌:《春天》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燕子报春

  2,指导写字:织,坡,播,植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

  1,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词语,成语,歌曲或诗句等。

  2,走到校园,公园,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画一幅画,写一二句话等。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沙沙的春雨,像千万条丝线飘下……

语文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呈现的是长春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板块的第一课《古朗月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节选自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古题诗,诗中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因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瑶台镜”。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孩童时期对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语言质朴,富有童趣。本文处在教材第五板块,主题是有趣的夜空,承担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任务,本篇文章是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落实本学段、本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把古诗作为识字、写字的载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转向大屏幕)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重点认识“古”字的偏旁“十”及指导“行”“飞”的书写,能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及同桌间合作、交流,记住字音、字形。引导学生采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识字音,用“数笔画”“加一笔”等方法记字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想象力,体会夜空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课堂,识字最为重要。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合体字和新部首,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就落在部首“十”、合体字“行”的认识及书写上。

  四、教学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落实重难点,我设计了 (转向大屏幕) 四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出示一则谜语让孩子们猜,再一同欣赏月亮的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顺势引出“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诗。激发兴趣,把孩子引入语文的殿堂,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

  (二)授之以渔,识记字音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读准字音,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只有会读了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以我把解决字音放在首位。让学生听范读,圈生字,教给他们运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记字音,再同桌考读,最后由老师检测。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三)发挥主体,巧记字形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这样落笔时才扎实。所以,记准字形尤为关键。本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字形很有特点。“古”、“行”和“台”字是这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合体字,而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因此,我把这三个字作为讲解重点。先让学生自主记字形,同桌间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再总结方法,引出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指导重点字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出示字理图,直观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指导学生用“假如我会飞,我想飞到……”句式说话,不仅巩固“飞”的字音字形,还进行了句子表达练习,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古诗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载体,本诗中李白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的有效载体。 因此本环节,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了解“李白把月亮看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月亮看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让学生体会小时候的李白天真有趣的一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趣。 以上是我对《古朗月行》这一课初浅的认识与设计,接下来我将展现我对教材的理解,践行我的教学设计,此过程中,一定会与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的羽翼更快地丰满起来,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把握整体,说教材:

  《雨衣雨鞋雨伞》是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有四幅图,前三幅画的是雨衣雨鞋雨伞,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这些雨具;第四幅图画的是一群小学生冒着风雨去上学,表现了小学生不怕风雨,热爱学习的精神。本课有三个一类生字:衣、鞋、伞。课中有两句话:第一句写下得很大;第二句一群小学生是怎样冒着风雨去上学的,集中反映了第四图的内容,便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句子。根据我班重度残疾学生较多的情况,我把本课安排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生字:衣及其连词“雨衣”;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个生字:鞋和词语“雨鞋”;第三课时学习生字“伞”和词语“雨伞”;最后一个课时学习两个句子。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的教学。

  二、依据教材和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观察画面,看懂图意。通过看图认识雨伞,知道雨天如何撑伞,把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会新词“雨伞”,掌握生字“伞”的音、形、义。补偿学生在听、说、读、观察、理解等认知缺陷。教育学生不怕风雨,不怕困难,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伞”的音、形。

  在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引导学会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只给予点拨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主要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

  1、坚持乐学,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本节课中,我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活动频率。比方,让学生贴词卡,做游戏等,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把握层次,面向全体。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客观存在差异为前提,在区别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立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发展。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和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得到发展。本节课我进行分层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分层、

  (2)目标分层、

  (3)提问分层、

  (4)作业分层。

  例如:本节课在学生分层中,我把全班学生从好到差分为3个层次,并要求轻度残生帮助特重度残生。这样既发挥了轻度残生的聪明才智,又解决重残生的学习困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写字这个环节,我让轻度生,在田字格上写,让重度生在田字格里的空心字描字,让特重度生能认字即可。

  三、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雨伞”的认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整节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借助课件完成教学的,让学生先观看课件,“雨衣”和“雨鞋”这两个词语,接着,让学生听下雨声,把学生引入穿雨衣、穿雨鞋、打雨伞的情景中,进而引入本课教学内容-----“雨伞”。接下来,出示多种“伞”,让学生学习如何撑伞,使学生的生活技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学习,实现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接着,又让学生学习“伞”字的读音,这个字的结构,指导书写,这些环节,都是借助课件和网络进行教学的。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在已有的“旧知”基础上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学起来也轻松能有愉悦的身心在课堂上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我学”的做法,成了真正的“我要学”。在观看课件后学,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 《测量长度》第一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2、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属于《图形与空间》知识板块内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分米的认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准备。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已有一些实际感受和体验。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数学课必须抓住重点,通过学生探索实践,突破难点。让他们学会属于自己的知识,才算一堂合格的课。

所以我本堂课确定了两个教学重点: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

突破一个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关于侧量长度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所以我选取这样的教法:

  1、情境导入法,我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发现教学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例如:在体会建方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导学生用手比、用笔或用书比不同的方法对课桌的长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会发现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因此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媒体辅助教学法,再通过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4、实践法,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操作、实验、验证,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三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有去攀登的兴趣。所以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老师长得高吗?有没有你高?哇,老师比你都要高啊!那你知道老师有多高吗?猜猜看!哦,猜不出来?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人的身高在数学中是怎么说的呢?待会儿下课了我再告诉大家。其实想要知道老师有多高,只要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你一定会知道答案。巧用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测量长度的学习需求:老师比我高,那么老师究竟有多高呢?形成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我让学生任意自由选择一种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学生可以使用铅笔、数学书、手掌、课本、作业本、小棒等物体进行测量。学生可能会说有

  4支铅笔长、比3本数学书短一点、比3个作业本长,可能会说有4个巴掌长,也可能说有1个手臂长。引导学生会发现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导致在测量同一物体时得到数量不同。接着问:“怎样才能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学生会感受到需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量,测量结果才能相同。充分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整个引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感受到量长度时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探究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认识厘米。分4步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刻度,厘米及字母表示方法(cm),使学生对直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最后进行归纳发现: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间的一大格的长是一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解决课堂活动题目:用尺子量一量,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通过活动,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识记一厘米,用一厘米的长度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黑板擦、教师的手提包、铅笔、橡皮擦等。)

  (4)认识几厘米

  出示0-2,0-3,0-5,0-8,这一段又有多长呢?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方法:数格子或0到几这一段就是几厘米,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这四个环节,秩序渐进,先对尺子进行认识,然后在尺子上认识1cm的长,通过观察、比划、在生活中找大约1cm长的物体建立1cm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在尺子上指认2cm、3cm等长度,强化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我们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厘米,想不想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呢?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铅笔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课件出示教学教材第52页例2

  的情景图)

  测量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铅笔长几厘米?再让学生独立测量,再讨论交流,请个别学生演示,互相启发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测量的过程。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运用方法进行测量,量下列图形的宽,评一评你量的对吗?巩固测量方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量小棒(课件出示)

  2、量下面物体的长(课件出示)

  3、量铅笔。(教材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五 、拓展延伸

  找找我们身边几厘米长的物体,先估计,再测量,将自己的收获告诉家长或同学。(认识直尺并测量是单位认识中的载体,运用的方法要强调,而且还要有拓展方向,加深孩子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堂课我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见黑板)

  七、课堂回顾

  通过反思,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你学习了些什么?”

  2、你想说点什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设计,还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实用】语文说课稿七篇】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07-26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集合六篇08-08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五篇07-24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07-18

《语文》说课稿15篇11-08

中职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