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0:00: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解读

  课文从无声的嘱咐入手,到无声的嘱咐归总。全文洋溢着着母爱的味道,这爱里有甜蜜,也有酸楚。母亲的爱,有的浓烈,有的细腻,有的壮烈,有的含蓄,甚至让我们不易察觉的到。

  本文的语言洗尽铅华、朴素淡雅,至而,你可以说她是平铺直叙不见有奇的。但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这些文字却能在波澜不惊之中拨动你心底深处最深的那根弦。

  所以,我希望打动学生的不仅仅是的内容与情节,更应该是的语言,那么带领孩子们品词析句是第一要务。在这儿,我进行了第一次取舍,“舍”课文的情节内容,“得”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将训练与感悟结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我想,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最朴素的责任。

  《嘱咐》一文中,围绕着无声的嘱咐,通过三件事情三次写了母亲的眼神。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这三个故事进行了取舍。取其二、留其一到下节课上。在备课时,做这样的取舍我的内心也很矛盾——这样处理势必使得结构不甚完整。但在反复读课文后,我发现课文这三个故事是有层次的,前二者讲述的都是母亲通过眼神传递给孩子,可以说是言传的层次;后者则是母亲的实际行动,是身教的层次。身教重于言传,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更大,更深刻。可以分开处理。同时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样的处理能使课堂更充实更从容。再者,也给第二课时留下了进一步学习的余地。

  二、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设定为: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三次描写母亲眼神的话,感受到母亲无声的嘱咐中包含着无微不至的爱。抓住重点句,初步去体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

  要达成这个目标有很多途径,中触动人心的语言也有多处,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所以在这儿,我必须舍掉这盛珠子的“玉盘”,而得一条将玉珠连成串的主线。这是第三次在舍与得之间徘徊。

  我将“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母亲无声的嘱咐。”这个问题做为主线,开展教学。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将这三处描写母亲无声的嘱咐的话找到,读通顺。这一点是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说:一则,这是将五年级的教材放在四年级使用;二则,学生是上课铃响之后才看到教材的,缺少一个预习的过程。

  第二层,逐句去读,说说有什么发现?结果孩子们读出了这三句话的相同处:都是写母亲眼神的。此时推一步,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孩子找到了:黑亮的眸子、闪着泪花的眼睛、目光这三个语言点,从而明白了同样一种事物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丰富性。

  第三层:读出感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标点符号改换训练等。

  三、课堂得失

  课堂教学永远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此才令人为之神往、奋斗不止息。今天的课上,有一点特别遗憾:在体会句2中母亲的眼神又嘱咐我什么时,孩子们马上就联系了课文内容来说:妈妈希望我不要以大欺小干坏事。可见,他们初读课文是认真的,是有收获的,已经了解了课文的梗概。而他们的老师,我,却很煞风景地将孩子拉回到句2上来谈。其实这个地方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拿出来读,然后再回到句2上去,那样效果会更好。因为我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够,所以在课堂上产生了与学生之间的拉力。这令我深思。

  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一个环节是,抓动词“举”与“落”,一唱三叹中语言文字落实到位。

  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这一举一落之中,母爱的味道呼之欲出。这两个动词,体现了一张一弛、一紧一松的意境。在朗读中,孩子领会了两个动词的意思后,感受到前半句该念重一些,后半句改念轻一些,因为举起的手是很有力气的;而落下的手却是轻柔的。这样的说法充满了童趣。此为一叹。

  在此基础上拓展写话,妈妈,我知道……孩子这样写道:妈妈是不忍心打我呀,妈妈很是疼爱我的;我错了,我懂您的心意了,请不要再生气了……此为二叹。

  三叹,将此句的句尾改成“!”或“?”将这一切定格在感叹号的深刻中,定格在省略号的回味中。

  我们说,嘱咐无声,却声声如雷撞击在儿心上,让我们咀嚼出母爱的味道;嘱咐无声,声声落在文字上,定格在你我心中。

  次此上课,在舍与得之间穿行。怀揣着舍与得走过今天,走向明天的思考。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我参赛的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我来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邹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3、认识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以及故事在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读起来,诵起来;二是要落实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的能力。难点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探究。所以,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将运用到圈点勾画法、讨论法、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

  一是运用古语导入新课。然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是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二是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这样高屋建瓴地把学生引领到对课文的解读中来,也渗透了文学常识的教学。

  第二步主要是讲成语故事,整体感知文意。当然,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预习情况,给几个加点字注音。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为讲述“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故事之前,我要讲一讲齐威王的另一个成语故事——一鸣惊人。这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为学生讲成语故事做了一个示范。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讲述一个成语故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

  第三步是识记重点文言词,翻译重点句子。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我发现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首先引导学生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词义辨析”练习。还是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方法,再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辨析了课文中的一组近义词,体会课文语言准确、表现力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辨析、翻译的基础上,我出示一组练习题,检查同学们对重点词句的翻译,并着力强调难点、易错点。

  第四步是精读课文,品味探究。这也将是本课一个很有分量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把自主学习活动推向一个高潮。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理解,也是对故事线索的全面梳理,还将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五步是学习课文剪裁巧妙的结构特点,提醒大家写作时可以借鉴。

  第六步是拓展与总结。学生讨论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然后我将让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以读做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所以,我只需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其它地方留给学生编拟“一词多义”练习。当然,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应该及时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说课完毕,开始讲课: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验生活中父亲的爱。这样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文本。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我还设置了精读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把握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以小见大写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写一写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统一。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对本课的教材是这样理解的:《绝招》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两次比绝招的事:第一次,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暗下决心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后来,在奶奶的启示下,他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终于他下了一番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那就是速算两位数乘法。在第二次比绝招时,小伙伴们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羡慕不已。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鲜活欲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对学生很有启发,也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课标倡导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难点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使得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教法和学法也就明朗了。先说教法: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知道需要提纲挈领”。我打算在学生自学前,通过核心问题,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我尽可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感受,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并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的道理。

  朗读、质疑、讨论、评价和想象将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在品读感悟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并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紧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为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的教学流程:

  理解题意,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一赏绝招,走近人物

  二赏绝招,感知主题

  回归整体,升华内涵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将详细展开以下教学:

  第一步:理解题意,激发兴趣

  1、一开始,我直接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板书课题,在学生读题后,我这样导入:“招”这个字在这里是本领的意思,那么,你认为怎么样的本领算得上是“绝招”呢?(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能会说:特别的,拿手的,很了不起的,超越别人的等等)

  2、只要学生说的在理,我都一一给予肯定。随后就切入课文: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就在比绝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利用刚才的这一两分钟,对“绝招”一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产生阅读期待。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这样就顺利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初读课文,梳理脉络。我请学生翻到64页,先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再思考交流两个问题:小伙伴们比了几次绝招?分别是什么绝招?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读,同时,我可以巡视并针对性指导几个难读字词的读法。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很快就能找到文中的答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相机板书:首先是两次,“第一次” “第二次”,然后相应地将各个小伙伴的绝招名称板书出示。

  【这一步我着力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整体感知课文,明理思路后,我带着学生走近第三步的教学:一赏绝招,走近人物。在欣赏第一次比绝招,我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与文本对话,体会人物心情,了解人物特点。

  我先问学生:孩子们,在第一次比绝招中,你觉得谁的绝招最有意思?

  [三胖]

  1、学生们可能会说三胖的绝招最有意思。这时,我相机出示三胖的句子,这段文字确实挺有意思,我先叫一两个学生读一读:三胖挺着大肚子,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憋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蹬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2、学生读完后,气氛一定活跃起来了,我顺势让学生想一想:要是让你来演三胖的绝招,你觉得哪些词语一定要演到位才够有意思。学生肯定能说出:挺、鼓、瞪、憋,在学生指出的同时,带着学生一起在座位上连起来演一演,再挑一两个特别生动的学生进行上台展示。

  3、在学生读、想、演、看等体验后,对三胖的绝招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再引读:真是绝招,让我们记住三胖的这个绝招,再来读一读。这样一来,学生的

  [二福]

  读完后,我这样过渡:三胖的绝招可真有意思啊,我们来看看二福的绝招又是什么?我出示文中描写二福的句子: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他站起来,刚来一个空翻,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

  1、我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然后问道:孩子们,你们看过空翻吗?在哪里看过,谁来介绍一下。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出示视频的空翻动作。接着请学生借助文中插图和刚才的视频,具体地说一说二福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学生可能会说到类似于:二福信心百倍地说:“看我的!”只见二福拍了拍双手,紧握拳头,两脚一蹬,身子凌空而起,随即又稳稳地落地。当然,学生言语上可能没有这么紧凑精简,还需要老师做指导。

  通过看空翻和说空翻,学生领悟到了二福的本领。

  [小柱子]

  三胖和二福的绝招学习后,我直接导入:这回该轮到课文作者小柱子了,小柱子在露绝招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事?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四段,体会小柱子当时的心情。

  2、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我引导交流:你体会到了小柱子怎么样的心情?

  学生可能会说:垂头丧气、沮丧、灰心丧气等词语。我在学生说的时候指导读好句子:小柱子觉得自己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跑了。

  3、学生体会朗读后,我顺势接话:“小柱子回到了家,心理在想什么?”

  相信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后,会想到小柱子肯定不服输,在暗想决定,一定要练出绝招。

  【在这一步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反应,多元解读文本,搭建起学生语言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人物,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小柱子是个不服输的孩子。为第四步教学架桥铺路】

  第四步:二赏绝招,感知主题

  通过刚才的铺设,第四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我先导入:小柱子有没有练好一手绝招呢,我们去看看他们第二次的比试。

  1、我先指名学生读课文13-15段,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小柱子的绝招怎么样?

  2、在学生读完后,学生都心知肚明了,不难流露出对小柱子这一绝招的夸赞。我出示文中速算:99×76=7524,我们也来算算他到底对不对,老师计时,看看谁算得最快。

  3、在学生竞相验算得出结果后,我将学生计算的时间和小柱子的“不假思索”和“脱口而出”进行对比,相信学生的羡慕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而小柱子这时候的心情也是不言而喻,学生已然体会到了这些,我就不再进行指导体会了。

  4、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孩子们,小柱子的进步怎么这么大呢?想象一下,他是怎样练习速算这一绝招的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对话。

  【这一步的教学将目光关注到小柱子上,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把静止的文本变成充满情趣的立体生活画面,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绝招,又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步:回归整体,升华内涵

  下面,我说说最后一个教学步骤:回归整体,升华内涵。我先这样导入:孩子们,第一次比绝招给小柱子带来耻辱,而第二次却给他带来了快乐。谁来帮小柱子总结一下练绝招的秘诀?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坚持、青学苦练、刻苦等词语。

  最后老师总结激励:没错,大家说得都很对,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或者说“天下无难事,是怕有心人。”这些都告诉我们生活中,只要肯刻苦练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绝招,老师也很期待你们的绝招!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准备部分。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指出:全面发展的特征是个人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个别的发展,是认识、情意、审美、社会关系等领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取之不竭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以上智能,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自身各方面的才能,提高他们其中几方面的智力强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些理论,它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据此,综合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今天,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安排的一种学习形式。“遨游汉字王国”是由“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组成。“有趣的汉字”分别从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小笑话、汉字的起源等方面揭示了汉字的神奇性和趣味性。“我爱你,汉字”分别从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的书法艺术、汉字的魅力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灿烂文化。

  2、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重视的具体体现。它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本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历史的悠久,知道汉字记录并承载着中华的文明;同时还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汉字在今天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明白汉语如今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步扩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根据本组教学的要求,结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在摸索中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a、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b、激发起学生探究汉字的欲望。c、让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分组、分工,并能顺利开展活动。

  3、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奇、趣、美,激发起学生的探知欲。

  4、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究它的欲望。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三、说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四、说学法

  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本课学习中我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情,明确任务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进行又一个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请看大频幕(板书)。

  1、运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灿烂文明”中文字的精彩表演,教师诵读《赞汉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预设时间:5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灿烂文明”中文字的精彩表演视频作为背景,这段视频在20xx年的那一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我试图以此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有形有声带学生走进美轮美奂的汉字世界,让学生初步体验汉字的美与奇妙。

  2、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说出自己听、观后感受。

  预设时间: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大胆快速释放自己的情怀。

  3、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本的阅读材料与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汉字哪些问题?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预设时间:10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

  4、请同学们参考下表,并结合自己刚才的思考与兴趣,明确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附

  探究主题

  研究内容

  汉字之史

  汉字的起源、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演变的规律

  汉字之奇

  汉字特点、汉字的功能作用、汉字造字法

  汉字之趣

  字谜 、对联 、汉字故事趣闻、汉字谐音、汉字笑话 、诗文

  汉字之美

  书法、篆刻、音乐、绘画

  汉字之情

  中国人赞汉字、外国人赞汉字

  汉字之尊

  汉字的未来、校园里的错别字、街头错别字

  预设时间:3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我把这两大板块融入到汉字之史、汉字之奇、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情、汉字之尊六大探究主题内落实。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综合性学习,对于研究内容比较陌生,很容易将研究内容定得过大,这时出示参考表格,旨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内容。表格的出示是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之上进行引导,而非强制的灌输。(板书)

  5、教师展示部分研究内容。

  预设时间:5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1)汉字的史、奇、趣、美、情、尊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它们是互相穿插,相互渗透,综合体现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活动方法及成果展示的方式。(2)用课件形式展示成果,将学生各种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同时也顺应了现代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二)确定目标、归组分工

  1、成立小组、确定活动内容。

  同学们按想要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8人左右,选出组长以及记录员等。

  2、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制定课题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组长、组员、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分工、成果展示方法等。

  预设时间:10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

  (1)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分组利于活动顺利开展。

  (2)人体有个性差异,学生有优、良、中、差,不同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理念。也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特点。

  (三)开展活动要求

  1、小组成员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共同探究。

  2、用课件精彩展示,要求有内容,有感悟,有小结,有组内人员分工情况说明等。

  预设时间: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这只风筝飞得再高,但这根主线始终攥在老师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个性要张扬,但顺应大众潮流的思想不能丢。

  (四)鼓励、小结

  师:“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学习潜力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周密考虑,放手活动,相信综合性学习过后,你们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多方面的'很大提高。请相信自己,并对自己说:我能行!(板书)

  预设时间: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时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时,家长与老师应多给予鼓励。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以简洁、明了的特征,能让学习者一目了然。

  综合性学习

  遨游汉字王国

  史、奇、趣、美、情、尊

  我能行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有趣的马夹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一个生成活动。一日,我发现班上两名调皮的男孩在你追我赶,一名幼儿将娃娃家中买菜的马夹袋扎成一个气球系在身上跑,另一名幼儿在追。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纸袋,在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和巧手制作之下,变成了有趣的游戏道具。

  《纲要》中曾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我便决定利用孩子们这次用马甲袋当气球玩的偶发事件,组织一次“有趣的马夹袋”活动,让孩子乐意尝试马夹袋的多种玩法,发展他们跑、跳、投等动作和萌发运动游戏的规则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的,各个领域的内容又可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乐意尝试马夹袋的多种玩法,发展跑、跳、投等动作。

  2、萌发运动游戏的规则意识,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1、幼儿年龄较小,运动游戏的规则的遵守方面不是很好,所以,我把这作为本教学活动的难点。

  2、中班孩子挥臂上肢动作能力还比较差,要训练上肢力量和手腕的协调性,这是本活动的重点。

  四、教学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本次活动准备的材料较为简单,是生活中易于收集的马夹袋,辅助材料则是提供了废旧报纸,两种平日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看似简单的材料能玩出不简单的玩法,对幼儿来说极具挑战,除了马夹袋和报纸,我还借助幼儿园现有的大型器械”滑滑梯“,在发现寻找马夹袋时发展幼儿攀爬的动作技能。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种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能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谈话引导法,示范法等。

  ①谈话引导法将单一,回忆式的提问改成多样性,启发性,开放式的提问,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示范法给幼儿正确,直观的感触,容易在幼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幼儿的学法:

  (1)自主探索法

  (2)观察法

  (3)游戏法

  五、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通过热身运动,拉开本次运动的序幕。

  第二个环节:发现寻找马夹袋,利用大型器械”滑滑梯“,让幼儿在找寻马夹袋的过程中发展攀爬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神奇的马夹袋本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之处。它又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自由玩马夹袋。教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与马夹袋充分互动,并没有介入其中,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着幼儿的不同玩法,之后的集中交流,促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幼儿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得到了启发。第二环节为制作泡泡、玩跑跑。此环节是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孩子们用马夹袋制作泡泡,探索泡泡的玩法。第三环节:集体游戏”看谁投得远“,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所在。教师出示了辅助材料”废旧报纸“,引发幼儿思考:马夹袋和报纸饭放在一起怎么玩?幼儿想到了将报纸团成球放进马夹袋可以做成”流星球“。在制作”流星球“的过程中,提醒孩子:做一个硬硬的、重重的球。为接下去投掷做好铺垫。在集体游戏”看谁扔得远“,通过自由练习、分组、集体比赛,锻炼了幼儿投掷的动作技能。也完成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第四个环节:整理、放松。通过整理活动,让孩子们在高强度的运动之后,有所放松。

  整个活动可以看到孩子们对马夹袋的玩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在集体游戏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想分辨出谁投掷的更远些,可是,因为人数较多,风较大,孩子们都分辨不出是谁的球,教师可以在竞赛这个环节开始时,给每位幼儿一个小标示,这样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难题了。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内容:

  《埃及的金字塔》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宏伟、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这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

  2、懂得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埃及金字塔了解不多,对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时,要注意适度地引导学生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工作的艰辛。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用读、议等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对话,我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说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自读自悟、主动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去咀嚼文本的精华,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回忆词语、听写的形式,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同时用所写的词语概述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

  二、话题导读

  1、由话题:金字塔是什么?展开交流,实现师生对话。教师适时板书,激发学生说的意识。

  2、体会金字塔的特点。

  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金字塔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探究意义

  1、默读课文,要求:勾画出说明“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句子。

  继续培养默读能力,勾画出重点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培养合作、表达能力。

  3、集体交流

  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

  四、巩固拓展

  1、回答相关题目。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训练快速答题的能力。

  2、书面练习:你想对建造金字塔的古代埃及人们说些什么?

  感悟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五、作业

  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介绍生活中的一处景物。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9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外国诗两首》,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版块对本课的教学进列说明。

  第一版块: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外国诗两首》编排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和《桂林山水歌》,所选的都是诗歌,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前两课是讲读课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后三课是自读课,在前两课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天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积累生字词,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天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本人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等的欠缺,为此,我把有感情的朗读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作为本文的难点。

  第二版块:说教法

  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另外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象,促进朗读的提升;

  3比较阅读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4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还预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

  第三版块: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预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朗读体会,联想想像,记忆背诵。

  第四版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面对大天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去倾听他们用身心和天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第二步,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材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济慈的材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作者简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2、字词积累(各学习小组组内交流补充,互相抽写2——3个词语,而后进列小组对抗)

  此处完成知识目标

  3、教师范读,学生闭目聆听,展开想象,用“我感受到”的句式讲述听读之后的感受。

  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进列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交流句式为:我发现了。或文中“借助的意象,表达了的情感”。

  此设计,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这是一首大天然的颂歌,作者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天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5、学生齐读,生生点评,进而有感情的朗诵。

  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语气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掌握读诗的方法。

  6、合作探究,赏析文章。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诗歌提出见解或困惑”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或困惑。

  (2)学生自由发言,答疑解惑。

【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相关文章:

关于《谨》说课稿12-26

关于幼儿园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7-18

关于《认识东南》说课稿12-02

关于《詹天佑》说课稿09-30

关于《搭石》说课稿09-24

关于《村居》的说课稿08-17

关于《谈生命》的说课稿03-07

关于巨人的花园说课稿范文10-16

关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五篇09-06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