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事理。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文体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3、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1、3是本文的重点,2是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
1. 图片激趣法。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教学中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全局;再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最后迁移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另外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重点句段,写上自己的理解。
2、循序研读法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
一、初识大漠,展示沙漠的有关图片。观看多媒体演示,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1.细读课文4-5节,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几种现象的成因。(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2.思考: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了解文章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成因。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师出示范例,师生共同品读。
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
五、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沙漠里并不只是荒凉可怕,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课后同学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小组,确立几个研究方向,拓展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上课的题目是《塑丝毽子》,它是科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活动运用了剪和扎的技术,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剪刀制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从生活经验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毽子已经很熟悉,所以本课以贴近学生课外生活的毽子为主题,学生一定很感兴趣。从中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愿意合作,乐于制作,并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通过观察研究,明确制作方法,学会制作塑丝毽子,在寻找其他替代物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了解制作毽子的方法。
3 、 制作中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
其中,学会制作塑丝毽子是本课的重点。 再创作出几种其他类型的毽子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我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塑丝毽子的范作,学生6人一组,准备好剪刀、梳子、塑料绳和垫圈等材料,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提问学生课间活动,学生有踢毽子的。从而再引导到塑丝毽。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制作塑丝毽子。
二、 自学探究,自主制作
请学生仔细观察塑丝毽子的范作,想想需要些什么材料,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法去发现制作毽子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制作步骤:拉直塑料绳,对折-----穿入垫圈,打结-----重复打结-----修剪整齐齐-----梳散整理。
1、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制作时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析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塑丝毽子的制作方法。因此我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小组同学请教或者向老师求助。制作中教师巡回辅导,注意个别指导,帮助制作速度较慢的学生。
三、 作品展示,品尝喜悦
组织交流、展示、评比等活动,作品完成后我让学生进行踢毽游戏,体会自己制作的乐趣。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设计,联系生活
在完成了塑丝毽子的制作后,我让学生学习用包装纸,进行创作,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是我对本活动的一种教学预设。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IP地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IP地址》是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三个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下的网络技术基础的内容。本模块要求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2、就本课而言,其内容包括识记和操作两个方面,其教学目标为
1)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
2) 知识目标:从互联网IP寻址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采用IP地址;掌握IP地址的结构,如何划分、分类;从组建网络的角度熟悉子网划分的基本方法
3) 能力目标:学会查询IP地址,ping命令的使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难点:IP地址的格式
二、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识记和操作三个方面。首先,用激发兴趣法激发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次,针对知识目标,它是属于识记的内容,应用讲授法传达知识给学生并进行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本身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上机操作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安装IP协议和设置IP地址。
2) 说学法
本课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除了识记部分的内容外,对于操作性的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挥团结互助精神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 教具、学具准备:网络教室(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PPT
2. 教学过程
1) 导入,提出本课学习主题
计算机网络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后,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几亿台计算机接入到因特
网中。面对如此之多的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因特网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
2)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3) 播放PPT,讲授本节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分别为IP地址的作用、层次结构、分类、直观表示法、特殊的IP地址、多种查看方法、下一代IP地址。
4) 全班分组,探讨以下问题,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a) 为什么要使用IP地址,IP地址有什么作用?
b) IP地址为什么要使用子网编码方法?
c) 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关系是什么?
d) IPv4有什么局限性?与IPv4相比IPv6有什么优势?
5) 教学实践:
查询自己的IP地址
(1)“网上邻居”→ “属性” →
“连接” →“TCP/IP协议” →“属性”
(2)在DOS状态下,运行ipconfig命令
查询别人的IP地址
(3)ping检查法
小结
教师总结IP地址的组成和类型及其管理和发展,突出IP地址在因特网中的重要性。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二、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这里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简化一些,或者用你自己的话说)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上几个方面你在试讲的时侯可以挑几个知识点说也行)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说学情与学法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 新课导入:
在讲本节课之前,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我便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我主要是想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小结: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最后请看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 说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传统集体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特确定以下活动目标:复习1—10数字的认识,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的习惯。此次活动也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 说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友爱、互助的快乐,在一个有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认识数字1—10,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 说活动分析:
重点: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的物体的数量。
难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数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操作法等
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法,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五 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层层递进,,幼儿将运用操作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六 说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启发幼儿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也用数字来表示呢。然后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给实物找朋友,小圆点找朋友的连线活动得以巩固。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五、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哦!苏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旋律轻快流畅,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可使学生们从中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肢体伴奏、乐句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用轻快、跳跃、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学会用肢体语言为歌曲伴奏,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学生能用轻快、跳跃、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设定为:学生能用肢体语言为歌曲伴奏。
三、教法和学法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入法、视觉图像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乐句问答”的游戏,律动、舞蹈等并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整体感知、模仿、听唱法、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觉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对课的流程作简单的陈述:
(一)兴趣导入
首先我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歌曲产生兴趣。
(二)节奏练习
1、让学生先观察老师是怎么为歌曲伴奏的;
2、学生学习伴奏;
3、师生一起为歌曲伴奏。
(三)学习歌曲
1、朗读歌词(按节奏朗读歌词)
(1)重点词的学读(阿拉巴马、路易斯安纳州)
(2)分句学读歌词
(3)完整朗读歌词
(4)最后通过“乐句问答”的游戏,引起学生兴趣并巩固歌词的朗读。
2、学唱歌曲
(1)先听老师范唱
(2)“乐句问答”学唱歌曲
(3)完整演唱歌曲,强调用轻快、跳跃、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4)配上肢体伴奏演唱歌曲
(四)展示
1、小组相互表演选出代表上台表演,其他组员为其伴奏;
2、老师进行鼓励并点评。
(五)小结: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在此,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丑小鸭》。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之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鸡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
因此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学习生字,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本组课文的朗读感悟。对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地美好心灵产生共鸣的时候,自然会感悟到文章的真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2、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程标准,我从三个方面设计了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用朗读的方法来认识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掌握。
2、兴趣朗读:用不同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字词”的良好习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习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故事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多种朗读方法来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丹童话作家麦安徒生故事改写的《丑小鸭》。板书:
1、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示范读
认字(出示本课生字词)
暖烘烘卧在剩下裂开欺负讨厌孤单篱笆讥笑芦苇天鹅结冰冻僵幸亏蛋壳翅膀灰色啄人
1、借助拼音读。
这些生字去掉拼音看看谁能读准。
2、去掉拼音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读不好可以求助于同桌。
3、指名读。(检查生字)
4、把生字带到文中正确读课文。
5、刚出生的丑小鸭是怎样的?
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6、最后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是怎样的?
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7、丑小鸭为什么离开了家?
请看屏幕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8、看看谁能把下面句子读好。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
9、变成天鹅之前遇到了哪些困难?(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
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有不少的收获。这次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读好吗?
11、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验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的喜悦来结束本节课。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文章选入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读悟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
2、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
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得充分,才能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才能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四、说流程:
一、回顾导入,铺垫情感基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究竟发生了一场怎样的大灾难呢?你能看着图片说一说吗?【让学生看图复述女娲补天的原因,感受凄惨的景象,灾难的可怕,铺垫情感基调】
2、真是一场可怕的大灾难,看到这么可怕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二、研读感悟,体会女娲精神
1、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2、女娲急得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求雨神呢?雨神答应了吗?【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3、人们获救了,但是危险还依然存在,女娲又做出了什么决定?
4、女娲是怎么补天的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能不能用三个词来概括女娲补天的经过?
5、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为了找五彩石,你觉得女娲去了哪些地方?【找石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读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敏锐地捕捉语句中的关键词,领悟其作用。想象女娲找石的艰难画面,练习说话。】
6、五彩石找齐了,而这仅仅只是补天的第一步。接下来,女娲又做了什么呢?女娲是怎么炼石补天的
7、在女娲的努力下,补天用的液体终于炼好了,女娲往上一泼天空出现了什么变化?【补天部分主要体现了女娲的神奇。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从一装、一端、一泼中,体会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8、老师发现这段话里有很多动词,你们发现了吗?快圈一圈。自己读一读这些动词,想一想你能不能将这些动词连起来说说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
9、同学们,天补好了,灾难过去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得救了,作为被女娲拯救的人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三、回归整体,拓展课外阅读
1、同学们,当灾难发生时,我们的身边也有像女娲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比如……【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体会不怕困难、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2、同学们,女娲是古代劳动人民心中的一个神,其实也是许多优秀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在敬佩女娲的同时,也为像女娲那样的人感到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