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解决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1-03-10 10:13: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0页的例2《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我要回答的问题有:

  1、新课标对问题解决有什么要求?

  2、例2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3、我是如何进行例2教学的?

  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新课标对问题解决有什么要求?

  解决问题作为体现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与方法”目标,其要求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主要是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

  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教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

  例2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我打算分三步来介绍:

  第一步:教材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教材是在学习了例1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此例题既是对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第二步:例2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

  教材从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这一环保问题引入,出示情境图: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经绿化隔离带后,噪音降低了1/8。从而提出问题: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很显然,此例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

  教材呈现了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先求出一个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

  第三步:两种解法的区别在哪里?

  教材中以一句“两种思路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两种思路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思路体现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题模型。第一种可以归结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模型,第二种可以归结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模型。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如何进行例2教学的?

  根据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要求,我打算分3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突出问题意识。

  根据例2的编写意图,我将例2改为下面两道例题: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2000元,现在降低了1/5,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我这样改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体与部分量之间的两层关系,即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总量,从而进一步整合例题的教学目标,完善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这一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两条数学信息: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2000元,现在降低了1/5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

  然后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现在的价格会是多少呢?通过让学生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将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同时出示例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是为了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基于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二、 尝试解决、建立模型,加强策略意识。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先让同学们尝试画线段图,再来解决问题。画线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为了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因此,这里我想利用线段图辅助理解题意,从而把握数量关系。

  同时,我也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板演,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计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解法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2000—2000*1/5=1600(元) 2000*(1—1/5)=1600(元)

  先对第一种方法进行交流: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要求学生明确第一步(2000*1/5)在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让生说清楚 2000元是什么,1/5是什么,降低了谁的1/5?同时把“降低了原价的1/5”这句话进行板书,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通过这样一说,使学生明确这种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价格,用原价减去降低的价格,求出现在的价格。从而建立了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的解题模型。

  对第二种方法的交流:在教学中,我让该生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方法,然后抓住重点进行提问:1—1/5在算什么?希望学生说出“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降价1/5,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1—1/5,即4/5。”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在充分经历解题思路复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重点应突出两个功能:一、巩固强化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建立两种不同的解题模型;二、加强求比“1”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种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可以让同学们像刚才一样,先试着画线段图来解决,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馈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到以上两种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会重点突出提价1/6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实就是提高了原价的1/6。再用原价加上提高的价格等于现在的价格。

  而第二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

  由于两种方法和第一个问题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三、比较分析、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这里的比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让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其次对两种题目类型进行比较。

  对于两种方法的比较:是在以上两种解法梳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价看做单位“1”,都需要求原价的几分之几。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原价的1/5是多少,即降价多少,再求出现在的价格。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直接求现在的价格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现在的价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达到对两种方法的真正理解。

  对于两种题目类型的比较,我刚才就有提到,这两道例题更好的反映了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第一题是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第二题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总量。通过这样的比较,使整体与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完整,在知识层面上,使解决求比“1”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达到了有机的融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解决方法上,充分体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解决问题》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 “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 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解决问题》说课稿3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根据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目标进行解读:

  对本单元目标我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在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能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数学知识中, 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 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认真研读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那么,它们是怎样来阐述课程理念的呢?我将从“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套教材内容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拓展的螺旋式编排。本单元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第一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景区停车场停车的情境,通过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问题;通过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减问题。第二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在水上乐园售票处买票的情境,通过问题“买1张儿童票比买1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减问题,通过问题“买1瓶果汁和1瓶矿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问题。

  (三)编写特点: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编写特点:

  依据本单元内容,本单元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题材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线索,选取了在景区停车场停车、来到水上乐园等情景中富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以此为载体展开解决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经历过的或能够接受的。现实的题材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有趣的题材能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的渗透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中间问题。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教学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点。在“你问我说”部分的编写中明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两步计算问题的基本结构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前置性学习单”的使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让学生直接说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并指导学生怎样把信息分类整理,这样不仅方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在家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完成),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互学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比较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寻找解题策略。通过学生展示汇报,生生互动,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变得有条理、有根据,对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发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要找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即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3、丰富体验,促进反思,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题策略需要学生在有比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从内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赖外界灌输。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还体会到要确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继续丰富学生的体验,运用刚刚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尝试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论哪种方法,最终回归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题思路是不变的。

  《解决问题》说课稿4

  说教材

  我选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我所上的《找规律》是这一册书的第四单元第一部份——《用除法解决问题(1)》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是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总问题是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和概念(倍有概念、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初步认为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生的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课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重视学生间的交流,还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说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两者仅仅是换了个说法。因此,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使学生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以文立小学学生的生活为题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方法,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支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大量采用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重视学生间的交流,还给学生提供了自评、互评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他们处方、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的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去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解决问题》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