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条形统计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统计的第二课时,是教材P41~44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在二年级上册统计第一课时初步体验了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本课继续学习统计,已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统计表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而且这个单元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做准备。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并结合绿色指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初步的体验,比如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画“正”或画符号等记录下来,并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还能够根据统计表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发展思维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新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好奇感和探究精神,同时低年级的学生也很喜欢帮助人解决问题,接受能力较强。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掌握绘制一格表示1和2的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一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条形统计图,认识会画一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四、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实际的情景进行新课。
2、合作学习,研创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对于新知的研究创造过程,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
3、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应和认识。我还设计了“统计跳神次数”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设计思路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积极化,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究意义,发展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学习动机,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由五大板块构成。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首先我把准备好的各种水果的板贴,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看到这么多的水果,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出来。
这是我就及时的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水果,老师想知道你们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师:那么多小朋友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老师可记不住,怎么办?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要个办法?
2、利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帮助全班同学回忆起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又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3、利用学生举手,老师统计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之后,老师进行适时的激励并提出新知,
师:“小朋友真聪明,帮老师完成了这张统计表。其实,除了用统计表来统计之外,还能够画成图。老师画了一张图,你看懂了什么?”
利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横、竖)
小结:我们还可以把统计结果画成图,这里的横线表示水果的名称,这里的竖线表示人数,这幅图中每一方格表示一个人。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自主探究
葡萄有3人,横着看先找到葡萄,在竖着看,一个表示一个人,画3格就行了。
3、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真厉害,帮助老师把这张图画完整了,它呢也像我们的小朋友一样,需要一个名字,这样我们才能记住它,看着上面这样一条一条的图形,我们就把这张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
4、说一说
老师简单的提几个问题,看着条形统计图,喜欢人数最多的是哪种水果?最少的呢?
最多最少学生们都能够知道。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同学会说看数字,最大的就是最多的。转问:不看数字,你能不能知道最多和最少呢?
(只要看直条的长短就能够比较出人数的多少了)
5、比一比
师:看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哪种统计的方法能够一眼就比较出人数的谁多谁少呢?(条形统计图),这就是把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原因。
通过比较深化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小结:刚才小朋友帮助老师又完成了条形统计图,我们根据直条的长短很快就能判断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你们真聪明!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小胖想帮自己班级的学生统计一下每位同学生日的月份人数,但是小胖有点粗心,有几个月的人数他忘记画在条形统计图上了,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他呢?
打开学习单,补充完整。
(四)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
在体育课上,我观察了一下同学们跳绳的情况,一次能够连续跳几个,并记录了这几位同学跳绳的实录,我们来看看,自己收集整理信息,自己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比比谁的本领大!
小结:条形统计图的1格不仅可以表示1个单位,也可以表示2个单位。
(五)、总结
七、说课总结
纵观整节课,从教学设计上,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整节课从易到难,层次清晰。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去建构新的知识,力求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真实、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2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相关文章: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通用6篇)07-23
为什么商品要采用条形码07-21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范文11-08
《春联》说课稿12-16
春联说课稿11-12
《太阳》说课稿05-16
《草原》说课稿11-26
《林海》说课稿12-02
《狼》说课稿06-09
《桥》说课稿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