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11:48: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说课稿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8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给同学“整”的方法,实现“合”的优化

  教材说明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习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习。

  优秀教案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习,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平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习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三.“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我的反思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内容:

  《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在备课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但可供参考的内容实在是微乎其微。经过多次斟酌,我就把作者的写作目的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互助”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说教材目标:

  由于抽签决定的 上课班级是五(1)班。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体现本次活动的主题“关注常态课堂,培养教学机智,展示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即德育目标)

  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

  四、教学难点:

  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和重点句子的分析“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施舍”。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师生的合作交流,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的重点句子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1、揭题导入。课始就直奔课文内容,由内容介绍直接让学生进入自学。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是就接触了《麻雀》一课,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我就把作者简介这一环节给略过了。只是在课前简单的进行回顾。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现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出示幻灯片)温馨提示: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位乞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并且让学生在自读时动手划一划,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反馈

  我把重点放在词语的过关中,先指名学生另度,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说说哪些是写乞丐的,哪些上写“我”的。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外貌、动作和神态等细腻描写来体现的。接着是给“衰老褴褛龌龊 抖颤 不幸施舍”六个词语找找近义词,并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体会。在课文内容的叙述上,因为有我揭题时的导语,学生领会的很好,说的也挺不错的。我适时地把内容进行板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在反馈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幻灯片的词语让学生说说乞丐的印象,再次体会乞丐的不幸,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4、深入探究环节

  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通过一系列的过渡语及师生之间入情的领读接读课文,引出问题: “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由于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再加上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在设计问题是把他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出现四个选择题,让学生逐一对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排除,培养了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接着我把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这句话当作全文的重点句,让学生从重点局句的分析中有点及面抓住“施舍“和”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目标“施舍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只有理解、关心、同情,爱护……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5、读课文环节

  让学生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体会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朗读能力再次得到巩固提升,

  6、作业设计环节

  在作业中根据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不同语文水平,我设计了三个作业,由浅入深,让学生自由选择:练笔(选做题)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2、你想对文中的“我”和乞丐说些什么呢?

  3、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学了《乞丐》后的感受。

  并在一堂课中留了5-6分钟让学生动笔,当场反馈。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目标升华为情感目标,再次体会作家的写作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课堂总结部分

  借助学生的读后感。我把学生的感受作为这堂课的总结,并送给学生一句话“关爱他人,幸福自己!”再次点明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所在。

  一堂课35分钟下来,我感觉到五(1)班的同学在课堂上的参与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能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合作交流,并能学以致用,达到了我意料中的效果。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年”的来历》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它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春节,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中外文化”这一主题单元中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且贴近儿童生活,又体现了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增进民族自豪感,更好的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年”的来历》讲述了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年”的来历。教材共有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叫“年”,然后用一个疑问句引出下文有关“年”的来历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了因为“年”兽的样子可怕、凶猛,所以人们对“年”兽十分恐惧纷纷躲避。

  接着3—5自然段详细地向大家阐述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出现后是如何将“年”兽撵跑的,他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也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第6自然段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年“也就由此而慢慢地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的春节,以及一些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本文中还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除夕乡亲们逃往深山,好心的老婆婆劝白胡子老头和大伙一起上山躲避“年”兽的情景;一幅是白胡子老头放鞭炮、穿大红袍等方式吓跑“年”兽的情景。它有助于学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继续学文,了解白胡子老人赶跑“年”兽的办法。

  2.体会老人的聪明勇敢,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到危险与困难,要冷静想办法解决。

  4.交流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

  3、教学重难点、关键

  弄清白胡子老人是用什么办法把“年“兽赶跑的。

  “他的办法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教法、学法

  1、 教法

  ①复习与激趣相结合

  因为兴趣是学生学文的最佳途径,只要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学习更加乐学。这样既可以新旧知识衔接,又可以将旧知识得以巩固。②图文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有助于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③扶放结合、以读代讲法

  根据不同内容和难易程度,我适时选择不同的教法。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中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讲评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斗志;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还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提高朗读水平。

  2. 学法

  与教法一一对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方式,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互相探究相结合。在扎实的语言环境中抓住重点词语和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合理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程序

  1、 复习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大家都知道春节又叫“年”,因此老师也提前给你们准备了一份过年的礼物。(出示幻灯片)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说你要准确读出这些词语才会有奖励。大家一听更来劲了,一副不服气的表情。词语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简单,所以齐读后他们就会得到期盼已久的那份礼物 (鞭炮)。因为鞭炮是同学们春节最喜欢的,听到那个声音他们一定很兴奋。

  接下来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了解,我出示“年”兽的图片和相应的问题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回答:“年”是一头怎样的怪兽?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人们怎么样了呢?在一名同学回答过后,通过齐读第二自然段共同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新旧知识紧密衔接)

  2.整读全文,重点感知。

  幸好一位白胡子老人出现,他是怎样撵走“年”兽的?老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整读全文找出相应的段落3-5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在寻找中我选择了默读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探究的方式,既可提高学生个人阅读分析能力又使能力稍差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也在表达上也可以得到锻炼,在交流中双方得到互补互进。探究后指名反馈,给与评价,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了了解又可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信心倍增。

  那撵跑“年” 兽的老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看画面,再读读3—5自然段请你用相应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学生们一看到画面就感到新奇,这个人的气色、精神与别人有些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立刻会想到我得怎么说,这样一定会自觉地去文中寻找答案,并马上举手回答。因为“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在文中位置十分明显,这对于他们来说太简单了,从而透过画面人物的形象对这两个词图文结合得到进一步理解。

  接下来来到老婆婆家他与老婆婆有了哪些对话,从中你又知道些什么?采取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各自的情感(老婆婆的善良和白胡子老人的自信、勇敢)了解其中的内容并汇报。 让学生再读中领悟。朗读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适当的引导示范,也十分有助于解决问题,为下一步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半夜时分,“年“闯入村子,结果如何?它是如何被吓跑的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始终使学生不脱离课本,掌握最基本的学文方法。但此时的读文就可以开放一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以最快最准的方法找到答案。”年“是吓得浑身战栗、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不用细说就可以想像和开始的耀武扬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白胡子的做法红纸、亮光、鞭炮声和红袍则是最有利的证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板书,再次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答案。突出了文章重点。

  为什么白胡子老人能想出这些办法呢?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继续读文。这次的回答对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较难掌握,不好理解。因此边读边画后,我为这些同学创造了共同解决问题,虚心向人请教的机会,不要因为不懂而厌学,而是更加积极地学。在合作探究中知道原来“年”有三怕“怕红、怕光、怕响声。待学生汇报后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老人能根据”年“的三怕想出那些办法呢?(突破难点)这就需要孩子们动脑思考问题。(因为他像我们一样善于思考)说明老人很聪明。聪明得让乡亲们都惊奇,所以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并请读得好的同学给大家示范。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体现了读文的重要性。

  最后齐读最后自然段,学生准确概括“年”就是由此演化而成,一些风俗也流传至今。为全文起到一个整体效果从而说明此段是全文的小结。

  四、知识拓展,总结全文。

  故事结束,“年”的由来也有了了解,但文中的老人却给我们印象很深。谁能用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白胡子老头儿是怎样的人呢?在他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当你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将课文内容做了延伸。学生凭自己对本文的理解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及时的表扬,总结。使学生不但知识技能上有收获重要的是思想上受到教育将一生受用。

  在即将结束本课内容的时候,我们以各种资料图片展示家乡春节的习俗,使学生大开眼界开阔视野,思维得到了拓展。不单为学习而学习,做到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五、布置作业

  收集各民族春节习俗

  六、教学板书

  张贴红联——怕红色

  30“年”的来历 燃放爆竹——怕响声 赶“年”

  灯火通明——怕亮光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地位:

  《池塘边的叫声》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朋友”为主题。编选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1---6自然段是青蛙和小鱼的对话,而重点就在于此,着重体会青蛙小鱼说话的精神和语气,并知道小鱼离不开水。青蛙能在水里又能在岸上生活的习惯。第7自然段点出池塘边的叫声是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富有情趣。青蛙和小鱼的对话亲切、朴实。尤其是很讲究礼貌用语,这是值得小朋友们效仿的交友之道。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使小读者浮想联翩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规范》结合本单元对话的特点以和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同学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想象“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鱼看到岸上的事情?”和“青蛙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两处发散同学思维和进行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同学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的美德。

  依据:同学已经具备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但带有提示语的对话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把指导同学进行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另外,《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两处空白为培养同学的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青蛙和小鱼的对话,热情礼貌,是同学获得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的好教材。因此,确立为本课的三维目标。

  (三)重、难点:

  1、重点和依据:基于本班同学在朗读课文时,对感情、语气掌握欠佳,以和同学已有的合作学习方法,把学习抓提示语引导同学读好对话,理解重点词“如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和依据:同学已经掌握了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带提示语的对话初次出现,本着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为原则,把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的方法教给同学,理解人物的神情,确立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设计:

  为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同学主动参与,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同学始终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另外,在同学已有的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之上,以重点引导同学如何抓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读好对话,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也是本课的教法之一。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同学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同学在自由读、练读、指名读、小组读、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进行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朋友”本课是第二课的主体课文,为使达到单元知识整合的目的,要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即:让同学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懂得动物的叫声就是动物的语言。设计了让同学先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导课,调动同学学习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结合同学年龄以和认知特点,让同学先读读第一课初读课文后都知道些什么?目的是让同学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培养提炼知识的能力。接下来再读读课文,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同学质疑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语言资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为合作学习,作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三次对话。

  本课的重点局部是三次对话。在利用第一次对 话进行方法指导的同时,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评读、比读、扮演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力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自然亲和,体悟人性的光辉,相互感受、沟通的快乐、感受心灵契合的.愉悦。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竞赛竞争的意识。这节低年级的语文课虽然不是地道的识字课,但低年级教学仍然是识字,因而我原则上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形、义学习,同时把识字也有机融合在情感悟之中,融合在读中,以读代讲,品词品句品读,以多种形式的读去充沛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感性、去理解字词,并利用真实和模拟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打招呼”、“连连”“好奇”和“黄昏”的理解,从而使同学体会到友情的习贵。

  2、课中休息。

  在同学读懂三次对话的基础上,对小鱼高兴的心情有了很深的感受,巧妙地把文章的第6自然段与课中休息融为一体。借助文章的自身特点捕获契机,让小鱼利用找朋友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快乐的心情,使整个教学不脱离主体,使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推到了实处,使同学体验以青蛙和小鱼是朋友,而不是把朋友的关系强加于同学。借此,巧妙地布置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同学营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同学帮小鱼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看到岸上的事情?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中休息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拓展说话。

  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中,与课文前后照应的特点也就是青蛙答应给小鱼讲故事,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渗透青蛙对朋友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另外在课文结尾又抓住教材自身价值,引发同学学习青蛙“呱、呱”的叫声,拓展说话。猜猜青蛙在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充沛开掘同学的思维,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火热的创新热情。在充溢发明性的活动中,同学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不留痕迹地把人文教育融入语言训练之中,使同学在情感态度上,又一次得到升华。

  (四)分角色读课文。

  胜利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胜利的动力,为此在学完课文后本课又布置了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人化整合,进行再创新,使每个同学都力求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胜利,享受胜利的愉悦和快乐,树立良好的信心。

  (五)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又跳出语文学科,站在一个高度进行设计,尊重同学的个性,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在自主的空间中选择为小鱼画画、写字、分角色读课文、提问题、谈收获等。企图在同学质疑的过程中,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开发课程资源,自编儿歌让同学阅读,目的在于把语文的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说板书

  本课我采用图文结合式板书,先摆好荷叶状生字卡片简笔画画出池塘,从而引导同学理解有水的地方是“池”,水四周是土围成的是“塘”。接着请出池塘里的一对好朋友青蛙和小鱼,通过送青蛙和小鱼回到池塘妈妈的家,使同学自身发现青蛙是两栖动物,学文后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即青蛙在池塘边给朋友小鱼讲故事“板书”讲故事。这种板书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符合低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协助同学将识字、学文、说话、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微型教学设计。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我校“1241”课改航模设计,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具体实施如下:

  教学过程:

  ()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客人,想不想见见他?(出示“尧”的图片),知道他是谁吗?他叫“尧”(出示带拼音的“尧”字)指名拼读,齐读。尧是我国上古时的帝王,是他把一年分成了四季,他还把帝王之位让给了一个叫“舜”的有才能的百姓,他的宽广胸襟让后人无限敬佩。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值得骄傲的祖先“尧”吧!和老师一起写写“尧”,学生书空。

  2、如果给“尧”加偏旁变成新字,你会加什么?学生说,师相机板书汉字(浇、烧、饶、挠、骁、晓、侥等)同学们的识字量可真不小啊!“晓”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字,跟老师写写这个字(板书“晓”字),谁和“晓”是好朋友?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字吗?(出示图片,口述:太阳出来,天就亮了,这就是早晨,也就是“晓”)。你能用“晓”组个词吗?

  3、板书:春晓,春晓不仅是一个词,它还是一首古诗的题目呢!一起读一读题目。你能说说“春晓”的意思吗?(春天的早晨)

  过渡: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古诗)这首诗熟悉吗?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简介作者: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他写了好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的诗,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既然大家都会这首诗,我们就比比看,谁读得好。

  ()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自学提示:

  1、读一读:借助拼音自己练读古诗,要注意诗的节奏。

  2、学一学:画出生字“眠”,和小组同学一起记住它。

  3、划一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试着和小组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也解决不了的,用“?”标出。

  4、想一想: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大家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值得表扬,此时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古诗练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吧!男、女生各推选一名代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学生畅谈)相机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课件播放鸟鸣诗人起床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用哪句诗来把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能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你能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鸟在叫吗?(黄鹂、麻雀)它们都是怎么叫的?大家来模仿一下吧。睡了香香甜甜的一觉,起床后,到处都听到鸟叫的声音,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么你能把这句诗高高兴兴地读出来吗?(你有六分高兴了、你有八分高兴了、老师觉得你十分高兴)老师可以来读读吗?(师读)大家一起来像老师这样高高兴兴地读吧!(男同学来一遍女同学来一遍)老师不仅听出了大家高兴的心情,还听出了大家对春天的喜爱!

  (3)现在请大家像诗人一样,闭上眼睛睡觉,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播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于是,你触景生情,吟诵了一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早上,孟浩然听到了百鸟争鸣非常快乐,他还看到了什么?(花落)

  (2)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的花本来是怎样的?(播放春天鲜花灿烂的画面)(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百花齐放鲜花盛开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可是这样的美景却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孟浩然醒来,看见花园里的花怎样了?(落了)播放满地花瓣的图片)

  (3)看看花落了多少?我们来数一数,一、二……数得清吗?花落得太多了,数都数不清,这就是——花落知多少。

  (4)看到花落,你的心情怎么样?(很可惜)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这种心情吗?诗人喜欢春天,喜欢花,看到昨天还是百花齐放,今天却是花落满地了,就觉得太可惜了,于是难过地说——花落知多少。(生有感情的朗读)

  (5)花为什么会落下来呢?诗中有句话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句话?(夜来风雨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评价:这风雨正在打在花儿的身上、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八九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十几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了一大片了)就是这风雨,把花儿都打落了,多可惜啊!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师读,生给掌声)为什么给老师掌声?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这句诗吗?(我听出了你对春天、对花的喜爱,花落了让你很心疼)(花落了你觉得很可惜,你也很爱花)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也来读读(风雨把花打落了,大家都觉得那么可惜,我们更不能故意伸手去摘花了,我们要把花的美留在枝头上)

  小结: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令人喜爱的,但是春天也会像落花一样流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时间。

  ()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不仅学会了诗中的生字,还和诗人一同领略了春眠香甜,鸟鸣阵阵,雨过天晴的春晨美景,生机盎然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课后,同学们可以给这首诗配幅图画,也可以把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家人听,喜欢写字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写成书法作品,你还可以这样,(放《春晓》歌曲)学习唱一唱这首诗。好了,伴随着欢快地歌声,让我们到校园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

  四、说反思

  《春晓》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生在学习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首先,应让学生在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让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那淡雅而又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进行生动的语言表达。同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提炼主要信息,在练习复述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学习语言运用;在多次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这一名画的非凡魅力。

  二、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内容,体会思想,而且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面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法,以及按照简要—具体—细节的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而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准备采取:

  三、教法预设

  1.朗读感悟法

  2.提炼信息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来进行教授,而学生们

  四、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通过集体多向的交流感悟文章主旨,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的方法推敲语言文字。反复诵读积累言语样式。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分五部分为大家介绍: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教师激趣导入,介绍画家达芬奇以及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突出达芬奇是一位旷世奇才,为后文体会《蒙娜丽莎》的画作价值做了铺垫。齐读题目之后,设置了质疑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蒙娜丽莎这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但形式上不同,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同时,从标点入手,找出不同。

  ppt:下面三个蒙娜丽莎,分别表示什么?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交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标点的不同用法。这是课文的第一次读,初步浏览课文,难点在于理解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整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全文的中心。】

  第三部分(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这一环节我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版块简要介绍

  默读课文,在文中用“________”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画作名称

  画家

  类别

  收藏地

  现展出地

  学生画完之后根据表格,简要介绍一下这一伟大画作。在这一板块中我还要求学生,调整顺序,介绍画作。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二次读,默读课文,对名画有一个初步认识。简要介绍这幅名画,将文章从连续性文本初步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再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根据表格,再来介绍这幅画。语言没有定式,调整顺序再来介绍这幅画,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版块二具体介绍

  自由读文五至七自然段,用波浪线将表格的答案画出来。

  部位

  关键词

  泛着红光 垂落双肩

  眼神、嘴唇

  血液流动

  身姿、双臂

  脸部、颈部、双手

  清晰细腻 生命的活力

  请学生具体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形象?根据我对学情的分析,学生的表述难免平淡,于是我借机引入原文。

  ppt:

  1.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

  2.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3.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生动而形象

  根据表格,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想到的相结合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蒙娜丽莎的形象,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这是课文的第三次读,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前文中学生练习了简要介绍,为这一步的具体介绍做了铺垫。学生有针对性地读五到七自然段,在品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将连续性文本提炼成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再用自己的语言将非连续性文本还原成连续性文本,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学习作者将看到的与联想到的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版块三细节介绍,提示学生不可忽略的细节,蒙娜丽莎的微笑,引入

  作者的话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提问学生如何形容蒙娜丽莎的微笑?

  找出文中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内容,用双横线画下来,深入细致地读,再来说一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留下的印象?

  指名学生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法不一。看过资料之后,提问学生这微笑又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这是出示蒙娜丽莎的画像,对照画像将感受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第四次读,带有感悟地读,有感情地读。细节的刻画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环节练习的是抓住细节描述画面。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体会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所包含

  的复杂情绪,感受达芬奇的画技精湛】

  第四部分(四)感悟主旨,情感升华

  文章在最后提到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

  ppt:“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提问学生1、这幅肖像画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艺术价值,你认为是蒙娜丽莎长得美,还是达芬奇画得美?引导学生体会达芬奇的精湛画技

  课程开头关于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具体指什么也这一环节解答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升华主旨,进一步体会达芬奇的画技精湛,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第五部分(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在这一部分先来总结写法

  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

  再要求学生根据标注,按照这样的方法,同桌两个人试着互相介绍一下这幅画。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是为了运用,本课重点之一就是学习作者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目的是活学活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流程的最后是(六)教师小结和布置(七)作业

  搜集达芬奇另一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对照图像,按照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细节介绍的方法,介绍这一画作,课下小组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将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拓展运用,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蒙娜丽莎之约

  介绍

  画 简要

  人 具体

  ?(后改为艺术) 细节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语文说课稿8篇】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语文》说课稿15篇11-08

中职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

语文搭石说课稿10-28

有关语文《项链》说课稿10-01

小学语文说课稿08-27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