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9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自编9的乘法口诀,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熟记、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重点是口诀的规律,难点是与其它口诀的混合运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使用卡片、情境图、统计表。具体教学过程这样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背诵7、8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开火车,在说出得数的同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3、看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
二、谈话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从问题入手,进入9的乘法口诀的自编环节
4、引导学生利用口诀解决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
5、出示袋鼠跳格图,进一步了解与9有关的积
6、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7、出示从1—9的统计数字表,让学生找出9的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积累运用
1、介绍“手指法”记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将口诀补充完整
4、口算
5、游戏:找朋友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地形图的判读为以后学习地形基本特征奠定了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它等值线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观看动画、动手找点连线画轮廓,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4、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其中目标2和目标3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缺乏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此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看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确定了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其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快速、直接的问题导入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新课,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2、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看一看知原理、试一试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征三个环节来实现的。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过让学生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的静态图和多媒体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态图,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体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点,然后试着用平滑的曲线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最后按其镶嵌关系在黑板上画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明确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
对照黑板上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总结等高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一学习板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看懂的、能动手的、能总结的,都让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2、 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学生自学和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为若干组,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沿等高线切断的不同的山体模型,让学生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内完成多媒体上显示的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届时抽查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各组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小组活动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即可。通过这一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第三个学习目标。
承转: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条路线所经过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选哪一条路线上山,我还有些犹豫,请大家继续努力,帮老师出谋划策。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4、教学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此时拿出真实的山体模型,说明这就是我要登的山,请各小组继续合作,3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并指出三条路线。
任务二:分析选择不同路线登山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和点拨,最后给出建议。例如:陡崖虽然距离山顶最近,但登山的难度和危险性也是最大的,需要专业的攀岩者带上专业的装备才能完成,其它两条路线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记住,安全第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真正实现了我们所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登山探险之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主要是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但等高线地形图仅仅是地形图家族中的一员,那么,除了等高线地形图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还有哪些地形图呢?
引出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然后对比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说出这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所得到的,之后给出一幅不带地形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读图识图,让学生上台在图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解决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为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课本39页活动题第2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课后作业:
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线要表示出来。
结束语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学习如登山,在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疲惫、会痛苦,也许还会摔跤。 但我们要记住,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攀登了, 每个人都会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吧!
说课稿 篇3
导读: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充满探究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为此,我为孩子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
一、《蜗牛的房子》是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下雨时小动物们怎么躲雨的故事。
适合在3―4岁的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活动目标是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为:
1、通过故事教学使幼儿了解自然界中小动物躲雨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以及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使幼儿产生联想,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动词躲、钻、飞。
二、孩子们对儿童文学中的作品非常喜爱,乐于倾听,并对作品中动物的形象进行模仿。
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充满探究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为此,我为孩子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
三、理论根据
在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作品形象的情感和快乐。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与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情境表演的头饰。
四、教学方法
为完成目标,我将活动以反复欣赏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欣赏―感知―再欣赏―再认识―最后再进行理解作品,创造作品---主线线索,层层深入,同时在各个不同环节中,穿插讲述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等,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
五、具体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情境表演及多媒体演示法,导入法,能在瞬间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第二部分:感知法,欣赏作品。
1、了解作品的内容
2、进而理解作品的风格,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运用多种多样欣赏手段和方法:如“听磁带中的作品,师有表情的复述作品以及观看多媒体课件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幼儿欣赏,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活动。
第三部分:表现法
采用角色扮演以及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创编作品。
注意难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角色来创编作品,既激发了幼儿积极创作的欲望,又能使幼儿顺利迁移已有的经验,这会使幼儿感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果孩子对作品创编活动比较顺利,也可同伴之间交流,角色互换,或者同伴之间创编接龙,如小鸟换成小青蛙,小松鼠等。
通过持续不断地感受作品,激发幼儿想象力,丰富其语言词汇,还能生成其他有价值的活动。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这是一节以计算为主的综合活动,感知物体数量及其数字对应关系是中班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它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而数学是枯燥无味又抽象的一门学科,特别是中班幼儿,往往对学习数学很不感兴趣。针对孩子这与特点,我运用了故事引发孩子兴趣、请小朋友帮忙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利用游戏这一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轻松获得知识、经验,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主要考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把数学融入到故事、情节、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说说玩玩中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说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应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根据《纲要》这一精神,结合中班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能力目标:了解几种常见飞禽的本领,激发幼儿观察、探索飞禽的兴趣。
3、技能目标:帮助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物体,正确认读数字5,学习5的形成,知道4添1是5。在本次活动中,我还大胆的尝试利用二次比本领的机会,让孩子在理解5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向孩子渗透顺数、倒数、单数、双数等粗浅的数学知识,加大了难度,给孩子一定的挑战。
说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我准备了必须的图片,方便孩子直观的了解数的形成,为孩子获得知识提供必要的辅助。
说教法和活动过程:
活动分成5大环节:
首先,老师运用故事导入法,向孩子介绍燕子、猫头鹰、啄木鸟这几种飞禽在吵架引出本次活动,由于孩子平时缺少对飞禽这方面的了解,所以,本环节以老师的介绍为主,孩子的讨论交流为辅。
第二个环节我运用了情景感染法:请孩子们帮小鸟们比本领这一情景,让孩子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重点了解5的形成,难点是比较4和5之间多1少1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运用的是游戏探索法:《规程》指出:“幼儿园活动组织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寓游戏之中。”根据这一精神,我采用了游戏探索法,利用手指游戏,来进行巩固复习,手指用起来比较方便,游戏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而且在生活中随时可以带孩子玩一玩,进行巩固复习。
第四个环节我运用的是逻辑推理法:让孩子第二次为飞禽们比本领,在这一环节运用了猜测、推理、点数、验证的方法,向孩子初步介绍顺数、倒数、单数、双数,并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掌握,只是渗透这一方面的知识,然后我变了一个小魔术,把四副挂图折叠起来,装订后变成了一本绘本,可以让孩子随时翻看,讲一讲,说一说,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最后我运用的是交流提升法:“开心聊吧”,在活动中孩子对飞禽有了一定兴趣,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飞禽,讲一讲它的本领,鼓励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绘本,或者利用早间区域活动时间和小朋友合作来画绘本,做好了可以用来讲故事,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动口能力,还能复习数学知识,一举多得。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是第八单元第二节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都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历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探究,参与到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中,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处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试剂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
(2),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使组内每个学生服从组长安排,分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合乎规范的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修正不足,养成善于反思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3),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增强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及除杂所需的试剂并能能设计具体实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善于合作品质的培养。
难点:选择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试剂。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分组实验时分工合作的经验。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本节课,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尽量让生生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配以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法、探究学习法,
小组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探究。我们常会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出现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你看到这样的图片,大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想一想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图1
【展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氢氧化钠长久放置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了。
老师:氢氧化钠可能变质了,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它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追问】有关这幅图片,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有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收集学生的问题。
问题 1、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2、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3、氢氧化钠变质后还能用吗?
探究一、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老师:下来我们依次就这几个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首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大家认为检验氢氧化钠变没变质的关键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使用转化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检验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有无,有则变质。
老师:好的,那么大家现在已经将检验氢氧化钠有无变质的问题转化为检验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有无了,非常棒!那么怎么检验碳酸钠的有无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三分钟,组内尽可能多的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具体步骤用表格画出。老师要求组长做好分工,必须有同学对讨论结果作出记录和讨论完的展示。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讨论,集思广益,设计方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再处理,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老师走下讲台多听多看,适当引导。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说出设计思路和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了让更多小组参与展示,可以邀请一个小组长只说一种方法及对应的实验设计。)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先邀请学生做以评价,教师补充。
收集学生找到的方法为以下三种
方法1,根据碳酸盐和稀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O32-+2H+===H2O+CO2 ↑,可以采用取样加稀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的方法检验碳酸钠的有无。方案如下:
表1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法2,根据可溶性的碳酸盐能与含钙钡离子的碱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碳酸钡CO32-+Ca2+==CaCO3↓,CO32-+Ba2+==BaCO3↓,可以取样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具体方案如下:
表2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a(OH)2或B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法3,根据CO32-+Ca2+==CaCO3↓,CO32-+Ba2+==BaCO3↓也可用取样加含钙钡离子的盐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具体方案如下:
表3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分组实验】同学们分组根据讨论出的方案依次实验,(强调组长做好分工,尽可能多的使组员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展示】
老师:既然大家的结论都是氢氧化钠变质了,那么究竟有没有完全变质呢?
探究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教师: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运用问题转化法,分析可知
完全变质
Na2CO3
部分变质
Na2CO3 NaOH
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问题转化为检验氢氧化钠或氢氧根离子的有无,有氢氧化钠就是部分变质。
【学生评价】
【老师评价】给予肯定跟鼓励
老师:那么怎么检验氢氧化钠的有无呢?
学生:取样 加酚酞溶液?
学生:因为氢氧化钠是碱溶液,会使酚酞变成红色,如果酚酞加入,溶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无变色,则没有氢氧化钠。
【学生评价】学生1,同意上面学生的看法(继续邀请学生评价)。
学生2:不能用酚酞检验,因为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
【老师评价】设计实验需尽量考虑周全。
老师:既然不能用指示剂去检验氢氧化钠,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学生:根据氢氧根离子与Cu2+能产生蓝色沉淀,可用含Cu2+的盐溶液加入,观察有无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评价】Cu2也能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铜沉淀(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评价,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碳酸铜确实是沉淀)
老师:我们找的方法都不行不通,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了呢?
学生:一定有办法。
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探究,你们想想,究竟是谁干扰了我们检验氢氧化钠的有无呢?
学生:碳酸钠。
老师:既然碳酸钠干扰了氢氧化钠的检验,我们可以想办法将它?
学生:除去。
【分组讨论】可以怎么除去碳酸钠却又不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呢?
【展示】讨论结果。用含钙钡的盐溶液,不能用稀酸和含钙钡的碱溶液。并说明原因。
【分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以表格形式表达。
【学生展示】
表4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BaCl2溶液。(检验并除尽碳酸钠)
2 再向其中加入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等),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产生蓝色沉淀等)
部分变质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完全变质
【分组实验】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展示】结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拓展】万事相通,如果在生活中,你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除了绕道走,还要勇于清理影响进步的各种阻碍。
探究三,如何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中杂质的。
老师:氢氧化钠变质后还能用吗?
学生:如果完全变质就当碳酸钠溶液使用,如果部分变质就除去里面的碳酸钠,当氢氧化钠溶液使用。
【分组讨论】部分变质时的除杂方法,设计具体方案。
老师:选用了什么试剂(含钙钡的碱溶液),为什么不用其他试剂(稀酸或含钙钡的盐溶液)。
表5
操作方法
对应反应原理
向溶液中加入Ca(OH)2或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过滤,装瓶。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Ba(OH)2==2NaOH+BaCO3↓
【分组实验】强调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小结】学生谈收获。
【布置作业】:1,整理实验报告;
2,画出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思维导图。
六、说课后反思:
本节实验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优点:对于图片的分析,创设了真实情景;通过小组讨论收集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具体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高,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也有了系统的认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端正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不足:课前对于离子检验及复分解反应中不共存的离子对,让学生多加复习,可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效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尊严》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文中没有空洞地阐述尊严的含义,而是蕴涵在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中最终得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课文对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散见于课文中,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自尊人格的品质。另外除了正面描写外,作者多处采用了侧面烘托,如:其他逃难者的表现和杰克逊大叔的评价等。特别值得揣摩的是杰克逊对女儿说的那句话:“别看他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特别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正是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际,对尊严话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难字词
2、能力目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
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年轻人请求、坚定的语气,初步学习默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其中难点是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五、说学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2,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自己理解尊严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自学质疑
1,自读反馈,用填空形式补充完整故事大概情节
2,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可以通过找到相关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来体现哈默身上与其他难民不同的尊严)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分角色朗读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议一议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如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还可以举例说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如大街上四肢健全的人到处要饭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采用文中的对话来板书,这样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
《雨说》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教学,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的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本课学习目标是:
(1)、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雨的象征含义。
(2)、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体会诗歌轻柔、喜悦的风格。
2、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领悟诗歌内容。
3、教学难点:
捕捉诗歌的意象,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教法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采取多种形式,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
2.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解读意 象,促进朗读的 提升;
3.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
三、学法指导
朗读体会;联想想像;记忆背诵;
四、教学流程
(一)解读标题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回忆《马说》、《爱莲说》中对“说”的理解,说在古代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议论,又可以抒情,那么《雨说》中的“说”是什么含义?副标题
“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学习诗歌有什么帮助?
(解说:之所以这样导入,是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窗口,以此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明确诗人的写作目的。)
(二)了解作家及作品
(让 学生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有助于更深地欣赏诗歌。)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标明重音、停顿,体会情感基调,学生读完后,老师作适当点评。)
(2)请齐声朗读,听雨向我们诉说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 括每一节诗的内 容。
(解说: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又把握作者的思绪,为下面鉴赏全诗作铺垫。)
2.联想想像解读意象
(过渡:既然“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话,那“雨”是怎样说的呢?雨说的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思考:诗歌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主 题?(老师要举例介绍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等),请一边默读,一边想像这些意象 所呈现出的画面,配上色彩、声音等。
(老师先展示画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春雨的气息。
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诗歌的意境,老师一起和学生讨论交流,不 时插入这 样的话:
田圃里的种子,张大嘴巴,等待着春雨的滋润;辽阔的牧场仍是一片
枯黄 ,往日欢叫的牛羊也不见其踪影;小溪寒浅,无力的静卧着,多想再听听它清脆悦耳 的歌唱……
就这样学生走出文本,融入自然,进入心灵。而心灵的情感是丰富的,为了把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3.品味诗句体会情感
问:从雨的诉说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请结合关键词句来说明。
我让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题的一些诗句,并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例如: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爱心”点明“雨”就是爱的天 使,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与博大。
(解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既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又可以领会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崇高)
(雨说实际上是诗人说 ,雨的爱就是诗人的爱)
问:“雨说”这个提示语 ,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五次,逐步地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请将这五个乐章冠以不同的标 题。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情感浸润的同时,把握诗人情感升华的 轨迹。)
问:春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话,我们对春雨也说几句心里话吧?
(解说:这个问题让学生梳理刚才零散的理解,表达对雨 的深深的敬意。我认为这是在前面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一次理性的升华。)
4.反复朗读读出感情
1)诗人为什么要 借雨来诉说,为什么不直接对孩子们说?(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满爱心 的天使,符合儿童的心理。)
2)、最后,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擂台赛。如轮流读,小组读,一句一句读,一节一节读,全诗连贯读,比一比谁读出感情最恰当。
3)、力求当堂背诵。
(四)、总结、拓展
诗人郑愁予给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正是她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美的意境中,让我 们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让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 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
(既然雨可以对自然万物温柔的诉说,那自然万物也可以感谢雨的馈赠。
有创造性的设置了这样一段仿写。)
拓展:按照例句形式仿写,桃花说:“这是一场红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
柳树说:“这是一场绿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这一段 仿写, 以角色对调的形式,不露痕迹地让学生领会到拟人化修辞的艺术魅力。
(五)作业布置
五、教学理念设计:
本节课老师采用诵读感悟、联想想象、探究学习的方法,紧扣一个“说”,一线串珠, 说深、说实、说透,将学生对意象的体验,情感的品味,融为一体。
让学生走出文本、进入自然、进入心灵,心灵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对话,学生在情感的层面上充分交流,形成情感的升华。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常见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它从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物体与物质内容的分支课题。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级研究主题。本课从材料的来源认识材料的分类,然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使得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为单元后续的《纸》、《金属》、《塑料》三课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课起到了单元统领的作用。
本课虽然没有技能操作上的难度,但很鲜明的是它需要将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
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的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的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便达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这些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学生对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然而他们的这些认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规整的,无法有效归入到知识体系中;而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显得参差不齐。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的,系统的建立材料的概念,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物品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的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 能够用看,摸等多种感官来研究常见的材料。
② 会通过观察与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 科学知识
①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②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③ 知道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② 意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
其中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是:
1、 认识到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我将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身边和教室中的现成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
2、 理解常见材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材中是用文字图片直接出示向是介绍材料的分类标准和种类,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巩固学生对着两种此阿里的区别能力。
需要教师突破的难点是:
会通过观察交流物品的构成材料推断各材料的性能。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观察所熟悉的自己的鞋子为切入点,分成三步来剖析:先对鞋子进行观察,找出球鞋由哪几种材料制成,然后给这些材料归类,最后再分析选取这些材料的原因。通过这一具体的观察活动,发展学生对材料性能与用途相联系的认识。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 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二, 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三, 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四, 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五, 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六, 总结全课。
第一部分,分析玩偶,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部分,我将以学生常见的毛绒玩偶为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随后抛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绒玩偶的各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引导学
生关注到本课主题:材料。揭示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为后续观察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认识材料,根据来源分类。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将采用知识归纳性与研讨操作性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学习用具与教室内的物品开始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再进行交流分析,从丰富的材料种类中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作而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制成的,一种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一种材料可以做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对材料的观念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然后,教师将指导学生把材料按照它们的来源分为两类: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通过语言的介绍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刚才寻找的材料,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达成培养他们分类能力的技能目标。
第三部分,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人造材料都来源于天然材料。当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引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例子。
第四部分,观察物品,分析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多的人造材料呢?”由这个问题进行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不同的需要要使用性能不同的材料。学生可能在这里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利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举例说明。老师先用毛绒玩具进行演示分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鞋子进行层层分析:鞋子有哪几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别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通过实物举例,能使得学生理解材料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
通过视频材料来让学生了解新型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说出生活中的新型材料。
第六部分,总结全课。
【【精选】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热爱生命》说课稿?「汇编」05-01
初中课文《雪》说课稿汇编04-30
曹操《观沧海》说课稿汇编04-29
《我心归去》说课稿汇编05-17
《氓》教学设计、说课稿汇编05-06
《风筝》说课稿(精选5篇)09-30
《散步》说课稿(精选6篇)11-26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说课稿汇编05-09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汇编05-01
六上语文《钱学森》说课稿汇编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