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2-27 11:39: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编辑电子板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反思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编辑电子板报》是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组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6课的内容。本课通过学习和制作 “电子板报”,让学生知道WORD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和制作 “电子板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 “电子板报”:

  ⑴、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

  ⑵、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制作电子板报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的电子板报。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比较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对于本课的教学,学生采取的学法是:“接受任务→小组创作→评价成果→归纳总结”,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三、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机房、教学素材。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流程:

  (一)、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你们在吸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学生说没想过)你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

  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进入新浪站,输入关键词“电子板报”,显示搜索结果,进入相关网页,演示)。

  【教学意图】 通过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进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

  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WORD、WPS软件制作的。

  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

  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软件完成任务。

  (二)分组创作,自主探究

  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讨论一段时间分配好任务后,有的小组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翻开书,打开WORD软件,一步一步地自学,并不时地和同组其它同学讨论着;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如何使分成左右两栏的文字行数相等”“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等。对于本课中的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这些。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全组都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到网上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动手操作中,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和自我创新,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个别和普遍问题,教师可及时纠正。

  (三)、评价反馈,指导激励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统一在多媒体教室展示。请了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师来评价、指导。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若回答不出,同组同学可以补充)。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培养创新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帮学生梳理知识。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教学意图】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1、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协同合作精神。在本课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在作品创作中小组内共同探究、共同合作,学会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说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理念,更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之前,都创设了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注重信息技术、美术、思品和语文等学科的整合,这样,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这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结构清晰,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脑网络,领略网络的神奇,真正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本节课的设计把握语文内涵,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

  我设计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认知目标:

  1、能读、写11个生字,了解组成的新词所表达的含义。

  2、能知道信息高速路就是网络,了解到网络为人类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捷。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网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深入地学习课文,以及自己的实践操作,感受到网络是现代人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激发他们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己上网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他们搜索信息的能力。

  2、能把找到的资料在班里进行交流,培养他们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

  教学难点:

  使他们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就运用网络的本领。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称网络为信息高速路?

  2、网络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什么帮助?

  教学策略和教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直观演示,激发学生们的对网络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兴趣被你吸引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想看,想知,想学的愿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运用“网络能使我…… ”来说说话。我通过这样的手段既使学生们深入地阅读了课文内容,每个人都参与到了读文章,找句子的过程中,还使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来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从而也解决了这篇课文的主要问题:网络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什么帮助?把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培养了他们探究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地形概况》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地形》,适用于初中二年级。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中国地理教材分为“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中国在世界中”三个部分。《中国的地形》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地形概况》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的地形》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所以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教材这样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我国地形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目标的确定为本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定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讲授法、指导读图法、比较、归纳等教法。其优点是,运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里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绘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心中有图,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本节教学我准备运用挂图、投影仪体现知识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投影仪还有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教学主要渗透读图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图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讲授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使“读”、“讲”、“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属于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授、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

  (一)导入新课采用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运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学习的课题。这样设计,清晰、简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又为下一步引入新课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图导学,读练讲析 运用此方法可认识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 1、针对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思考练习题,学生对照练习边读地形图边完成 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学生读图练习的基础上,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已有的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明确三级地势阶梯的宏观分布。我指 图讲解三级地势阶梯分布概况,要求学生填写“三级地势阶梯概况表”,掌握三级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在讲解的同时,我板书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简图,直观展示我国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画地势阶梯分布简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分布、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认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这样设计,使学生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做到了各个击破,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了一些台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三)由上而下,因势利导 运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得出。进而联系实际分析评价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样设计,便于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新课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将比较零散的知识归纳、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这样可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六)作业布置 目的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培 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学板书属纲要式和板图的结合。共分两大块,课题居中,左为内容纲要,右 为板图。这样设计,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简单,精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

  (八)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学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响,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程序,因此,我设计了“教学后记”,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嘱咐》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根据教材分析,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差别。

  3、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亲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创设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所以,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感悟母爱的伟大。

  2、善待质疑,提倡学生多提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并不在于他懂得多少你说的知识,主要在于他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二、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母爱的伟大的。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的印象深刻。

  三、说教学程序

  本次教学过程有五个环节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充分感悟伟大的母爱。

  环节一:出示课题,简析母爱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词语,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板书:嘱咐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课题就是《嘱咐》,你能通过自己的预习来说说这是怎么样的嘱咐?板书:的嘱咐

  (意图:这个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丝丝入扣。)

  环节二: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的嘱咐?并指导朗读。

  (意图:根据这个引题来激发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预习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随机交流:

  (1)母亲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么意思?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

  (1)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勤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孩子,记住,劳动最光荣;

  (3)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

  (2)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疼爱。比如说对“落”字的理解,为什么不用“敲”、“打”等,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她只是让我懂得道理。)

  (3)母亲疲倦了,目光应该是暗淡的,为什么会有亮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的优秀品质。)

  (4)"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母亲为什么事而快慰?(一为自己助人为乐而快慰;二为儿子会关心他人而感到快慰。)

  (5)母亲为什么不用话来嘱咐"我",而用无声的眼睛嘱咐"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不善言辞,说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劳,伟大。)

  ……

  (意图: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即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环节,突破教材局限,设计了想象说话练习,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一次的开发,使教学内容新鲜而情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环节三:关注人文,体验“母爱”。

  (1)出示《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2)讲述老师的亲身经历,有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把老师拉扯大等事迹再次感悟学生。

  环节四: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吗?想一想,边听音乐边慢慢谈。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播放一段时间后再加以交流,先进行感情渲染。)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还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走出教材,积极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

  环节五:布置作业。

  “一切尽在不言中”,回家后,同学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意图:让学生诉说发自内心的话,这是情感碰撞后真实情感的流露,升华了"母爱",也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母亲的伟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谭文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它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将黄山奇松的秀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情感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对黄山松树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3.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黄山四绝”的图片引入课文,配以优雅的乐曲。

  2、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我提出导语:对于黄山,大家了解多少呢?“黄山四绝”是否有听说过?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却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来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这样设计将思维由黄山引到黄山四绝再到黄山奇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象。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字音易错的字,如宾、卧。宾容易读成bing,in和ing不分,卧由于即墨方言土语的特点学生容易将圆口O发成扁口。

  字形易错的字,如陡、卧。陡容易将双耳旁写成双人旁。卧左边部分的笔顺易写错。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我分为两部分,分别出示主话题。

  第一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文章中具体写了哪些松树?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讨论。让学生划出描写三种松树的相关句子。

  3、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所划句子,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种松树?为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者动情地朗读课文当中的句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体展示黄山三松的图片,让学生对号入座,指出它们的名称、特点,尽量复述。让学生在对号入座这样的小游戏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让学生再美美地整体读一遍这三部分句子,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尝试背诵它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有的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处处”看出来,有的学生会从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看出黄山松树的姿态之多,还有的学生会从标点省略号中看出来还有很多种姿态的松树作者没有写。

  2、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自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板块4 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试扩展第三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性。

  2、学生自读课文,体味作者语言,说说作者是怎么将三松的奇美写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方法,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另外“三绝”,试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写其中一绝。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在积累中共鸣,整合中深化。同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板书: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处处 迎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两个性质。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它的性质定理不仅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而且也是后继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梯形的预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和计算。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二)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本节课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二)学法: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我们学过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二)实验探索,大胆猜想

  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合部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

  1、性质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C()

  2、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1)∵AB=AC∠1=∠2()∴BD=DCAD⊥BC()

  (2)∵AB=ACBD=DC() ∴∠1=∠2AD⊥BC()

  (3)∵AB=ACAD⊥BC于D()∴BD=DC∠1=∠2()

  (四)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指导学生表述证明过程。

  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4)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解题大有裨益。

  2、作业布置:

  (1)必做题:

  书本课后作业

  (2)选做题:搜集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实例,并思考这些实例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不能忘记祖国》是小学课标语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5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充满着理想和希望。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语文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课文,从宋庆龄说的两段话中,体会宋庆龄的爱国之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说编写意图∫皇羌し⒀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是学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说教法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扩展

  四、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2、举起右手和老师共同书写课题。[板书课题:我不能忘记祖国]。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的学习激情都很高,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2、好,读完的同学坐端正,向老师发出信息。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想给大家交流一下呢?

  3、学生反馈。

  (三)品语言,悟真情,感受赤子心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2、学生反复品读宋庆龄在讨论历史问题时说的那一段话,想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学生可围绕问题思考,再交流感悟所得。

  3、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况理解“东方睡狮”以及了解为什么把中国称为睡狮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其内容。

  4、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省略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5、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中蕴含着的宋庆龄的赤子之心———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充满自豪。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四)析外表,明内心,感悟人格美

  1、从宋庆龄发言前后的外表描写中,我们又能读懂什么呢?让学生找出有关语段感悟理解。

  2、引导学生朗读并联系语境适时理解句子中的“文静、思考、不以为然、温文尔雅、柔和”等词,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寻爱根,述赤诚,体验爱国情

  1、宋庆龄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2、从这段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宋庆龄说的两段话,深刻体验宋庆龄炽热的爱国之情。

  (六)知识拓展。

  1、出示梁启超说的话。

  2、回到板书,让我们一起对祖国妈妈说,我爱祖国,祖国也爱我;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祖国也对我充满了希望

  六、说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说课稿 篇8

  一、解读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的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现象的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肉食现象。

  四、材料的准备

  图片资料、沙子等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力,本人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通过认真观察提问,思考与讨论,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做到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

  通过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观感受

  (1)以书中的图片《树》照片为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概念,并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规律。

  (2)再通过图片的比较让学生知道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消失线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而且位置不同的视平线带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3)基本要素掌握之后,共同欣赏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空间感和美感。同时让大家认识了消失线。

  3、布置作业:

  4、展评:作品自我介绍。

【【精品】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精品】小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7-20

【精品】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07-19

四年级语文《钓鱼》说课稿精品03-06

【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07-26

【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07-21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范文11-08

高一语文《神的一滴》说课稿「精品」05-19

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说课稿精品03-06

【精品】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08-17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