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礼乐文明的确立》,此框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大学里的教学法以及我个人的实习经验告诉我,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有备无患,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巧妙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这堂课我将分四步来进行说明:第一步是说教材,第二步是说学情学法,第三步是说教法,第四步是说
教学过程。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认为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备好课的基础,先来谈谈我对这课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首先就教材的内容及地位而言:
《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内涵和影响,
该筐题希望通过讲述西周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下一课的“变革与争霸”做了知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习经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容以及作用、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探究精神与分析能力,提高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评价史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提高其对初中社会开卷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综合探究的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的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思想觉悟)
根据本课在教
材中的位置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依据该点在本框题中的地位:首先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是礼乐文明的组成部分,解决该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制度概念(其它知识点)
其次,是依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此框题探讨的
现实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历史的眼观,能够发现、分析生活的受礼乐文明制度的
是…………现实问题
影响的现象和问题,就必须以这个问题为依据,因此我将它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确立这个教学难点,我是基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考虑的解决这个难点有利于突破的思维障碍(有利于突破初中生理性思维不足的弱点或者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培养的现状)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学法分析:
(过渡)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这也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所以第二步我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第一,从认知水平来看,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经验,
第二,从身心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好奇心强,思维比较活跃,
第三,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且不够持久,教学方式宜采用多样化
第四,
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引领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体验文化,感受文化中,升华情感。
三:教法分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所采用的教法有:调查归纳法、情景教学法、提问讨论法、自学点拨法、讲授法、比较法、例举法,总的来说,都是启发式教学。具体地说本框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过渡)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最后,我来谈谈这一框题的教学过程:
1、我把第一步设为课前调查,强调参与课前我将布置一个预习任务:上网查阅“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今的表现”?
为什么要课前调查呢?我是这样考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以史为鉴。所以,在这点上,我想,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就得让学生先到生活中去,让他们自己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我采用了调查法,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够积极参与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中来。
如果说课堂教学前的这些环节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东风”就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这一重要环节服务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交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了调查结果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探究—拓展问题深度—延深课堂内容五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
我的第二步是展示结果,情境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正课之前,我先在PPT上打出:谁来展示你的调查结果(或谁来谈谈你的参观感受)”的文字?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结果的兴趣。
学贵有疑”在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我因势导入新课,抛出问题:
……,那么……
……可见中国最为礼仪之邦的表现的是多方面
(具体话语)可见……
的,那么你们知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是什么呢?这样,在提问中,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我在教学实习的时候曾多次运用该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我的第三步是:提出问题,落实重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通过情景导入,学生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时我将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线索,贯穿整堂课。本课需要解决……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西周的建立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的
我采用了问题引领自习的学习方法。
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不在简单明了的知识目标上多花费时间,便于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营造更大的空间供学生交流。这正是新课程的学习理念的要求。
引导学生解决西周的建立后,我会把重点放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内涵知识点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会采用提问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分别设置问题假设,一起过渡作用,二可明确探讨方向。同时为了适应初中生的心智特点,我尽可能的运用具体事例,配以图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礼乐文明制度的深刻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有趣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我的第四步是合作探究,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我的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情感,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用情景创设法动之以情。所以紧接着我展示了一段录像,在录像中(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梦回西周”四人一小组,一个人充当记者来到西周采访农民、贵族和君主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看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能会非常激烈,而学生的回答可能也是准确而到位。这便引入本课的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我们教师不应给定一个机械的答案,但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升华其价值感情。
第五步是延深内容,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所以,本课结尾我又布置了课堂作业: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感觉礼乐文明制度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特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正如皮亚杰的告诉我们的:孩子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远比灌输来得好,也更有效。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一定的板书和教具:
四、板书教具分析
(一)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点。我采用线索型板书:在黑板中间画一个圆圈,中央写上“礼乐文明制度”,以它为中心再以太阳光线辐射状向外分别打出箭头,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等。这种板书的作用在于一目了然地揭示了本框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包括重难点,以清晰直观的图示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工具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在教学过程中,正式的教学任务不是枯燥的一笔直述,所以我还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录像、黑板等,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亦如艺术家雕刻,用心而精致,辛勤而不悔,如蝴蝶脱茧而出,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以上就是我对《礼乐文明制度确立》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隐私和隐私权》,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对本课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隐私和隐私权》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隐私权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肖像权,名誉权和姓名权等人格尊严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某些方面的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A知识目标:㈠学生掌握隐私的涵义,隐私权的内容。
㈡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㈢能够自主地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隐私权是人格尊严权利的一部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能够自觉地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涵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重要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
⑴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⑵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习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⑶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
1讨论式教学: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发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3情景式教学:对于如何依法维护隐私权,我主要采取了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然后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我认为: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和隐私权”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报社侵权案,拆信风波”等,我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⒈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老师手里拿着一封信说,这是一封写给我们班某位同学的信,请问我可以拆开看吗?如果我偷偷地看了,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享有隐私权。
⒉新课讲授: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景,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A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对P3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其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相对立的,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再次: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辩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B对于保护隐私的重要意义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景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③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④教师设置材料“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⒊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⒋板书: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板书时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隐私和隐私权
一隐私,隐:隐藏,不为人所知。二隐私权:含义
私:与公对立,私人之事。A个人生活的安宁权
1什么是隐私?隐私,丑事吗?B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护
2隐私的内容:C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3保护隐私的意义?
⒌课外作业:“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如:想一想:你的隐私是否被别人侵犯过(举一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二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以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检验为切入点,以一系列探究实验回顾了Cl-、SO42-、CO32- 、NH4+ 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此外,引入了焰色反应的基本操作及其在金属化合物检验中的应用。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的有关常见物质检验方法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其他离子检验方法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定为,掌握Cl-、SO42-、CO32-、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检验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时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尚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归纳。此外,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焰色反应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SO42-、CO32-、NH4+ 等离子的检验。
2.能用焰色反应、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说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增强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质的检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以一名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向学生播报三则新闻:
(1) 20xx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并指明酒后驾车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市工商局查获一批假的全毛毛衣,其主要成分为腈纶。
(3) 市面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纯净水。其中,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
以生活中的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交警、工商局检验员、水质检测员三种角色,切身感受生活中物质的检验。
2.实验探究,启迪新知
在每个小组汇报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检验方法。
第一组成员结合生活经验,不难想到向酒精检测器吹气,根据硅胶变色情况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表演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能够得出溶液、试剂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物质检验的依据。据此,我将引导学生回顾运用指示剂、pH试纸等检验物质的相关知识及操作。
第二组成员结合初中科学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点燃毛衣纤维闻气味的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出第二种物质检验的依据:闻气味或观察气体的逸出。由此我将展开对NH4+检验方法的讨论。学生根据上述结论,不难得出利用氨气特有的刺激性气味来检验NH4+的存在。我将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NH4+ 的检验:NH4Cl与NaOH溶液加热。并对方法进行完善:闻气味后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对于第三组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纯净水的表演,则可得出物质检验的又一依据: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由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Cl-、SO42-、CO32-进行检验,并对Cl-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SO42- 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等注意事项做重点强调。
3.追溯历史,攻克难点
在完成以上的角色扮演和实验探究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检验Cl-、SO42-、CO32-、NH4+时,都是利用了这些离子与一定的试剂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来达到检验的目的,但是对于钾离子和钠离子用复分解反应却难以鉴别,那我们要怎么来检验它们呢?”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难点:焰色反应。通过课堂演示钾离子与钠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让学生对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和原理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4.拓展新知,巩固小结
最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随着科学发展,未来的化学实验中检验离子的方法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我将对一些好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的常用仪器做简单介绍。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NH4+ 的检验
2.Cl-的检验
3.SO42-的检验
4.CO32-的检验
二、焰色反应
操作步骤
原理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北京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主题,学者周国平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值得深思。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内容、揣摩语言基础上,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或理,受到有益的启示,并学习议论文用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我所选的课题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课标》中在阅读部分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3. 思想目标:学生要保持纯正的追求。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举例论证的。
教学难点:与学生探讨出灵魂的真正含义。
二. 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次活动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利用多媒体)
②合作法——拓展资料,交流心得。
③演示法——个别展示,丰富体验。
其中,演示法是本课最主要的方法。在课前大量资料积累准备的前提下,让学生以丰富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初一语文在现代文阅读中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教给学生记叙文的分析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初二北京版语文课本把议论文引入重点教学内容,在记叙文教学基础上,学习议论文文体,让学生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训练学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有正确导向,引导学生要保持纯正的追求。
(二)学力培养: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指导方法:
课前积累和准备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次读书活动,我有序的指导学生: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⑤感悟法——撷取要点,阐发感受。
同时也注意指导训练学生:
① 学写读后感。
② 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思路。
1.导入 由本课中心论点引入,提出本课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作者是如何举例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2.解决重点的过程
①引导学生研究2---6段的内容,(点拨)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快速阅读,独立解决下列问题:作者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观点,选用了哪些事实论据?(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用纸条写出)
② 展示学生答案。
③然后屏幕展示:
A、阿基米德在剑向他劈来时依然专心研究“圆”。
B、第欧根尼不顾显赫人物亚历山大的询问继续他在阳光下的沉思。
C、王尔德在外国旅行中只带内在的精神财富。
D、一个少女在嘈杂的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的读书。
E、青年学生自备学费赶到北京欣赏世界名画。
④教师点拨: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的高贵都在于灵魂。
⑤教师总结:先哲和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作者也正是选择了这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论据来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的。
3.突破难点过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选取了5个人物的事例证明论点,想来,大家对“灵魂”一词已有了解,那么,大家开动脑筋再继续沉思:灵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要根据5个人物的事例作答。用下列模式回答:
阿基米德追求-----------------(科学)
第欧根尼追求-----------------(思想)
王尔德 追求-----------------(才华)
少女 追求-----------------(知识)
青年画家追求------------------(艺术)
4.拓展提高:
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
5.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论述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举了5个例子,深入浅出,说理严密,证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道理。
6.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册中文段,训练学生概括事件。
五.板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解决重点:怎样举例论证
突破难点:理解“灵魂”含义
六.课后反思:
1.优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运用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不足: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可以再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人生意义,价值认识上有一个提升。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该部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了乙醇组成与性质,了解了乙醇的结构特点。结合乙醇的结构认识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醛的相关知识,以此带领学生认识到乙醇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同时拓展了视野,认识了化学与STSE之间的关联。
(过渡:一堂好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酒精制品,对于酒精的物理性质很熟悉,但是对其化学性质并不了解。考虑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到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当中,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够书写乙醇和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以此推断乙醇分子的结构;能够书写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通过对比钠与水、乙醇的反应,锻炼对比、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和钠的反应及其催化氧化。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教学是重点是教学过程,因此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授课伊始,我会通过教材出示多种食物的图片,比如面包、鸡蛋、牛奶、水果等,并且说明日常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比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等。接着会出示一张有关酒精饮料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乙醇。
通过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入本节新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当代教育学的新要求。
(二)新课讲授
1.乙醇的结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说明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羟基(—OH)。接着向学生介绍有关乙醇的用途,比如酒精饮料、消毒杀菌等。
2.乙醇的性质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呈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我都采用了实验的方式来进行。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我会采用多媒体播放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视频,请学生自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即可得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并且产物呈碱性。
接下来请学生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不与煤油发生反应,但是可以与无水乙醇发生反应,思考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煤油属于多种烃类的混合物,所有的氢原子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但是乙醇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的连接方式与其他氢原子、烷烃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不同,由此判断金属钠是与羟基(—OH)上的氢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我也会顺势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回忆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的现象,说明金属钠与水、乙醇反应现象的不同点。学生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①金属钠与水反应,金属钠漂浮在水面上,与无水乙醇反应时,则是沉在底部,由此说明密度关系ρ水>ρ钠>ρ乙醇;②金属钠与无水乙醇反应不如与水反应剧烈。在这里我也会结合乙醇、水的结构式说明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比乙醇分子羟基上的氢更加容易电离。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观察,铜丝反复在酒精灯上灼烧之后伸入乙醇中的现象,需要注意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等。接下来请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铜丝在反应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思考乙醇在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学生结合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伸入乙醇中颜色变红的现象即可猜测得出,乙醇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铜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乙醇是被氧化。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也会顺势写出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之后我会说明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醛继续被氧化可以生成乙酸,乙醇遇到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重铬酸钾)也会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3.醛的认识
有关醛的认识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乙醛和甲醛”,概括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的相关内容,并且说明醛类的相关性质,认识到醛类物质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三)拓展提升
我会请学生思考决定乙醇、乙醛化学性质的是什么基团?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得出:决定乙醇化学性质的是羟基(—OH),决定乙醛化学性质的基团是醛基(—CHO)。在此基础上,我会说明有机物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关,这也是有机物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查找资料,说明能够通过催化氧化生成醛的醇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说课稿 篇6
第一步:教学本课会认字
1.利用幻灯片,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说偏旁识字、组词识字,并分别找出平、翘舌音的字和后鼻音、前鼻音的字。
2.利用生字卡片,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巩固本课会认字,比一比哪列小火车开的棒。
3.以摘果子游戏让学生寻找识字方案,提高识字本领,并从游戏中体会识字的快乐。
第二步: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导入新课中注意-激发动机,入情入境。上课时,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先播放歌曲《神太阳》,以此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紧接着我提问:歌曲中唱了几个太阳?有一位小朋友在听了这首歌后,也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春、夏、秋、冬四季(板书:春、夏、秋、冬,他画了四个怎样的太阳呢,他把这四个太阳分别送给了哪个季节)。
第三步: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觉课文描写的四个栩栩如生的太阳形象,在学习过程中,用图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品味,让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快乐氛围。
在朗读第一自然段时,结合多媒体画面理解清凉一词,感受到绿绿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阴凉,教师相机贴出绿绿的太阳图片。在朗读第二自然段时,结合丰收的多媒体画面理解金黄一词。
泛读第二自然段中一个长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引导学生谈出丰收的喜悦心情,教师相机贴出金黄的太阳图片。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创设情境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你站在大街上等车,等了好久好久,这时你的手脚会有什么感觉?,来理解冻僵一词,感悟寒冷的反义词就是温暖。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这一句,既让学生过了一回表演瘾,又在表演中培养学了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师相机贴出红红的太阳图片。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清问的语言,展开想象,结合多媒体画面领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在学生学习中,指导学生将观察画面与朗读、想像与朗读、表演与朗读结合起来,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步:写字之中亦有乐。
本课时指导写阳、光二字。在写字之前,教师先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真好!看来,你们真的很喜欢这四个太阳,我们一起来写写它们的名字。从而将写字与课文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读是一种快乐,写会有另一番快乐。这两个字比较简单,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在格中的占位,再进行描红书写。在学生写字时,要注重学生的写字姿势。
第五步:拓展升华,令心飞扬。
本环节分两步: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背诵,可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如果你有本领,也可以背下全文。这样做目的在于:一是在读中积累语言;二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是都能找到自信。然后教师深情小结:同学们,送一个绿绿的太阳给夏天,送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冬天,送一个金黄的太阳给秋天,送一个彩色的太阳给春天,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啊!我也送一个快乐的太阳给你们,愿你们天天都快乐。我想,你们一定也有很多心愿?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让学生大胆想像,充分交流,教师适时赞扬孩子们的美好心愿,让孩子们的童心随着自己的想像飞向窗外的世界
四个太阳说课稿2
说教材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新课程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就新增了许多善于培养学生想像力的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像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作想像,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教学设计
一、 抓教材,培养有意想像力。
有意想像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己完成的想像。在本节课中,我立足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触摸,去感受文字,以培养学生们的有意想像力。
1、 朗读感悟,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画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朗读感悟文字,培养学生再造想像能力,很符合语文教学艺术,因为文字是以语言表现想像世界的艺术。在《四个太阳》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语言转变为形象的过程就是想像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在此课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每的情境中采到了“金黄的落叶”,闻到了“水果的香甜”,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们的喜悦、欢乐。在与前几个单元语言文字重现的同时,又让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这里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像的升华。
2、 发散思维,创作想像。
创造想像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想像的过程。在收尾处设计了个发散思维的过程――“说太阳”,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我要画个快乐的太阳送给妈妈,让她永远开心。”有的说:“我要画个美丽的太阳,让老师永远都年轻美丽。”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像的明灯!
二、 抓学生,激活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为四季的美丽景色配上音乐,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主题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中写了小作者的四个美好愿望,在学习理解课文时,学生读懂哪一段就汇报哪一段。使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灵活组织教学的引导作用,效果很不错。
想像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适时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使得课堂充满灵性,创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