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2-26 15:02: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内容,固体和液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学生对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的事物,并且不是单纯的认识固体和液体的常见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共有六课,《认识船》是第六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认识固体和液体性质基础上的实践运用课,从了解船的发展、船的种类及船的用途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船,并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船,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了解科学的本质。教材中直观图片较多,文字内容非常少,这种图文并茂的安排,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将通过网络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提高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准备提前一周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和课后时间上网收集有关船的资料。结合小组合作,大组讨论,分析探究,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和它们的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并能够发挥想象,设计理想中的船。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过程,通过以学生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程序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本着这一思想,根据教材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等,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

  学生虽然经常见到船只,但对船的了解相当肤浅,而且知识是零碎的,因此在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初步感知船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从网络中了解到一些在教材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无法欣赏到的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上课后,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船的资料信息,因为是有准备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上的气氛一定非常活跃,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同时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对船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船,并配上轻音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美的享受,再让学生根据我这里出示的几幅图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各种船的大致用途及其动力和制造材料,然后小组合作,选择四到五种船研究它们的有关知识,并填好报告单。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而且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相互借鉴各自不同的判断依据与技巧,丰富各自的知识,让他们学习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这就是合作探究的第一个活动。

  合作探究的第二个活动,是在教学船的发展史这一环节,我将同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片中船的区别,然后请各小组同学经过讨论,给书上的船按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尽量找出排序依据,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推理与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还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如有困难,我将冷静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师生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出示最终的排列顺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观看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软件中关于“船的发展简史”的介绍,让同学们前面的判断依据由模糊变清晰、变感性为理性,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将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这种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同时,我会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比教科书多得多的、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面的图片上同学们也看到了船的发展,这时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将来船的功能及形状。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叙说,课堂也掀起了一个高潮。如果有时间,再把他们自己设计的船画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也非常的高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与知识的组合能力。

  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到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给学生安排了如下课后活动与作业:课上没有画好的同学课后可继续完成,或者是做一艘船的模型,就更好,但要注意安全。二是让同学们根据本次课的学习,把船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同时,这个整理过程,也是同学们的一个再次分析、思考、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简单工具和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知道倾听和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质疑,并能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结论,能够尊重事实,尊重他们,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船的种类、发展史、功能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氯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构造这节课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目标分析:

  卤素是一族元素,通过对氯气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联系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三.过程分析

  1.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颜色及其状态,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

  做好两个演示实验:

  ①铜在氯气中燃烧。

  ②铁在氯气中燃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应用第一章所学知识)。在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氯气反应?把产物溶于水又有什么现象?进一步加水又有什么现象呢?铁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氯气能与金属反应,那它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与非金属的反应

  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

  ⑴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

  ⑵氢气和氯气的混和气体见光爆炸。

  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当学生听尖锐的爆鸣声时,会全班鼓掌表示祝贺!这种成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来水能不能直接用来养金鱼?为什么?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氯气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归纳氯气的化学性质、很多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极其非金属能在氯气中燃烧,并且会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氯气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其电子结构排布?

  (2)氯气能与水反应吗?会反应又生成什么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特点与小学相比,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面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也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而学生能否在这个转折点上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对他们的学习信心有很大的影响,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是必要的。本课相对应的课标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学习是一个人的权利;认识到学习是有苦有乐的;使学生知道通过学习,可以探索世界的奥妙。

  2、能力目标:通过课前调查、课堂讨论、小组探究等,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地调控,并从体验学习中的苦与乐地过程中,学会寻找学习中的乐趣,知道珍惜自己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是艰苦的,同时也蕴含着极大的乐趣,最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培养对学习的乐趣,热爱学习。

  三、教学重点:体验学习活动中的苦与乐,认识学习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学会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设计:

  1、课前进行调查,对学生的学习和获奖情况基本掌握;

  2、通过引导开展“谈谈学习中的苦与乐”、“了解失学儿童”、“探索世界的奥妙”等活动,激发学生珍惜自己的学习权利,热爱学习。

  六、教学方法:教学以学生探究、体验为主,教师辅以引导法、设问法、讨论法、对比法、演示法、归纳法等组织开展活动。

  七、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对比、归纳等方法,加强学生体验,使思想教育达到内化的目的。

  八、教学过程:

  第二课 享受学习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初中学习的新特点,和小学有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上还是有烦恼,觉得初中学习比较苦。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内容,更高的学习要求,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活动一:说说学习中的辛苦与乐趣

  1、学习中的苦。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学习过程中苦的表现是什么?(作业多、考试压力在、竞争大、乐趣少、玩的时间少等)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课件投影附板书(如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范围,在黑板上板书):

  学习中的苦: 孤独

  枯燥

  辛苦

  压力

  2、学习中有乐。

  师引导:学习中有很多苦,那有没有过快乐的时候呢?

  课件投影填空题:

  在学习中,我难忘的快乐瞬间是_____,因为当时_____,所以我快乐!

  学生结合填空,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乐趣。

  师指名曾经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中许多同学获得过好成绩,如:有的绘画在全国获奖、有的参加过全国性的演出、有的钢琴过了九级、有的舞蹈过了十三级、考试曾经获得满分等)。

  师归纳学生的发言并用课件投影附板书:

  学习中有乐: 战胜困难后或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努力考了好成绩

  作业等获得了教师的表扬

  成功后的鲜花与掌声

  课件投影世间的万事都是相对的,有好的一面自然有坏的一面,就如我们的学习生活,有苦涩夹杂也有快乐渗透。苦与乐是孪生姐妹——苦随乐,乐伴苦。学习生活是苦的,但其中的乐也不少,只要我们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充实。

  一位摄影记者在文中写道:“在一个偏远的地方,我看到一群成年人,一副无所事事的懒散样子,眼神都是呆滞的,原来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有帮他们了,我只能拿着相机摄下那些七八岁、八九岁仍然背着草筐、拉着山羊的孩子,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如果没有人帮他们,这些孩子再过三五年,又是一群文盲。他们不是不想上学,而是没有条件。这些孩子,只要有个机会,给他们一点儿阳光,他们就灿烂;你只要让他们上学,给点儿雨露,他们就滋润……”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课件投影问题):

  看了刚才的资料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既然学习很辛苦,那我们又何必知其苦而为呢?

  4、师归纳小结,并指导学生勾画教材P19相关内容:

  如果在放弃学习的权利与摆脱学习的困难两者中选择,我们将会明白,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多么令人快乐!

  为了个人良好的发展,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学习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了解教材P1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规定)。活动三:探索世界的奥妙1、生阅读教材P20楷体材料后回答问题。

  师引导:材料中的“我”通过学了自然课后,懂得了蝙蝠为什么视力那么差,还可以在夜间活动自如。

  ⑴回忆小时候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它是________,而你现在明白了,你是什么时候懂得原因的__________。

  ⑵再想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如果不学习,你能知道答案吗?

  2、小组提出至今人类还不明白的问题。

  3、学生交流后师引导: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丰富,我们懂得了许多,却也发现我们不懂的更多。世界是如此奇妙,它以变幻莫测的姿态让我们感到新奇,也让我们感到困惑。 4、多媒体演示图片和问题。

  真的有外星人吗?复活节岛巨人像是谁建造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秘鲁峡谷的巨型图案是谁留下的?……

  5、投影学生热情探究的画面,师小结:

  世界上还有许多现象我们无法解释,这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神秘、有趣,因此我们不断探索、发现、学习的过程也将会是快乐的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努力,好好把握初中四年的学习机会。

  活动四:讨论学习的意义

  1、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课件中的图片,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附学习的重要意义: 社会上人才的竞争,个人要生存、为社会做贡献、未来生活得更好。

  国际间的竞争,防止落后和挨打。

  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答案。

  探索过程有收获的快乐体验……

  九、板书设计:

  享 学习中的苦与乐 珍惜学习机会

  受

  学

  习 学习的重要意义 热爱学习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

  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肥皂泡》节选自冰心1936年3月22日写于北平的散文《胰皂泡》,编入时将“胰皂”改为了“肥皂”,课文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接表达了对吹肥皂泡的游戏的喜爱,接着作者详细有序地介绍了这种游戏的玩法;四、五自然段用细腻的文笔对肥皂泡的颜色、形状及变化都进行了描写,也写出了吹肥皂泡时的心情和美妙的想像,在文章结尾,作者又从随着肥皂泡而产生的种种美好的想像中回到现实的世界中,言语中显露出淡淡的伤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一个生字

  (2)能力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儿时的冰心是怎样玩“吹泡泡”游戏的。

  b.对作者笔下游戏过程的有序、细致地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

  c联系自已的游戏体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的练习,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游戏时产生的美好想像,寻找自已在玩游戏时的快乐。

  3.教学重点:了解儿时的作者是怎样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联系自己的游戏体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的练习。

  4.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游戏过程描写得有序及细致,并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时:以自学讨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课时:以汇报交流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6.教具准备:多媒体,肥皂水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说说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教法

  1.鼓励欣赏法:在学生读后教师及时的点评,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配乐情境朗读法:作者在描写肥皂泡的美丽以及想象部分写得非常的生动,为了能让学生们在朗读中迅速地进入情境,也让听者身临其境,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去寻找感觉,我想这样更好。

  3.直观教学法:教学3、4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已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3.亲身体验法:学生们通过读文体会到的快乐之感,不如自已去亲身体验、感受来的真实,因此在学完此文之后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再进行口语交际和练笔,有利于学生写出说出真情实感,写得更真实,更生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师手拿肥皂水,吹一串肥皂泡,学生肯定都感兴趣,然后问:“同学们,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吗?”

  “吹肥皂泡。”

  “大家都玩过这个游戏吗?”“玩过。”

  “看来这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玩的游戏,那么老师告诉你,这个也是冰心奶奶小时候最喜欢最喜欢的游戏,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冰心奶奶的足迹,一起走进童年的冰心,去了解一下冰心奶奶小时候是如何玩这个游戏的,好吗?”“好!”(板书课题)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充满激情的用游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因为这是他们最喜爱的游戏,由游戏引入,然后与大作家冰心联系起来,这样就把学生和冰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多读,目的是想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更多地了解,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另外,在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时,虽不是分段,但可以锻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分析,整合,让全体学生明确课文的内容。

  (三)定向自学,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自学提示(幻灯片):

  1.读课文,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读课文,了解儿时的冰心是怎样玩吹泡泡的游戏的,并勾画出表明先后顺序的词语,如“然后”、“再”等。

  3.再读课文,找出自已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并认真体会。

  在完成自学提示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自学提示2意在对游戏的过程有一个了解,勾出表明先后顺序的词语也意在让学生们对这些词语加以重视,在讲读此段时,着重训练。

  自学提示3旨在让学生认真体味4、5自然段,作者写得非常的细致、细腻,学生们大多数都会在这下功夫,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讨论时我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四)品词析句,理解内涵

  师:游戏承载着我们的快乐,游戏收录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让我们再次来到冰心奶奶身旁,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吧。谁先介绍一下,冰心奶奶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

  1.指名读

  2.然后让生用“然后……再……”这样的句式,介绍这个游戏。

  (引导学生对表明先后顺序词语的注意和运用,能使课文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语言,还强化了语言表达的有序性。)

  3.问:从此段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吗?找到相关的语句细读课文。

  4.吹起来的肥皂泡美吗?美在哪?

  师适当点拨:(师出示投影片,出示此段文字)

  A“若是扇得好……四散分飞。”

  (1)是啊,一个大的能变成两三个小球。那直接说行不行?

  (2)文中形容什么样的小球?

  (3)为什么说是“玲珑娇软”而不说“玲珑柔软”呢?

  师:我们轻轻地吹起一个大球,分裂成两三个的时候,它们是那样的玲珑、那样的娇小。(这句话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巧妙,恰当,又能让学生

  B还有哪句写了变化?——“有时吹得……光影凌乱”

  (1)还会扯成——长圆的。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

  (2)还——颤巍巍的。

  (3)“颤巍巍”的什么样啊?为什么说:“颤巍巍”的呢?

  (4)那这脆薄的球,颤巍巍的,该怎么读?

  (5)用扇子扇送,我们想让这些泡泡飞得再高些,它们却那么轻、那么薄,就像那淘气的孩子,在和我们捉迷藏。

  (6)请你想象这颤巍巍的、如同淘气的孩子一般的泡泡,再来读一读。

  (7)、这泡泡快灭了,快没有了,你觉得——(学生说出感受)——我们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

  (8)、实在可惜,这泡泡无声地破裂了。你又觉得——

  (9)、再来一次,因为它是我们自己轻轻地小心地吹起来的。

  是的,还是那么——

  心里充满了——

  落到——

  (10)、师:轻清脆丽的球啊,请你慢点慢点,再慢点,请你轻些轻些,再轻些,因为你代表就是我的——快乐、骄傲和希望。

  5.充满幻想地读5、6自然段。

  (五)、联系生活,感受体验

  1.回忆一下你们平时最爱玩什么游戏?怎样玩的?都想到了什么?在我们刚才交流的基础上,学着向冰心奶奶一样有序的写一写你们的游戏吧。

  2.背诵自已喜欢的语句。

  (这一环节,拓宽游戏范围,通过其进行的任何的游戏体验,只要是自已喜欢的,只要能达到练笔的目的,都可以。)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

  ①. 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为大家说说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

  本着中学课改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在提高阅读本领的同时,也提高文学修养,二者相符形成,互相促进,针对本篇文章,我觉得应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全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能结合自身实际总结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和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寻常的故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性的记叙文。本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是精读课文,是对前一篇《在山的那边》学习人生话题的延续,《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爱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想象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桥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通过默读朗读本篇文章,把握整体内容,能够复述文章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地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在实现教学目标之中,而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化和补充。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本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故事复述的完整性。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有价值的经验。重点的突破是在老师的讲解和设置的问题完成的,而难点的解决则需要反复的朗读并且结合讲解完成。

  学习本篇课文主要要教会提高朗读能力,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实行联系、讨论等方式实现这些。

  二、说教学和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本篇文章,我采用讲述法阅读法、点拨法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倡导“自主、何须哦、探究”的讨论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个学生“充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通过导入,默读,复述课文,解决生字词,对全文进行初步掌握,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品味文章,最后布置思考问题,为第二课时做回顾准备。

  第二课时,解决第一课时的思考问题,回顾全篇文章,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从多角度出发,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语言,最后做总结,并布置写作训练。

  四、说板书设计:

  主要突出复述的时的情节要素即地点、时间、任务、环境。画一幅简笔悬崖画,对故事的经过进行展示,最后推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聪明的阿凡提》这个故事,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为使各位老师能够在接下来的说课过程中与我发生共鸣,我首先把这个故事简短地为大家做一介绍:很久以前,新疆的老百姓都非常惧怕皇帝,但是有一个人却一点也不怕,他就是阿凡提。皇帝听说了就想借自身的威望、自身的地位杀掉阿凡提,于是就出了三个问题难为他,假如回答不出来,就正好借机杀死他。结果呢,阿凡提不但没有被皇帝杀死,反倒把皇帝吓个半死。最后,皇帝还白白搭上了许多金银财宝,阿凡提却把这些财富全送给了老百姓。作品的特点是语言浅显、内容风趣,以叙事为主,运用幽默诙谐的艺术手法,着重借阿凡提与皇帝生动形象的对话描写,烘托了阿凡提大智大勇、疾恶扬善这一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对阿凡提这一人物特点的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语言活动不太容易确立知识点。这一知识点的确立是依据了幼儿品德形成过程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每个小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欣赏文学作品的数量越多,他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或是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特点了解的就越多,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性格的幼稚就越有协助。通过欣赏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协助小朋友在头脑中构建一个集善良、勇敢和智慧于一身的鲜明人物形象,从而,为小朋友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形象模仿的基础。

  依据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所包括的若干方面以和素质教育中大班年龄阶段的课程规范,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在参与扮演中体验故事角色的特点。

  2、引导幼儿懂得阿凡提是用自身的智慧战胜皇帝的。

  3、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协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4、丰富词汇:浑身发抖。

  教材的重点是:协助幼儿熟悉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精彩片断。这是依据了故事教材的要求之一:“教师在故事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幼儿领会作品的技能。”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学作品,教师首先都应协助幼儿理解作品,这是关键。教材的难点是:引导幼儿懂得阿凡提是用自身的智慧战胜皇帝的,从而逃脱了被杀死的危险。那么,什么是智慧?对于小朋友来说,智慧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感受不到的。只有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一个人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智慧能协助人们脱离险情。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一个人知识面越广,阅历越丰富,才会越有智慧。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去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这一个故事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述问答法和视听欣赏法。

  讲述问答法。是将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和提问题幼儿考虑回答结合起来。在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时,为了能使故事内容吸引幼儿,就要做到有感情。感情就是一种投入的程度,就象我现在站在这里为大家进行说课,我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语调、语速的变化,面部表情以和手势、动作的变化来吸引听者的注意,激发对方倾听的愿望和兴趣。这和讲故事一样,你只要做到将自身置身于故事的情景当中,引起幼儿的想象,使故事内容在幼儿头脑中出现出一幅幅图画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可以了。所以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生动讲述的作用,对于幼儿喜爱和理解作品的程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事欣赏自然离不开提问,提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在故事中交叉,目的都是协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视听欣赏法。是利用实物投影仪和录音机两种电教仪器的配合使用,协助幼儿再一次把故事内容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印象,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加深对故事前后连贯性的理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声画同步的电教手段无疑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信息传达途径,它可以把幼儿由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的位置,同时对于引导幼儿积极地欣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说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幼儿掌握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学会倾听,一种是学会表述。倾听是一个输入的学习过程,表述是一个输出的学习过程。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倾听后习得。教幼儿注意倾听,集中注意力才干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充沛的考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感染幼儿的情绪,调动幼儿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一种向师性,为其长时间的倾听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幼儿学会表述,主要采用情境扮演的方式,请一名幼儿扮演反面人物“皇帝”,其他幼儿扮演正面人物“阿凡提”,然后扮演完一遍后进行交换,让所有的幼儿都置身于阿凡提这一人物角色中,去体验他幽默机智的语言,在富有情趣的扮演氛围中练习描述故事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对语言的模仿和表述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培养幼儿两方面的能力。一种是思维能力,一种是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已经初步具有笼统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我设计了连问连想、连想连答的提问方式。如:“皇帝共问了阿凡提几个问题?”“三个问题各是什么?”这种问题促使幼儿在头脑中展开对故事情节的回忆和联想,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前后连贯性。使他们一边考虑,一边运用自身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教师还注意对于幼儿的表述要和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依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他们往往依赖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在引导幼儿学习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大体分三个环节。导入局部采用录像形式,观看阿凡提动画片,然后和幼儿谈话。老师:你知道刚才这个人是谁吗?他是哪里的人?看过他的动画片吗?听过他的故事吗?这一局部重在摸清小朋友现有的知识水平。展开局部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重在吸引幼儿对故事的兴趣,然后进行提问:你认为阿凡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幼儿概括出了故事的名字。进一步问:故事中一共有几个主要人物角色?他们分别是谁?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这些提问促使幼儿对故事进行回忆和想象,打破了保守教学的提问方式。第二个环节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协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画面可以协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记忆,提问可以协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戴上道具进行扮演,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对故事扮演的兴趣。虽然也是三遍故事,但是每一遍都有所偏重,每一遍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吸引幼儿,所以才不会使幼儿兴趣递减。结束局部仍采用录像的方式,在一片欢歌笑语中,幼儿与录像中的阿凡提同喜同乐,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性格特点。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梅兰芳学艺》。下面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第三册第14课。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梅兰芳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第二段写梅兰芳没有泄气,坚持苦练,使眼睛变得会说话了。第三段写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勤学苦练的结果。课文篇幅较短,但意蕴深长,其中蕴含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2、 学写“注、视、灵、活”四个生字。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

  4、能在反复的比较中品味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5、懂的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立志从小练好基本功。

  6、渗透学习写人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从“苦练眼神”一事中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

  2、指导学学生理解关键词关键句。

  (课文共3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持之以恒地练眼神,不怕吃苦。尤其是“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词语要指导学生读好,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

  教学难点:

  理解“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苦练眼神”这件事所蕴含的道理与“勤能补拙”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

  2、收集、询问中国戏剧的种类以及梅兰芳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和课文的特点,我准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以读为本”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自读、齐读、引读、听录音读、轻读、诵读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开发思维、培养语感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比较、换词、创设具体情景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的含义和“勤能补拙”的道理。同时在过程中渗透写人文章的学法指导。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实施,指导运用,及达到的效果,将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作具体阐释。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是《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课时,从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起点出发,抓住“勤学苦练”这一全文的中心词,我安排了这样四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二)整体感知

  (三)研读“苦练眼神”(重点)

  (四)总结明理拓展

  (五)学写生字

  (六)小结学法

  下面,我按照设计的6个教学环节,具体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衔接、组合,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提问与操作要点。

  ㈠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2、检查学生课文中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开火车读、齐读)

  3、课文写了谁?(揭示学法板书1)

  梅兰芳爷爷是……(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㈡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梅兰芳梅代表作品《贵妃醉酒》选段

  过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梅兰芳爷爷创造的“梅派”唱腔在国內外享有盛誉,他不愧是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这节课,你想了解他什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⒉课文中哪一段作了回答?

  ⑴请小朋友打开书,快速地读文找一找。

  ⑵交流:

  ①指名说。(板书:勤学苦练)

  ②生齐读最后一段。

  ③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

  ⒊过渡:那他勤学什么苦练什么呢?请小朋友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想,课文写了梅兰芳什么事?(揭示学法板书2)

  ⒋加以反馈:(投影出示)课文写了___(谁)为学唱___而____的事。

  ⑴小组讨论。

  ⑵指名说。

  ⑶齐读。(突出“苦练眼神”)

  ㈢研读“苦练眼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引导质疑:知道了课文写了梅兰芳“苦练眼神”这件事,现在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练眼神?怎样练眼神?练眼神的结果怎样?)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梅兰芳为什么要苦练眼神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谁能用“因为……所以”说说?(板书:没有神儿 不是唱戏的料)

  ⑶教师引读:梅兰芳苦练眼神是因为他小时候……

  ⑷谁能把这一段背下来?

  ⒉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学习第一句

  过渡:眼睛没有神儿是梅兰芳最大的不足,他怕了吗?(投影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句话。“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板书:有决心 不怕困难)

  ②多值得人学习呀!怎样读好这句话?

  指名说、读,齐读。

  ⑵学习第二句 (教学的重点句)

  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读三篇,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的句子。导入学习第二句。

  “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①那他是怎样苦练眼神,弥补不足的呢?(师圈点突出“苦练”)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二句,划出有关词语。(常常、紧盯、注视)

  ②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a、“常常”(说明了经常练,几乎天天练,一有空就练……)

  b、“紧盯”“注视”(这是一对近义词,说明他看得很认真。)

  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或抽象为具象,理解常常、紧盯、注视。由学生动作来理解“紧盯”“注视”。

  具体教学片段:

  教师讲到了“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生:什么叫“紧盯”,什么叫“注视”?

  (教师拿出儿童爱玩的红外线玩具,在教室天花板上投射出一只红蝴蝶)

  师:请小朋友看着这只蝴蝶,千万不要分神,以免让它跑了!

  (教师操作红蝴蝶忽远忽近,时而疾飞,时而盘旋……两分钟后,学生开始叫苦)

  生:眼睛累死了。

  生:脖子都酸了。

  ……

  生:我知道什么叫“紧盯”了,就是盯着它看,“注视”也是这个意思。

  师:小朋友才盯了这么一会儿就累了,梅兰芳累不累?

  生:梅兰芳很累,“常常”说明他经常看,看的时间也很长。

  师:这就是“勤学苦练”中的“苦”字。小朋友猜一猜,梅兰芳在什么时间练眼神?

  生:他早晨起来就到花园的池塘边,看水底的鱼儿。

  生:中午他不休息,到小山坡上看天空飞翔的鸽子……

  生:有鸽子的时候他就看鸽子,没鸽子他就去看鱼儿。

  师:是啊,他总是找机会练,这就是“勤学苦练”中的“勤”字。

  ……

  ③指导朗读。

  a、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议。

  b、要读出“认真”,就要认认真真地读,集体读一遍。

  ④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⑶学习第三、四句

  “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①师引读,就这样经常地练习紧盯注视,结果,日子一长……灵活地程度是……

  ②品析词语:能不能把“渐渐”去掉,为什么?

  读好这句话。(突出“渐渐”)

  ⑷读得真好!梅兰芳通过勤学苦练,弥补了眼睛没有神儿的不足,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勤能补拙)

  ⑸背诵全段

  ①师引读,理层次。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他是这样苦练眼神的……苦练眼神的结果是……

  ②学生练习背诵。

  ③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明理、拓展

  ⒈京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梅兰芳学唱京剧,除了练眼神,还要练指法、身段……,但他因为具有了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长大后梅兰芳终于成为……

  “世界闻名”还可以换什么词?(举世闻名,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齐读第三段(突出“勤学苦练”、 “终于”)

  4、明理: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5、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6、你还知道那些名人学艺的故事?课下搜集。

  (五)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说说写好“注、视、灵、活” 四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4、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

  (写字教学扎扎实实,从字形识记到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的起笔、收笔位置都让学生通过观察、手写,在互相交流中一一落实。)

  (六)小结学法

  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⒉以后遇到写人的文章,可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齐读学法。

  四、说板书设计

  14 梅兰芳学艺

  常常

  没有神儿—————— 灵活

  紧盯 注视

  有决心 不怕困难

  勤学苦练

  不是唱戏的料——————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附学法板书:

  写人文章的一般学法:

  1写了谁?

  2写了他什么事?

  3向他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