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时间:2020-11-01 10:53: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03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00,省略0-2000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四、练习设计:

  1、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25届~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五、评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通用6篇)07-23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园地二》说课稿范文07-22

四年级下册语文巨人的花园说课稿范文10-23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09-21

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10篇09-10

关于折线反义词08-30

四年级下册《萧山杨梅》说课稿06-07

小学四年级下册《陈嘉庚办学》说课稿05-17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09-24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不同的声音说课稿11-03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03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00,省略0-2000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五、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1、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2、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3、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5、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归纳复式统计图

  的特点。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的分析和推测。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在数据上,没有真正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四、练习设计:

  1、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那我们的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师出示第25届~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得金牌情况统计图)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美国的金牌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那你能预测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吗?

  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完成“做一做”:

  通过分析李欣和刘云两名同学10天里进行1分钟跳绳训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进一步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

  3.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我们学校五一期间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旅游的人数,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五、评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亚运会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在9-14届亚运会上获金牌的情况,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