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总结

时间:2021-05-21 09:13:22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总结

  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现将2011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9.4%,高中占11.2%,大中专以上占9.4%。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 ,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12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

  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

  1.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

  2.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

  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以此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订单式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种子、生态产业,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农业就业结构,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中就业,如我市近几年来引进的博大焦化电石厂、鸿基焦化、艾斯米尔、众和自备电站、徐矿集团、晋泰实业等几十家企业每年为我市提供就业岗位5千余个;三是围绕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观念新、市场意识强的农民在我们的引导下、市场的吸引下,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业等方面发展,通过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目前,由农村劳动力在旅游区开办的商店、农家乐等已在各乡镇全面铺开,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五是合理利用我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差异,组织人员进行季节性劳力输出。现在,我市活跃着一批季节性转移劳动力队伍,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辅助作用;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国家援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关安排,在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地位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促农增收最直接、最显著的途径;七是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搜集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同市外劳动及用工单位及时接洽,掌握他们的用工需求,推荐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上述企业就业,形成转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建立起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方举措,拓宽渠道。

  2012上半年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抓住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山西援阜的有关政策机遇,以“四项服务”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通道。一是提供实时服务。利用建成覆盖全市的“三级网络”体系,将用工信息实时传输到各乡镇。同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实行免费服务。在对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实行免费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外来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零收费服务。同时对企业开展政策咨询、用工登记、劳务洽谈等全部实行免费服务。三是开展专项服务。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农牧民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四是推出特色服务。搭建市内外劳动力输送平台加大转移。我市与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县市及职业院校以及甘肃、青海等地建立协作关系,这些举措进一步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的状况。同时与高新区特变电、准东产业园湖北宜化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劳动力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周边企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

  (六)开展培训,提升技能。

  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引进区、州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参与全市的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各地培训机构间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不断加大对各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监督培训质量和鉴定考核质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市科技局牵头,农、林、牧、水利、教育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各培训机构将培训向乡村延伸,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个乡镇、村组,紧紧抓住 “四个围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即:围绕城市建设开展实用型技能培训,如在百合村社区和水磨河社区各举办了一期钢筋工培训班,共培训79人;围绕天池旅游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培训,如在民主路社区和龙翔社区举办1期工艺编结工培训班,共培训30人;围绕重化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开展生产型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等;围绕城市发展开展服务型技能培训,如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动物疾病预防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力促其稳定就业。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围绕“创建自治区创业型县市”活动,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此,我中心专门聘请区、州资深教师授课,并在农牧民创业园以及九运街镇举办了创业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自身素质评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建立的思路、市场评估和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并及时跟踪创业人员的创业情况,根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经营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后续创业服务,免费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着力促农转移增收。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劳务创收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转移渠道。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三工河乡利用旅游这一项目,引导农牧民在旅游度假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加强与煤矿、农区乡、镇、村的协作关系,建立一支稳定的转移人员队伍,为实现长期就近就地转移奠定了基础。

  (一)是依托民族风情园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园,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班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创业培训班,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档次,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争取资金积极打造哈萨克民族刺绣实训基地,使传统的哈萨克妇女的手工产品进入天池变为商品,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截至目前,入驻园区创业者102名,带动317名游牧民就近就地实现长期转移。二是创新转移途径。水磨沟乡积极依靠“一会一队四社”使我市劳动力转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是积极发挥一会作用,成立水磨沟乡水磨河社区农村劳务输出协会,选出理事会,积极与周边企业联系岗位,仅与鲁能电厂联系保洁、环境卫生岗位35个,解决就业人数35人,年收入可达42万元,积极与农六师新疆煤炭有限公司联系铝冶炼操作工岗位50个,现解决就业人员11人,年收入可达33万元,拓宽了水磨沟乡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是鼓励支持两队,能人带动,积极鼓励发挥村级劳务经纪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劳动力集体外出务工,在农牧民搬迁定居点分别成立各有20人以上的“长期务工队”和“短期务工队”, “长期务工队”进入建筑企业务工,“短期务工队”活跃在植树造林、温棚种植地段,形成长短结合,务农务工两不误,每人收入至少在4000元左右;

  (三)是依靠四社,拓宽致富能力,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养殖业。即依托家禽养殖合作社、牛奶养殖专业合作社、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刺绣合作社,转变观念,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拓宽转移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农牧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三是依托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三是城关镇依托阜康市城市建设向西向北扩展良好机遇,组织和鼓励被拆迁农民向房地产、城市道路、园林、环卫、小区物业管理、贮藏保鲜库、农家乐度假村等方面转移就业就业,仅以上项目就转移安置1300人就业。四是滋泥泉子镇发挥地域优势。以劳务经济人带动劳动力转移,滋泥泉子作为农业大镇,土地面积大。到农忙季节,缺少劳动力,充分发挥劳务经济人的作用,通过辛俊辉、李明等组织空闲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前往周边农场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双河、林泉片区、土墩子农场从事季节性转移,人员可达到500人左右,每天收入在100—150元。五是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九运街镇依托九龙劳务派遣公司有序组织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在全镇范围内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目前,已有序组织短期劳动力修建温棚、拉滴灌、修渠、修路、植树、栽番茄达到4069人次,有效的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依赖土地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存在;技能偏低,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下半年度工作重点

  由于今年以来我市遇到少有的干旱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专工作力度:一是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深入各用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并制成宣传单送到乡镇送到村组农牧民的家中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推荐就业岗位;二是在下半年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实时举办一至二场招聘会,为农牧民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支持创业;四是选树创业典型和就业典型,举办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应到创业和就业;五是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将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落实到用工单位减轻用人负担,鼓励用工单位开发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六是加大就业技能被训、创业被训、职业指导的力度,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技能提高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