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优秀对联鉴赏分析

时间:2023-07-06 13:26:06 美云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对联鉴赏分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对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对联鉴赏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对联鉴赏分析

  优秀对联鉴赏分析

  郑板桥六十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叙怀言志之作,字里行间可见他的人格画像。这一年,郑板桥已经在潍县为官七载了。几年来他吏治有为,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受到百姓的爱戴,在诗画上,也有所成就。但欲辞官归田的想法也是愈发明显了。写下对联后的第二年,他便去官离开潍县,从此与书画往来、以诗酒唱和。

  将目光重新放在这副对联上。对联内容极妙,形式也颇有意趣。其中上联的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与下联的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常常被人摘出单独作联,更加显出对闲适清净的渴望。而上下联除但使和只令外,其他三组四字词语互为对仗,恰似鼎足而三,这种对偶形式就被称作鼎足对。

  鼎足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有且只有三句对仗,它们互为对偶,如鼎之三足,它还有个俗称,叫三枪。

  鼎足对在元曲中最为常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鼎足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富有排比之气的鼎足对,用简练的语言将秋日黄昏之景一一描摹,意蕴深远。

  当然了,鼎足对在诗词中也有存在。就宋词而言,鼎足对常常被词人用来加强情感的抒发、意趣的描摹。苏轼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开头就是一句鼎足对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这是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苏轼相思甚切,途中他写下这首词。他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弟弟,旅途的风景便无心欣赏了,只觉得旅舍灯光孤零零青冷,听到声声鸡鸣,马上收拾起残梦早早出行。这里运用鼎足对的形式,绘声绘色描绘出词人旅途中所见之景以及景中之情。

  辛弃疾词中也有鼎足对,如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侠义之气在这三句对仗之下喷薄欲出。

  这样的形式用于对联,就有了鼎足联,也就是所谓的三柱联。它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或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两个上联一个下联。而开头我们所说的郑板桥的对联,仅仅是在上下联中分别使用了鼎足对的对偶形式,并不能称之为三柱联。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五代十国。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优秀对联鉴赏分析】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分析鉴赏12-30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03-06

车库的优秀对联01-12

中考优秀作文鉴赏:分享04-17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优秀03-17

经典的宋词鉴赏11-02

2023经典春节优秀对联02-16

元宵节的优秀对联220副04-18

教师节优秀对联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