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活着》有感散文

时间:2021-04-22 13:08: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散文

读《活着》有感散文1

  读了余华的《活着》心里感受颇多。也看了几篇别人的评论,也就是读后感。或许是自己知识浅薄吧,从中感受到的没别人多,也没看出些什么大道理来。这是个遗憾。但内心多少还是受到点震撼抑或可以说受到点启发的。

读《活着》有感散文

  人,只要还没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实,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这是悲哀的。亡羊补牢,羊都没了还补啥牢,有用吗?没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错了路可以从头再来,做错了的事就无法改变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样,从花一苞到绽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会再开,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轻时生活的糜烂,父亲的死开始懂得责任这个东西,然后被抓壮丁去当兵看尽战争的残酷,再到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后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还活着!看透了人生!

  对!我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唤。成了一个土馒头,一抔黄土为止。

  “活着”是进行时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不论平庸与否都无从逃避,直到死为止。但是,死这种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终究会去面对的。死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做人还是平常一点的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这是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过一生就好。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个亲手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人之后依然坚定地活着的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我是个平凡的人,胸无大志,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一生。名利这东西对我来说,有是好事,无亦无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这一辈子也就那么一回事,看开了,也就看开了,怎么活都是一种人生,人间嘛,幻象而已。

读《活着》有感散文2

  不知从什么时候便迷上了余华的文字,大概是看了电影《活着》后,慢慢感受,心似乎已就沦陷了。他的文字并不含蓄,并不文艺,却还是能感受到文字后面的社会动荡与不安,能读出很多话语后的犀利与心酸。

  读《兄弟》,上部分写李兰和宋凡平的爱情和他们的遭遇,不被人看好的爱情,可余华描写的爱情是那样美好,让人向往。宋凡平的行为举止在李兰生命中挥之不去。然而美好的描写总预示着后面的悲惨,宋凡平被红卫兵批斗,身心遭到摧残,可他依然不把悲伤疲惫的情绪带给不懂事的孩子,不把所受的苦难寄给远在他乡的爱妻。冒着生命危险去车站接归来的妻子,结果却在车站被抓殴打致死,临终最后一刻还想着等待自己的妻子,拿着妻子给他写的信也被鲜血染红,最后惨死在街头。李兰在车站苦苦等候着宋凡平的到来,无果。当李兰回来听到丈夫的惨死,那些被宋凡平遗留在车站地上的'鲜血,一粒粒在怀里,擦拭干净满是蛆虫的身体,一晚上在他的怀里入眠,不敢想象一个女人如何承受住如此大的悲痛,新婚燕儿才享受了一年的幸福夫妻生活就此阴阳两隔。

  后部分是兄弟的主题,两兄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步一步的成长,生活的窘迫和时代的压抑,宋凡平的死亡也成了两兄弟人生的转折点。李光头在城里摸爬滚打,为以后的胆量练就了不读书不气馁,相比较宋刚就没有那份坚定,他有像他父亲那样的品质与学识。后半部分兄弟长大成人,便面临了爱情的问题,一个女人,林红,说李光头成也林红败也林红,因为偷看林红屁股而风生水起,最后却在这个三角恋中选择了结扎,也正是因为林红,才有了兄弟的决裂,最终殊途,就好像《霸王别姬》里的菊仙姑娘使蝶衣和师兄分离,也有同样的结局,碟子假戏真做自杀,宋刚落魄卧轨自杀,从分离的那一刻起,谁的心里不难受呢。

  兄弟情,从始至终,漫长而又狂野,在余华那从不掩饰的粗俗市井文字描述下,真实而又虚幻,谴责与面对,说不出的痛苦与无奈。

  正如宋刚所说:“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