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无声告白》的读后感

时间:2021-04-15 14:3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无声告白》的读后感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014年在美国的畅销书,就像是有种魔力,被书中一家人深深吸引,想一点点的解开他们一直去掩盖的内心和一触即发的愤怒,对生活,对社会,对周围的一切。

有关《无声告白》的读后感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歧视的问题,男女平等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等等,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所有这些社会问题当集中发生在1970年代一个美国混血家庭中时,并没有太多的普遍性,但书中反应的每个人不断在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却不分时代,不分家庭,一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整本书读来,好像这个家如一口冰冷的地窖,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极力想逃脱,因为他们想要挣脱这个家的束缚去追求内心的自由。

  母亲玛丽琳,本来是要在自己母亲的规划下从哈佛找个理想老公,然后从事医生这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由于她从小与众不同的心理和环境,让她对与众不同的“中国”教授一见钟情。不管是对凯瑟琳或者是詹姆斯,他们的相遇好像对彼此都是一种解救。就这样,玛丽琳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母亲断绝了关系,开始了全职太太的生活。在母亲去世之前,她自己的理想被遗忘,但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心底里的曾经的梦再也不能压抑,她决定离开这个家,离开丈夫,抛下两个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她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呢,的.确,她在家庭的角色不允许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每天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研究食谱,打理家务,打理孩子。终于,她迈开了追求自我的第一步,但是就在此时她又怀了第三个女儿,她必须回家。这是全书中她唯一一次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她被现实又推了回来。

  第二个书中明显想逃脱的就是他们的大儿子汉斯,他总是被父母忽略,不管是他的学业,还是他的交际,他的爱好,他的理想,基本没有在父母的口中出现过,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女儿。就这样,他默默的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为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有两次,他打破了往日的沉默去勇敢的表达自己,第一次是他终于接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第二次是他不顾妹妹的阻挠去找杰克逼问真相。在父母眼中,他唯一的成功就是去哈佛读书,除此之外,家人不关心他任何事情。作为哥哥,他是妹妹在学校唯一的依靠,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离开,带给妹妹多么大的恐惧。

  第三个逃离过这个家的是他们的父亲,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他哈佛名校毕业,大学终身教师,但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佬”的称号。在女儿莉迪亚死亡之前,他是这个家最稳定的守护者。但女儿的离开,让他情不自禁的想要逃避眼前的一切,妻子的无理取闹,儿女的期待,现实的残酷,就这样,他投入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去忘却需要面对的一切,但刚开始他也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家。真正在自己的太太说到,是他的与众不同,才让家庭遭遇了所有的这一切的灾难时,他对这个家动摇了。这是他一直深藏内心的自卑和自尊,他自己从来不敢提及,现在从他白人太太终于还是说出口了,他绝望的离开了家。最后,当他终于又回归时,他明白他和太太之间,需要把彼此真正想要表达的正确表达,只有这样,他才能拯救这个家。

  家里最小的,只有五岁被所有人忽略的小女儿汉娜,恰恰是最了解在这所房子里发生的一切。她知道姐姐在向母亲欺骗她不读书的事实,她知道邻居杰克对哥哥的爱慕,他知道他在家里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真相并且不能告诉任何人,她居然做到了。真是讽刺,当所有大人在以为他们了解事情时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知道的到底是对是错。最后,当姐姐去世,父亲和汉娜再次玩和姐姐曾经的游戏时,仿佛这个家再一次的洒满了阳光。

  最后,是家里的大女儿,莉迪亚。书中以她的死亡,一层层的揭开了这个看似平静的一家人的内心世界。当莉迪亚去世之后,母亲坚持说的一句话是,必须有人要对她的死负责。到底是谁呢?这个悬念在书的最后两章揭开了,莉迪亚终于承受不了母亲给她的学业压力,父亲给她的社交压力,哥哥即将离他而去的现实,她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就这样,她平静的走进了湖中。谁应该对她的死负责?母亲,父亲,哥哥,朋友,好像所有人,都是把他推向湖中心的凶手,但好像这些人又都是受害者。父亲的童年遭受种族歧视,母亲的毕生理想是做以男性为主导的医生,男性好朋友居然一直爱慕自己的哥哥,当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小女孩在父母之爱,兄妹之情,男女之爱都将失去的边缘,在这些恐惧中,她选择走向湖中,“无声告白”她所承受的这一切,她终于不用再承受其他人对他的期待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整本书描述的故事并不多,但在环环相扣的人物叙事中,每个人物形象异常丰满。他们内心经历的痛苦煎熬,是谁给予的?这个夏天,这个家的每个人如同莉迪亚一般,经历了一次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之后,他们最后选择了一起“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