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子的智慧—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1-04-11 12:21: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的智慧—读《论语》有感范本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堪称国人的“万世之师”。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上,是一股活的力量,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对于他的智慧,《论语》中就有很多的体现,是很典型的代表。他的智慧对后世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智慧—读《论语》有感范本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智慧

  一、引言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孔子及其他的著作《论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能够体现孔子智慧的著作还有很多,如《大学》等等。此次,我想通过自己阅读《论语》的亲身感受,谈谈孔子在《论语》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旨在进一步地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各种哲理,是我们的身心多少受些感化。

  二、孔子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就是警语。然而,这样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是无法阐述孔子对于后世发展的影响之深之大的。

  从某一角度来说,孔子,就好比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三、《论语》

  《论语》这部书,可谓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一般认为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就犹如基督教的《圣经》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论语》这本书是由衷的喜爱,也许是因为书中涉及到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吧。可惜我一直未有机会认真品读,现终于可以尽情地欣赏一番了。

  谈及读《论语》的方法,宋儒、程伊川、朱熹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语堂曾在他的《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提过的读《论语》这本书的`方法。他是这么论述的:“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去咀嚼,不要贪多同时去思考。”我记着了,于是在我阅读《论语》时,我会适时地摘录一些格言警句,反复斟酌其中包含的意思,这不由得令我觉得那些警语名句是那么的津津有味,能引起人产生无限沉思想象。

  首先,我想先讲讲我的读书方法。一般情况下,拿到一本书,我会大致地浏览一番,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我再看第二遍,这回不同于第一回,我会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摘录一些重要的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企图通过阅读上下文或是整篇文章来帮助理解其含义。最后,我会再次翻阅这本书,思维的集中点通常是在自己所做的记录上,也就是重难点方面。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是把阅读与思考联系在一起了,这也是我的老师们所教授的学习方法。巧的是,这恰恰就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这在《论语》中有记载。由此可见《论语》对后世的教育的影响之大。总之,我们应该谨记:在读书时,我们要把阅读与思考,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做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四、从《论语》中体会孔子的智慧

  粗看《论语》,它不过是一本语录,摘录下了许许多多孔子以及他弟子的一些言语。可是,细细品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很深刻的哲理,如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以及生存的哲学。总之,我们可以从中感化甚多。

  1.1 孔子的“仁爱”思想

  早在我看《论语》这部书之前,教授我《跨文化交际教程》的任课老师就跟我们提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寄予的厚望。他希望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归根到底,孔子办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对于这一点。子夏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1.2 孔子的做人道理

  关于做人道理,《论语》中有句话:“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做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学者称这只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表现,但这完全不符合他一贯的主张。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让我们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这样一来,无论工作还是其他方面,交流起来也就更加方便,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和纠纷什么的。

  说到了解别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别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这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非常受用的。

  1.3 孔子的生活道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在教授我们生活道理: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是无法行走的。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这句话中,信则是对人讲信用的意思。

  1.4 孔子的生存哲学

  除了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之外,《论语》中还涉及到生存的哲学。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众所周知,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现代的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纵观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们发现存在不少的很会花言巧语的人,这也就有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辛酸感慨。这在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所阐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这足以见得,孔子是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的,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1.5 孔子的学习和修身智慧

  《论语》中还讲到了学习和修身的过程。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中是这样翻译的: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我们知道,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它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呢?因为这有它的合理因素:第一,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学习孔子所主张的道德修养过程。

  1.6 孔子的君子选择

  《论语》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君子不器。老实说,起初我不太明白它的含义:不器,不器,何为不器呢?后来,我参阅了译文,它是这么说的:君子不是只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在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我想,孔子想要表述的应该就是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吧。这就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最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在我看来,其实,这与孔子主张的“君子不器”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五、结论

  《论语》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期的,我们应该时常去品读它,时刻铭记孔子对我们的教导,时刻提醒自己他所教授的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由于时间的局限,我未能完全地理解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这是个遗憾。然而,写这篇心得,并不是我看这本书的终结,而恰恰是我看这本书的开始。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远比那些学者所讲述的还要多得多。我也相信,认真品读思考书中的格言警句,领略和学习孔子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孔子的智慧—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子的《论语》有感范文04-27

读《论语》与孔子同行04-23

读《孔子》有感06-02

读《孔子》有感01-10

读孔子有感12-12

读《孔子》有感01-10

读《论语》有感11-03

读《论语》有感12-13

读《论语》有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