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卖花女的读后感

时间:2021-04-10 11:09: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卖花女的读后感

  (一)

卖花女的读后感

  三毛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她的《闹学记》《稻草人手记》等作品相信有不少人也拜读过。但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卖花女》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骗为生的非洲卖花老妇的形象。虽然是上当受骗,可在三毛的笔下,那妇人却也并不十分可恨。轻松、幽默的文笔,把个老奸巨猾的卖花女写得是伶牙俐齿,左右逢源。倒是三毛本人十分值得同情,一家人不停地在为善良买单,最后竟落得望风而逃的下场。

  看着这令人捧腹的作品,不觉又想起三毛,想起学生时代,想起无忧无虑的日子。只记得那时所有读过她作品的人都在羡慕她流浪的生活,都爱听她的心声——那曲《橄榄树》。只是现在的孩子几乎不知三毛为何许人也。三毛那单纯的快乐,不会只影响我们那代人吧?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不乏有行万里路的人;但三毛的万里行程,为读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精神享受。三毛的写作风格,应是我们的学生当好好学的吧?即便是讨论一下三毛这个人也会令人深受启发: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如许达观、开朗的性格的人,居然会以自杀来作为人生的结局,这红尘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本身就是学生阅读兴趣所在。

  (二)

  萧伯纳是现实主义戏剧家,其作品多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他擅长用幽默的语言和荒谬的剧情来体现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讽刺,这一特点在其作品《卖花女》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卖花女》原名为《辟格梅林》源于希腊神话,作者引用该名也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躲雨的屋檐下,语言学家希金斯巧遇卖花女莉莎和语言研究家皮克林。此后希金斯和皮克林两人设置了一场赌局,如果希金斯教授能在6个月内使莉莎从一个粗俗的卖花女蜕变成一位能出席任何高贵场合的名门小姐,皮克林为莉莎付学费以及承认希金斯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莉莎在经过6各月的训练后改变了她的语言和外表,完全脱离了出身贫寒,言行粗俗的卖花女形象,成为了一位在任何场合都引人瞩目的贵族小姐。

  莉莎以其高贵的气质,礼貌的言语成功的欺骗了那些所谓的上流名人,连希金斯和皮克林也被其所吸引。蜕变后的莉莎成功的礼貌而又犀利的言语对希金斯进行语言上的反击,而气急败坏的希金斯暴露出一系列不符合他身份的语言和行为,这是喜剧的讽刺性达到了一个高潮。此时被视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道德模范的希金斯在卖花女面前成为了一个语言粗俗,毫无无礼貌的小市民,而与卖花女的'优雅谈吐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对比与讽刺。

  希金斯在该剧结束是说了一句:“一片烂菜叶,还想开花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伯纳对资本主义冷酷与虚伪的无情揭露。

  剧中莉莎曾说:“说真的,除了一些人人都能学会的事情,像打扫正规的说话方式等等,一位小姐于一个卖花女的区别不在于她的言行举止如何,而在于人家是怎样对她的。在希金斯教授看来我永远是一个卖花女,因为他总是把我当成一个卖花女对待。”此时的希金斯是虚伪的资产阶级代表,是一个只看重出身,名誉的粗俗人士。

  剧尾,在常人都以为莉莎会和希金斯在一起时,萧伯纳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莉莎出走嫁给了一位没落的资产阶级。其实这一结局也不难理解,蜕变后的莉莎显然已经回不到她原来的卖花女的生活,但是出生的限制又让她身于上流社会,无奈的只能通过嫁给一没落的资产阶级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样的结局是无奈与残酷的。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纯真的卖花女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标准,将的本性无情的扼杀了。

  萧伯纳构造了一个荒诞而又具有转折性的故事,让人在幽默中,感受到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优雅谈吐,只能说明他们文化高一些,而并非灵魂的干净。相反语言粗俗的卖花女新林更加纯净,她没有那些上流社会的虚伪,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萧伯纳的《卖花女》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为善,无情,残酷的尖锐讽刺,更是对纯真人性的呼唤。

【卖花女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卖花女04-21

《卖花女》读后感范文05-11

拉车人和卖花女05-28

鬼市卖花女的优秀散文随笔04-18

卖花03-03

卖花06-05

卖花11-22

卖花06-05

卖花记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