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苏东坡:旷达人生》有感

时间:2021-04-09 12:10: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东坡:旷达人生》有感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但他一生并不平顺,曾三次遭贬,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波折起伏颇多,然而,人生的悲欢离合,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悲戚清苦,命运的阴晴圆缺,没有泯灭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他的做人原则和执着,他的旷达态度和幽默的个性。坎坷中他以非凡的毅力朝着人生目标,永不停息地奋斗,以其崇高的人格,旷达的胸怀,幽默的个性,倾倒古今,成为一颗闪跃在中国文学天空的巨星,让后人长久地仰望。

  坚持原则和个人见解,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是苏东坡为后人树立的做人准则。苏东坡一生有过坦途顺境、荣耀显赫,有过短暂的辉煌,但他没有为高官厚禄而随波逐流。王安石当权进行变法时,他没有因为被王安石看重过而苟同他的变法措施,并一而再,再而三上疏批评新法。当旧党司马光上台极力打击变法派时,苏东坡又不接受旧党的拉拢,并对旧党以尽废新法为快事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他这种坚持已见,不随意附和,认为对的一定坚持,认为错的.必然反对的执着,注定他在仕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从不后悔。他说:“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正是他鲜明的人格个性,成就了他的崇高和不朽。

  面对挫折和磨难,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幽默的个性,让磨难在幽默中黯然是苏东坡启发后人的生活态度。自古至今,任何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和坎坷是自暴自弃、一厥不振,还是振奋精神、淡然视之,苏东坡用行动作出了诠释。他把命运的多舛化为前行的动力,以旷达的态度和幽默的语言,把生活中的不如意一笑泯之,给人以乐观的感染和向上的力量。苏东坡最后一次贬到海南儋州时,已经62岁了,面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他没有悲怆、忧戚,而是用极幽默的语言将这一切淡化了。他写信给儿子说道:海南的牡蛎味道很好,千万不要让京城的士大夫们知道了,否则,那些没吃过牡蛎的京官要求调到海南来,他就不能独享了。多么幽默的个性,既表现了他苦中求乐的坚强、从容,又以极诙谐的语言消除了亲人的担忧。

  在生活中发掘美好,让美充满人生,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深刻启迪。苏东坡第一次被贬长江边的黄州时,心中是有过失落、忧愤的,但面对命运的一落千丈,他没有让悲观、失望、低迷的情绪占据自己的心灵,而是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面对滚滚向前的长江水,他展丰富的想象,自我安慰到,这水一半是从自己的家乡峨眉山流出来的,天天看到长江水,就犹如生活在家乡一样,能时时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忆起少年的甜密。他把人生的失意抛到脑后,把生活中的美好挖掘出来,让生活氤氤着温暖,乐观和希望。

  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待人是苏东坡为后人树立的楷模。苏东坡当时有一个朋友,名叫章惇,后来当了宰相,苏东坡发配到岭南、海南都是他陷害的。苏东坡遇赦北归时,章惇却倒了霉,被贬到雷州半岛,按常理对这种谗害忠良,心术不正的政敌,遭此昝由自取,凭谁都会大快人心。但苏东坡得到消息后,非但没有拍手称快,还同情地对别人说,章惇这么大的年纪放逐岭南,心里是很难受的,会很孤独,吃很多苦的。他对见到他感到愧疚的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要放在心上,多提也没有意义了,要把眼光朝前看,多想后来。这种仁慈和宽广的胸怀,不是一般人拥有的。

  树立人生目标,一生孜孜追求,用锲而不舍的精神,铸就人生辉煌是苏东坡为后人树立的榜样。苏东坡的诗、词、散文都是出类拔萃的,他的书画也是造诣很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称之为全才。然而,这些不是天生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苏东坡不管命运多么不顺,生活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目标,始终没有忘却人生的奋斗,始终把生活的经历感受、人生的喜怒衷乐、百姓的贫困生活用生花妙笔反映在文字里,升华为艺术,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和艺术的享受。如果没有苏东坡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忘我的勤奋好学,就不会有闪烁千古的文章。

  《苏东坡:旷达人生》读完后,给人的启发是深刻的,他的执着和做人原则,他对事业的追求,他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他的壑智、旷达和幽默的个性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精神养份。

【读《苏东坡:旷达人生》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07-24

读苏东坡诗词有感04-11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12-04

读《苏东坡传》有感09-07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11-23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01-15

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04-14

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04-30

读《苏东坡传》有感1150字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