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有感
最近阅读了一本《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这个名字似乎会有人说有开始犯文艺病或者是觉得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或许有人读过这句话的出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看到这句话觉得很熟悉,似乎应该是张爱玲。至于到底出自哪里,就不做考证了,但是翻开目录,在描述民国文学家的时候,以这句话作为题目所品评的便是张爱玲。书中深刻的民国文人故事,犀利的言语,对中文名著、文学家的事迹作品文字信手拈来,穿插着影视作品,影视人物,每一个角度都说明着这个作者文学知识的丰富,偶尔的却又冒出来波粒二象性这样专业物理词汇,不得不让人猜想这应该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工科女吧!
在描述张爱玲的文章中永远少不了的.两个主题,一个是那段与汉奸的爱情,另一个就是拜金主义。她曾写过假如你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又不确定这个男人是否爱你,就向他要钱花;花着他的钱,心里是欢喜的。在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眼中,金钱是妨碍艺术文学创作的,是不相容的,否则也不会叫做铜臭。与张爱玲不同的拜金方式,简奥斯汀说过我知道最有效的幸福秘方就是:赚大钱。
有人说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如春风过境,融化冰川,绽放花朵,浸润枯涸的心灵,唤醒真善美。但是偏偏有人的文字化作了一把把冰刀,让寒冷透过四肢百骸,每一字每一句刚好剜在腐肉的心脏,却滴不出心血的呜咽。有些作家笔下的文字似乎在你阅读的时候扭曲颤抖,你可以看到他们清醒的讥笑。有人说过不喜欢简奥斯汀的作品,的确也有我所不喜欢之处,不过理由不同,我只是不喜欢作品中严格清晰的世俗等级,这一切就和中国封建社会的严苛等级是一样的,至少我举不出一个例子来讲述一个完全最低阶级家庭环境下功成名就的人,或多或少有着一两个不平凡的亲属吧!否则估计也没有人能够教他任何知识。《爱玛》中似乎激化着这种观念,但是作者强烈想表达的也正是要打破这种观念的。因此这不妨碍喜爱《爱玛》这部作品。“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这句话出自爱玛,奥斯汀认为爱玛是与其本人最像的女主角。很多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和爱玛很像,也或许很多人都和她很像,总是很热心地对待女伴,总想替他们做决定,总是说话时太过于伤人心,但是结果不是她的初衷,而对自己却总不明白自己所追求的,转身才发现自己伤害的那些都是自己所在乎的那些。《爱玛》最终是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她的作品大多是喜剧。
而她本人却直到病逝也是独身一人,在人物传记《成为简奥斯汀》中记载着她一身中唯一的爱情,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而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
爱情、婚姻、家庭背景,在《爱玛》中是一次又一次争吵的焦点,即使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也是难以避免的话题。或许只有小说中才能够没写一个完满的结局摒弃这些,无论哪个国度,抛弃其他的毕竟是少数。最多也就像奥斯汀这样,如果世界上曾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如果不能将就和服从,那就用剩下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一个梦想吧!
【读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有感】相关文章:
要珍惜生命——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08-14
要珍惜生命——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08-14
爱,要懂得才完美散文02-22
读《黄河是怎样的》有感08-17
读《爱要一生的惊艳》有感范文04-25
读钢铁是怎样怎样炼成的有感12-30
读《走过拐角才长大》有感04-26
刻苦成的“才”——读《贝多芬》有感10-01
大学怎样才算没有白读?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