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礼物的流动》有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常闻:“书读多了就读傻了”这句话说。这句是说人的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但是却不懂的人情世故。知识分子尤其是这样,尤其是具有传统知识分子气质的读书人。他们追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那些高洁的知识分子,备受推崇。如陶渊明、竹林七贤、李白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著名知识分子,但是又推崇曾国藩等这样积极入世且位极人臣的知识分子。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后世之人一方面为了名利在“樊笼”挣扎,所以艳羡陶渊明等人的“自然”,正因为有羁绊所以强烈的想挣脱,也强烈的向往陶渊明等人的生活。假若真的脱身“樊笼”他们反而不适应,所以他们决心在其位谋其政,拥抱曾国藩。所以该挣脱的还是挣脱了,做一个自由散淡客,挣不脱的也剩下无尽的叹息。我们往往会看到知识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纠结撕裂的状态。敢于做陶渊明这样真名士的少,因为被社会所不理解和不认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至少是心里的巨大压力,大多数人无法割裂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还想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大多数人最后还是倾向于曾国藩这样内圣外王的“三不朽”人物做法。
阎云翔教授在下岬村调查时就因为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造成一些小误会,房东就说:就是因为读书读多了,而对人情了解的少了”。 《礼物的流动》这本书就是展现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的“人情关系”的社会交往准则是怎么运行,发生的行为逻辑是什么,礼物是怎么样充当人情交往的纽带的,所以它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国村庄里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礼物的分类
作者对于自己的田野点的深入了解,以及查阅了大量人类学著作中对于礼物的阐释,把存在于下岬村村民之中的几十种涉及礼物的行为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的馈赠;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工具性礼物。
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婚、丧、嫁、娶、生育、寿和盖房等常规性仪式性的礼物的馈赠,此外文中也提到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成型于80年代的新社会现象流产与绝育这样的补偿性仪式的表达。彩礼钱通常认为是男方给女方的一种财产补偿,而作者认为也是新婚夫妇的财产性继承,因为彩礼往往也会交还给女儿,女儿也会把它用作新的家庭经济的基础。
非仪式性的礼物包括了亲戚的互访(俗称“走亲戚”);拜新年和挂钱;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换;爱情信物。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换常见于邻里之间、家庭之间难得食物的分享,这常是妇女主导的一种社会关系行为。建立自己私人关系和表达情感和友谊的需要。笔者曾给家里带过一些地方特产“荞面”,母亲就给我的三姨和舅舅家拿去一点。“日常生活中食物交换几乎全部是妇女完成的,是非正式女网络的一部分,它跨越了更正式的、男子中心的家庭网络。”作者在文中如是说。
工具性礼物包括了间接付酬;巴结性礼物;润滑性礼物。其中间接性付酬是针对自己私人关系外的人送的礼物,润滑性礼物主要是求人办事所送的礼物。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在中国一个常用的词语就是“关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考虑的是与没有关系,有关系则就办成的把握性更大一些,而找关系、拉关系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成为国人行为逻辑的基础。而这些关系就是私人的关系。这些私人的关系就是血缘、业缘、地缘、朋缘的互嵌。这样的一个私人网络关系包了四大功能:
第一,经济功能。在劳动力缺乏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互相帮工,又称换工等互助活动,主人家因为别人帮工而采取用好的酒食招待帮工的亲朋,促使大家之间紧密合作,这样就使得关系更加紧密。另外一个就是融资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借钱。这样有助于满足彼此渡过难关或者发展的需要。
第二,社会保障。值得一提的就是书中所提到在上世纪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饥荒岁月,已经断粮且有饿死人的情况下,村民就是通过自己的亲戚借到粮食,或者私藏粮食因为有关系而没有被查,从而活下来。而一个59岁的老妇人却没有粮食吃饿死了,这是因为在49年革命以前他们就是村庄中由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处于村庄边缘,本身私人关系就小,是革命又让他们走上村庄舞台中心,然而由于他们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却伤害了很多人,他们的私人关系更加缩小,孤立无援只有等待国家救济粮,却没有等到而饿死。这个事例能更好的说明即使在那个年代强烈的抨击封建陋俗却还在大家习惯性的行为中存在,国家与地方性的一种进退,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多说。
第三,社会支持。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在村民认为不孝孙的儿子,经常虐待老人,大家认为这个人不懂人情,所以无人去参加老人葬礼,来表达大家的不满,相反一个人做得好,人缘好,那么他家的人气就望。
第四,政治功能。文中也举了2个例子,一个是前三十年中一个裁缝是如何编织自己关系网络而免受政治迫害,另一个是一个寡妇通过自己关系而维护自己利益敢于和警察对抗的故事。
礼物的流动
礼物的流向基本氛围单向的流动和互相的流动。单向的是下级巴结上级,求人办事的礼物。还有长辈给晚辈的礼物如压岁钱,还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如孝敬礼。互相流动的是社会性交往的关系的维持,通过礼物来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也获得了某种认可。而不懂得那些人情的人,不喜欢人情来往的人会被孤立,也被称为“死门子”,在官场这种比较耿直的,不喜欢拉关系的被称为“圣人蛋”。这些人在关键时候却因为私人关系网络的狭小,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所以促使很多人去编织自己的这个私人网络,这关系到自己的社会保障。
一个礼单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关系网络有多大,这也是村庄中居民的面子、权力的多寡,而这种本身也是关系到一个人再生产能力的体现。人也会产生各种权力面子的竞争。作者通过对40多个礼单的研究分析,发现送礼多少是根据关系亲疏远近,比如一个礼单反映出自己最亲关系最好的随礼是100元,其次是40—50元,一般的是10元。这也就从侧面印证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那种论述。
礼物的流动也就是人情的流动,来而不往非礼也。礼物流动到哪里说明私人关系就到了哪里,礼物是维系私人关系的纽带,也是自己情感和社会支持的维系。
人情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随礼范围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据笔者观察以前是送礼物的现在大多是直接给现金,以金钱代替了礼物的馈赠,也因此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情感联系,当然那种工具性礼物除外。以前主要是血缘的人情关系,现在逐渐着重扩展朋友、学缘、业缘的关系。
结语: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礼物的流动可以看出人情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一个不会处理人情关系的人在社会中往往陷入被动的孤立的境地,甚至连最起码的情感需要也无法满足。只有懂得人情关系,才能被社会所接纳,说话才有分量,行动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一个由社会理想抱负的人更应该懂得这种人情,才能更好地获得支持。
笔者曾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做了一个知识分子,非常有才华,你可以保持你的骄矜,既可以恃才傲物。如若不是,请发下你的倔强头颅,做一个谦卑而又圆滑的人。那么这样你就要学会人情,学会世俗的规则。
如果想进一步全面了解礼物是如何维系私人关系网络,以及什么是人情,人情的重要,那么这本书就会告诉你。人情社会行动逻辑的作用。
【读《礼物的流动》有感】相关文章:
读《时间的礼物》有感01-19
流动的诗歌 优秀散文09-11
流动红旗作文04-24
《毕业的礼物》有感05-04
流动人口标语02-24
流动人口标语11-05
流动的季节散文诗歌09-11
流动“王兴记”作文04-19
流动少年宫作文09-24
参观流动科技馆有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