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教养》有感

时间:2021-04-08 09:35: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教养》有感

读《教养》有感1

  教养像一朵迷人的花朵,散发着它的芬香,用它不凡芬芳感染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迷人的香气它跳动着,牵系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像五线谱一般,划出美丽的音符。

  轻轻地,它来到了灾区,抖着它的美丽,欢跳着,带领一群群拥有爱心的拥有美丽人士捐款、献血、当志愿者……号召着人们给灾区的人民送去一份教养的温暖与芬芳。

  然后一阵轻风,又把它带到了学校。它微笑地,引导着一群青少年学生迎着早晨的日出,出发去为城市的面容清洁出一份力。风吹抚着,它的香气仿佛更加浓密了。

  它更加轻快地飘散到操场里面,高扬的欢呼声吸引了它,于是,它便拖着它长长的尾巴去盈绕在操场里面。噢,是一场足球赛分出了胜负,它施展了它的小魔法,接着,我们便看到了胜利的一方向输方发出鼓励,输方又向赢方致敬。他们在它的带领下,拥有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广阔胸怀。

  一阵风吹来,把它送到了班级里去了。它舞蹈在每一个被阳光撒布的角落里。于是我们看到了班上的同学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真诚地流露出他们内心跳动的教养。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我们看不到它和它长长的尾巴了,也闻不到它那迷人的芳香了。它休息了吗?噢不,原来它又悄悄地进入了所有人的梦乡,依旧拖着它长长的尾巴带着它迷人的香气,让每一个人都同样地做了一个长长的、甜甜的梦,梦里,一群白鸽飞起,全世界都在宣告着和平…… 太阳又升起了,教养散发出来的芬芳又要开始拖着它长长的尾巴,带着它迷人的芳香跳动在每一个人的心田里,传颂着: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的高尚教养。

  它的芬芳覆盖了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世界拥有着欢声、笑语与和谐。

读《教养》有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高千原著的《暗示教养法》,很认同里面说道的暗示教养法,觉得值得大家一看。其实,跟我看过的一篇的观点有相同。

  我想起读过的一本杂志《读者》,有一篇美国退伍士兵写的,里面谈到他参加越战的事。他说一起参加越战的还有和他一样的十几个士兵,他们以前全都是以打架斗殴、滋事、酗酒出名,后来参加到越战中,他们在打仗训练之余觉得空虚,最想做的事情是每个星期写一封家书报平安,倾诉对家人的思念。

  信写完后由长官检查并加上意见,给士兵本人看后才寄出。长官在后面加上的无非是“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你的孩子真勇敢,我为此感到自豪”或“真的,就如他自己说的,他是一个好战士”等等。

  一开始士兵们并不领情,认为这是长官在讨好他们,可是后来每次他们的信件都一直有这些话,不断的积累,令他们不得不相信:“原来自己是很受欢迎的,或许长官说得没错,我本来是个有正义感的人”等等。于是一个个士兵逐渐地修正自己,使自己朝长官评价的方向靠拢,最终变成一个服从命令、有正义感的军人。我认为对也可用暗示法进行教育,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顾名思义,暗示教养就是给孩子某些暗示,激发他体内潜在的“能力”而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我们在管教学生时,如果直接提醒他注意或疾言厉色地批评,孩子往往会更反感,更想去做一些教师禁止的事,而如果能以暗示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察觉,那么会有更好的效果。

  那么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感、自信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用暗示法进行教育。

  一.使孩子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1让孩子在父母和教师面前宣布自己的`目标。

  世界拳王阿里,在比赛前总会宣布:“三回合我就能把对方击败”。每当他真的办到时,总会令人惊讶不已!因为即使是天才型的拳击选手,也不可能会有百分之百获胜的自信,阿里也不例外,而他在观众面前的宣言,即是一种克服不安、激励自我的手段。我们可让孩子当着全家人或全班人的面宣布自己学习音乐的目标,使他不再有逃避的道路,增强他的责任感,从而努力学习、探究而达成目标。

  2设计“自我形象”,明确奋斗目标。

  尽量引导学生在客观分析评价外在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思考去积极地设计“自我形象”,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如开展“明天我会唱”、“大家监督今天学习什么音乐知识”等活动,让学生自由谈论和交流,共同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增强孩子们的纪律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总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温顺听话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会同师长“作对”,不会添麻烦。对于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不是进行“冷处理”,就是一味严厉压制,使其按照某些家长和教师的意愿成为“听话”的学生。实际上,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教育方式。

  1对个性强、纪律差的孩子,可让他有机会展示最出色的一面,使他被集体接纳,获得师生认同。

  良好的个性应是独立性与纪律性的统一,一些学生独立性强而纪律性差,我们应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明白无论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纪律和规范,要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而不是用纪律来取代独立性。

  2对个性不强但经常犯错误的孩子,要经常提醒他注意自己的小错误,使他的紧张感持续。

  教师应先压抑住自己想一次说尽的情绪,慢慢地利用各种机会,一点点地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缺点,使得孩子会经常注意到教师的脸色和言语。同时,让孩子知道,光是表面假装听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他们便会安分地矫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慢慢变得主动。

  3树立榜样法。

  学生善于模仿,在教育活动中要为他们树立榜样,广泛动员学生参与搜集古今中外音乐或艺术名人,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人的事迹,开展剪报活动,搜集锦句格言当座右铭自勉,以激励学生奋斗向上,培养独立精神。

  三.让孩子选择,孩子便会产生参与感。

  美国和英国的中小学,曾经盛行一种叫“开放式教学”的教育法。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排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老师先设计一些方案,再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因为参与了最后的决定,所以心中便根植了责任感,缓和学生的不平和不满,使他们主动学习、探究。

  四.创造机会使孩子体验“成功的滋味”。

  1认识自我的优势和长处,坚信“我能行”。

  引导学生克服遇事总是“我不行”和消极自我评价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尽量发现、欣赏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增加他们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来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例如:“说优点”活动,通过老师和同学帮助找优点,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关切地注视、欣赏着他们。再如:定期评选:“音乐之星”、“节奏使者”、“唱歌最动听的人”,带动学生的进步。

  2找突破口,施展才华,从而正确评价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认为还是值得运用。《暗示教养》一书编者千高原认为“成功是自信的第一秘诀”,我是认同的,因为自信并非想要就即可拥有,但成功却是即刻便能体验的。所以有时不妨刻意给孩子一些易解答的课题,让孩子体会一下成功的滋味与快感,这种“成功体验”在不知不觉的多次累积后,孩子恢复自信,使他们乐学进而主动学习、探究。

  3对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妨将要求提高两级。

  “我根本没能力,能考到B就不错了!”这在考生中最常听到。对于这些孩子,教师或父母如果说:“你至少也要考到A负!”的话,孩子便会想:“我顶多只能考到B负。”但是,如果教师或父母以坚定的口吻说:“我只准你A!”,孩子便会萌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考到C”这样的抵抗心。但这种激将法对没自信的孩子的要求,不妨提高两级,这样或许在实际上,促进他的潜在能力提高一级。他们不得不努力地学习,考到前B加,如果降低要求,可能真的只考C。我在音乐考查时常用这一招,结果好了很多。等他们养成努力的习惯后,便能主动地学习、探究。

  五.深信孩子的能力,利用“比马龙效果” 。

  心理学家杰索鲁,曾做过一实验,他让老师选出几位学生,对他们宣布这学期的成绩将会进步,而老师自己不仅期待同时对这件事也深信不疑。学期结束时,果然正如老师所期望的,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比其他学生好得多。

  六.让学生自己动手,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念头。

  让孩子自己整理书桌和图书,书桌上和抽屉里有一些关于音乐的有趣书刊,使他在整理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翻读那些音乐书,自动产生想读书的念头。

  第一,整理书桌,变换位置,感觉有新鲜感,使孩子产生兴趣,吸引他读书。

  第二,整理图书的过程中能随手翻阅喜欢的但以前没仔细读过的图书,重新吸引他去读。

  第三,利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完成任务或找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当然有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

  以上几点都说明用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时不需疾言厉色、强迫学生学习,也能使他们达到预期的结果:形成主动自觉学习,进而主动探究的习惯。

读《教养》有感3

  在《教养》这本书中有几则笑话,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1 一对情侣看完电影后照例会对所看的电影进行一个交流。男的问:“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女的回答:“咳,不怎么样!纯属胡编乱造,这样的电影太假了吧。唉,那个反面角色可真狡猾,让人恨之入骨。最倒霉的还是他的对象,姑娘那么好,真可惜。还有那个捡破烂的,你说他要回老家去多好······”

  2 某人过生日,邀请4对8位朋友到家做客。约定时间已过多时,但还差两个人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就说:“怎么搞得?该来的还不来?”六位客人中,有两人听的不对劲,耳语:“如此说来,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吧?”便悄悄溜走了。主人摆好饭菜一看,走了两个人,又着急不满地说;“怎么搞的,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又有两位客人嘀咕说:”这么说,我们准是该走的,何必还要赖在这儿呢?”于是,这两位也伺机溜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两位,恼火至极,但怕言语再失,就什么都没说。但剩下的两人却对主人说:“既然你不说他俩,那么就是说我俩了!”这两人也气愤地走了。

  这两则故事中,第一则中的电影确实是胡编乱造的,可女的说话不优雅得当,语无伦次,意思模糊不清,这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第二则主人说话措辞不当,逻辑大失教养体面的。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趣之处,因此我推荐给大家。

读《教养》有感4

  第六章: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心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结。面对一个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我们是应该接纳他独立的自我、爱他本来的样子?还是引导他也要去识别别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呢?

  这是看似多么矛盾选择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真的有方法可以既鼓励孩子和家人、朋友、世界建立联系,又同时发展和保持他们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吗?

  这一章就从科学的角度一一为我们揭开答案,让盘亘于心的疑问,突然清晰起来。

  这一章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大脑是为关系而生、为“我们”而生。

  自我与他人的整合使我们不仅发展我们与他人的连接,更尊重和珍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所以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他们和家人、朋友和他人之间的联系,才能让他们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品尝过的不同东西,会让我们反思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思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与他人产生共鸣,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大脑是由经验重塑的,这意味着每一次别人的讨论,争执,玩笑和拥抱,都切实的改变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大脑,在与生命中重要之人共同经历过美好时光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同了。

  这一切对我们和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他们经历的各种关系,将为他们将来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打下基础。

  他们身边的父母、爷爷奶奶、包括老师和同学、还有任何在他们生活中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之间,建立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着未来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建立良好的联结。

  你知道孩子们在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这段时光,对他们有多么重要吗?

  这是孩子发展重要人际技巧,比如沟通、倾听、理解、分享、宽恕、牺牲等的最重要经验来源。

  所有的这些经验,将会植入孩子们的大脑,形成相应的模式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自然运用。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将影响他们的未来。

  既然这么重要,究竟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

  最好的人际体验当然得从家庭入手,他们越是享受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就会越是看重人际关系,也会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抱有积极健康的期待。

  现在的孩子们太忙,在各种活动中赶场,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忽略这样的机会,眼里只有各种才艺和技能呢?

  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其实很简单,大家一起做游戏、讲笑话、搞怪、关注孩子们关心的事情,大家一起玩乐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建立联结。

  当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享受到的每一次快乐愉悦的亲子时光,都是对他们与他人相亲相爱的一种正面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为他们创造大量积极情绪和回忆的机会,我们和他们之间创造强大的联系,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第二,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在关系中学会接纳。

  接纳即便对于我们成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让孩子们练习接纳,首先要让他们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锻炼共情的能力。

  遇到问题可以尝试询问别人的感受,从而明白别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这就能促进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很多时候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人言语表达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非语言信息是要用心感受的,只有仔细的观察和用心体会才能真正领会那些言外之意。

  孩子们是很善于观察的,但没有我们的引导,他们可能会对很多细节视而不见,而错失了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机会。

  理解、感受和接纳,听起来都像是一场修行,我们有意识的给孩子们练习,他们会成为一种能力,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也要整合我们自己。

  我们理清自己的过去,才能解决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何叙事自己的故事。

  只有真正理解了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才可能打破传递痛苦的循环,而给孩子们传递出温暖,与孩子们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每个人心里都有痛苦和不安全感,不幸的是它们都是要传染的。我们都不想把负面的经验传递给孩子们。

  这一章还举了好多具体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告诉我们如何去尝试,既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自我认识,又为孩子们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指明方向。

  相信,去尝试这一切方法都会为我们增强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会着实推动孩子们整合自我和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技巧,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庭生活和孩子们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