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正见后有感(通用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正见后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正见后有感 1
《正见》是一本神奇的书。作者写的是佛教,但,这本书所叙述的,绝不仅仅是佛教。本章主题:“诸事无常”是此书“四法印”中的一个,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个。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诸事无常。意思大概是这样:没有任何东西是恒常不变的、肯定的、一定的。因为任何一样东西都由两样或以上物质组成:墨水和纸形成了书,干叶子和开水形成了茶。没有东西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包括情绪、元素都是互相依存的,并且都无时无刻在改变。
举一个例。你怀着忐忑的情绪去考试,是因为你上次没考好;等待分数时,你会很紧张,因为你有几个题不100%确定;发下试卷时,你很开心,因为你是满分。看到了吧,它们无时不在改变,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有人可能说,上帝不会改变。好吧,我不了解上帝,但我依现在的知识看,上帝至少有一个改变:创造人类。还有人说,这过于迷信,但你想分子依存于原子,万物依存于分子,这无比科学,而且,原子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这众所周知。你的衣服就一直在掉纤维。
无论你是白领或是精英,无论你认同不认同,都无所谓,因为你也是无常的'。你明天带另一种情绪来分析,你可能就认同了。当你完全认同时,你就不会有强烈的希望,也不会有强烈的失望,你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因为你知道,即使不借出这一块钱,他明天也可能丢。他会让你心无恶念,因为你知道那是无常的,这时的痛快就可能换成以后的痛苦。那为什么要努力呢?因为,你尽力了,你无论面对无常给你的任何答复,你都可以坦然面对,心无愧疚。
读正见后有感 2
这本《正见》是昨天师父赐的,师父强烈推荐,说看完就长智慧了,其实这本书早在两年前就有好几个人推荐给我看,我还从师兄那里结缘了一本,不过几次的搬家应该是落在千容那里了,本来不愿多拿一本书,想留着给别的师兄,但是禁不住师父对这本书的推崇,特想早点看,还是管师父要了,以前手中有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没看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看不下去。终于在这样的鼓励下看完了,还是长智慧的吸引力大啊。不怪那么多人的推荐,确实写得很好。确实有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很早以前我就觉得就应该有种真理,是不论如何的表相,总有一个真正不变的真理可以隐秘在里面,解释所有的外在所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我一直想着我们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真理而在活着,只要找到了这个真理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是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本书真的给到我答案了。原来本质就是那样的。很欣喜的接受这样的善知识,感恩师父的慈悲引领。
这本书真的是值得一读再读,非常好。有个别我可以懂,心领神会,但是还有大部分没有读懂,似懂非懂。需要更多的去修去悟。真的是太好了。也在此希望读过的童鞋和我一样感到通体舒畅。呵呵呵呵。下面推荐一首最近很喜欢的歌曲醒来。
读正见后有感 3
这是第一本阅读关于佛法的书籍,在这段学历史过程中,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经,请来两名高僧,并在洛阳给他们传教建立了白马寺。
可见,佛教来到内地已经渊源流长。在历史的发展中,儒教、道教和佛教对世人的影响也多有记载。
今天阅读的这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作品。
在《正见》一书,作者提出下面这些真理,如果一个人接受这些真理,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众人,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同于凡人,因为他是个印度王子,她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
他从小生活富足而美好,在他仅只瞥了一眼老死的景象,就在他心中生起了追求真理全貌的强烈渴望。这就是佛陀诞生的起因。
在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就是人们最放不下就是自己的拥有,敢于放下荣华富贵去追求真理是需要绝对大的勇气,佛陀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放弃优渥生活的人,真正融入了芸芸众生之中去见证世间真正的生活,并修成正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初衷并不是让人信佛,而是让人了解佛法中独特的风格。
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用正知正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对这个世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是佛。
拜佛的意义是让人反思觉知明心见性遇见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即使错了也能心安理得。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要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
读正见后有感 4
《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这本书写的平实易懂,又让人有一种清新的感觉,看后对生活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当然要振作到作者这样的为人和见地,还要多多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书中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受益良多,是一本好书,希望和大家分享……
读正见后有感 5
总是对宗教避而远之,有的时候内心还会反感一下,由于自己从来害怕鬼神以及死亡。所以一直在逃避类似的主题。
《正见》没有佛法的精神奥义,而是像在讲一个人的态度,更像是在讲价值观,世界观,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视角,同时这个观点还是有逻辑性的,甚至批判性的。
在看完从宇宙的爆炸,物质的沉积,星球的碰撞,各种机缘巧合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今天的地球,而且地球也只是千亿星球的小小的一个而已,同时生命也是经过几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了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人类又创造了各种文化,科学,可以探索宇宙。是不是很虚幻,人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在何处?那么你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又在何处呢?
是不是特别的悲观,而自己也是非常悲观的一个人,有一本书叫《送你一颗子弹》的作者,看到了一句话也是很震撼而且有同感,“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如出一辙,只是作者很有文采,即使写书写文章也是写的津津有味,但是这样的一句评语,可见作者的态度,出离的悲观~~
“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这里的一切,包含了人世间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非物质的,情绪化的等,都是和合且无常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非独立存在的,都是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是的,你的存在是不是依赖于你的父亲母亲,你成长为了今天的自己,是不是依赖于父母的养育,以及上学等各种机缘。你能独立存在么,成长过程不能,那么成人呢,也仍然需要依赖于社会工作提供给你食物。所以仅看你也不是独立的。
无常,即变化,“一切如梦如幻”,是的哈,回想过去自己经历的事情,除了留在自己以及当事人的记忆中,谁会记着呢;即使历史伟人,也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才能留下各种著作,而成为伟人。昨天还在义愤填膺的'对某件事情不满意,今天就想不起来那件事情了,情绪在多变。前一秒愤怒,下一秒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有的时候不认为事件在持续发生,但是看看自己长长的需要剪的指甲,需要掏的耳蜗,什么事情不是在悄然变化呢。
当然“如梦如幻”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当然谁会没有呢,也许就只是在一瞬间而已。有一次在食堂中,自己一个人去吃饭,看到来来往往的食客,自己突然就脱离了这样的场景,自己好孤独,看着这些来来去去的人,一切都不是真的,好虚幻。
所以不管是物质,情绪,一切都是因缘的来的,同时也是无常的,不要有执念,无喜无悲,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吧。
但是自己仍然未完全领会,有一部分内容契合了自己的感受且无处安放的这部分,终于有了共鸣;但是这个只会让人更悲观吧。众生之中,未达到境界,也许还无法体悟到真正的境界,但是知道一部分而已,会不会更悲观呢。
所以需要修行吧,虽然朦朦胧胧中知道了一些事情,但是自己仍然会被情绪/喜好/欲望支配,很难达到吧。今年一年也是自己情绪最多的一年,但是现在倒慢慢的开解了。加油吧。这本书仍然可以读第二遍,甚至很多遍。
读正见后有感 6
看完了《正见》—佛陀的证悟,是关于佛法的一本书,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Rinpoche),不丹人,为堪布阿贝仁波切(Khenpo AppeyRinpoche)的弟子,“正见”读后感。是著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约一千六百名僧众。他还负责监督悉达多本愿佛学(Siddhartha`sIntent International),该会在全世界有六个教学及修行中心。同时他也负责钦哲基金会(KhyentseFoundation)与莲心基金会(Lotus Outreach)两个非营利机构。他还编写并指导过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Cup)及《旅行者与魔术师》(Travellers and Magicians)-摘自作者简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一种心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心灵性和精神面的渴望,但同时许多宗教的的兴起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些需求,在物质主义的世界中,精神层面也物质化了。对佛陀及各类宗教的奉信的神一直是怀着敬仰之心,但对于各式各样的仪式却总是抱着不赞同的心理,一直困惑,一个人在生活中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后,去拜了神明,然后再回来继续,有用吗?一个不靠自己努力学习而光靠拜佛就能有好成绩吗?如果佛陀只看见拜他(她)的人,能是佛吗?
我的困惑在书中及朋友兼老师的交流中逐渐走了出来。书中主要围绕“四法印”来细细阐述的,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皆苦,(4)涅槃寂静。上网找了“四法印”的含义,摘录如下(结合书中解释):从字面上来讲,诸行无常―――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书中为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法无我―――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读后感《“正见”读后感》。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书中为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一切皆苦――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书中为一切情绪皆苦。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
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书中为涅磐超越概念,(证悟是超越概念的)。我更愿意理解为书中所说“解脱和自由”。“在佛教中,任何建立或强化这四种见地的行为,就是正确的道路。”“为了沟通起见,我们可以说这四种见地是佛教的主干。我们称之为真谛,因为它们是单纯的事实。没有人制造了它们:它们不是佛陀神秘的天启,也不是佛陀开始教法以后才变成的事实。依照这些原则生活,并非仪式,也非技巧;它们不属于伦理或道德,也无法被专属或独享。在佛教中,没有所谓的的‘不信神的异端’或‘亵渎上帝者’,因为不存在你必须忠诚的对象,也没有可以污辱或怀疑 的对象。”――摘自《正见》我自己一直认为,借着这个身体活在当下,你就应该去做一些你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并且,我知道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会很快乐,因为正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任何事情确实是无常的,生老病死,事业的反复,感情的深浅,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我们在认知这些后,也就能从容地应对一切变数。从而追求心境的平和!相信自己是根本--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呵呵!对于我们任何的所得,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任何佛陀或神,我认为发自内心的真诚、敬仰是关键,心诚则灵不是没有道理的。无关乎任何形式。关于佛法的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份,我仅仅是看了一本书以及朋友兼老师间的交流得了感触而在自己的窝里发一些小小的所谓见解。
【读正见后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是90后》有感01-24
读《我是90后》有感09-18
读《历练后的飞翔》有感06-04
跟读《放学后》有感02-15
被感动后的善良——读《拉布拉塔》有感03-25
读《李白全集》后感08-22
读《安徒生童话》后感03-31
读《青年近卫军》后感01-28
读《安徒生童话》后感08-22
读《格林童话》后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