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春晚新闻有感

时间:2021-04-07 18:12: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春晚新闻有感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原教育部发言人列举了春晚的三宗“罪”其中一宗是“春晚让少女背《百家姓》,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窃以为,不分青红皂白,是背诵就被冠以“扼杀创造力”的帽子,虽是专家高论,也未免有失偏颇。

读春晚新闻有感

  我国古代是提倡背诵的,鲁迅先生大概是私塾教育的最后一代人了,虽然在他成名后,被认为是孔子的对立面,但他也是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长大的。他曾不只一次说到:“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坟写在“坟”后面》),“‘瞰亡往拜’,‘出疆载质’的最巧玩艺儿,经上都有,我熟读过的”(《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在他一生的写作生涯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完全得益于童稚时期严师苛责下的背诵。那个刻在三味书屋桌子上的“早”字,就是最好的见证。在那样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先生,创造力不但没有被扼杀,反倒成就了一位大师。由此可见,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实在是需要背诵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个学习的过程一定离不开背诵的。背诵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试问:化学家连元素符号都背不过,怎么创造?诗人连韵脚都诵不出,如何创作?

  儒家文化提倡背诵,不等于培养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孔子就已经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老人家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诗经》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交给你的工作,你总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完成;让你做外交官出使他邦,去了让人家说的哑口无言,这样的人,书读的再多有什么用呢?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学习的目的。他还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告诉前来学习的人,要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孔子是不教的。免得你不能很好的领会我的精神,出去败坏了我的名声。当然,前头还有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开的不是贵族学校,只要有一点微薄的见面礼,满怀诚意的送来,而你又是可造之材,我就会好好的教你。这种理念其实比我们的义务教育还要好,太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都不知道珍惜,这也是为什么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入学完全没有了门槛,可是学生的流失却越来越严重的症结所在。

  南宋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观书有感》里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说应该不断地学习,从书里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更有创造力。我在网上看到这位教育部的前发言人还是语文出版社的社长,由此联想到,现在学校里语文课本里要求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背诵做基础,创造力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去年的春天,我从学校的池塘边走过,看到曳地的垂柳绽放着新绿,忽然就想起儿时读过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此情此景的所感,唯有这一句诗可以真切的表达。这样的感觉常常有,这唯一能归功的就是儿时的诵读。偶尔有不切合心境的,把前人的所感改动一二字,就是神来之笔,就像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题咏“吟成豆蔻诗犹艳”套用“书成蕉叶文犹绿”,一样的优雅,难道不是创造?就连李太白的“凤凰台”也是全套的“黄鹤楼”难道不是创造?不知道专家所说“创造力”是指哪方面,如果只是技术层面的,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了,现代人不缺知识,缺的是智慧。“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迅速发展,却让我们的地球变得疮痍满目。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传》中说过:“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吸收智慧。”可谓高屋建瓴。其实这种理念和专家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毕竟,专家批驳春晚的第一宗“罪”是“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如诚实、朴实、同情弱势群体和有错即改等等都被这台春晚颠覆了”。这些理念,都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

【读春晚新闻有感】相关文章:

读新闻有感02-14

读新闻有感范本04-11

时事新闻的读有感05-04

读新闻报道有感04-09

观春晚有感04-10

读老师被学生打后新闻有感05-01

读《电视新闻采写》有感1200字01-19

观春晚有感作文05-10

读一篇新闻有感作文400字03-23